【案例】
《新闻大学》2022年第4期目录
本刊特稿 主持人语 网络社会唤醒了人类地球村愿景,是康德以来有关共同体思考的延伸。齐美尔在《生命直观》中提醒说:“人方方面面的存在,时时刻刻的行为,都处在两个界限之间,这一点决定了人在这世上的定位。”换言之,要理解这个世界,就需要分析世界变化中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变革。传播学关注的研究对象包括了诸如个体、家族、群体、社会和国家等等,这些对象都存在着空间和时间的运用模式,关系网络也是在时间与空间中流动的,那么传播学研究又是如何看待时间与空间呢?此次专题两篇文章分别从批判的视角来分析时间与空间观念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意义。文章对现有文献分别进行了细致梳理和系统思考,虽然作者尽可能展现对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观念的传播学考察,但这样的讨论仍然只能算是一个开端,未来肯定需要更多元的研究来丰富和发展。本期专题希望,新闻传播学研究可以有更高的维度和更宽的视野来观照传播与沟通现象,虽然我们未必如彼得斯走得那么远,但唯有超越现有传播研究概念框架的界限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创新。期望大家的共同参与和批评指正。 主持人:吴 飞
·现象学视角下媒介与时间关系的批判性重述 吴飞 洪长晖 【摘要】 我们都生活在时间之中(in time),似乎只有在面对时间这个维度的时候,社会身份、地位、阶层等的差异才显得不那么重要,众生才是平等的,因为此在都必须面对“向死而生”的境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时间的争斗,相反,时间的竞争一直是现代社会的驱动力,这里充斥着权力的触角。从新闻传播实践看,所有的事件,都是时间中的事件;所有的秩序,都是时间的先后安排。报纸上的版面安排、广播电视节目表、各种网页置顶,以及排序算法,看似在争夺空间位置,实则都是时间的法则在起作用。基于此,本文认为,新闻传播学应该有一个新闻传播时间学的研究分支。 【关键词】 批判理论;社会加速;时间;异化;共鸣
·延伸“拟像”空间:媒介本体性视域下“拟像论”的再阐释 王学成 杨浩晨 【摘要】 鲍德里亚的“拟像论”以超越工具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媒介视角刻画了作为“拟像空间”的媒介化世界图景,彰显了拟像世界建构秩序背后的媒介本体性意涵。“拟像论”中所蕴含的媒介本体视角构成了对“拟像”历史释义的再书写和对“后现代”概念的再诠释。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拟像”空间生产实践背景下,重拾媒介本体框架,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媒介在“拟像空间”生产中的角色,更深入地剖析数字化的“拟像世界”及其运行逻辑。 【关键词】 鲍德里亚;拟像论;媒介本体性;空间生产
新闻业务 ·融合式新闻生产:一个媒体式的“面子工程”? ——基于组织社会学视角的考察 张寅 【摘要】 融合式新闻生产正成为数字时代新闻业的一大趋势。本文从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出发,详细考察并审视了媒体机构Z的融合式新闻生产活动。研究发现,新闻业选择一种顺从的方式来回应行业内外对融合式新闻生产的“诉求”;虽然新闻业没有进行彻底的数字化变革,但却搭上制度环境的“便车”,以彰显其现行的融合式新闻生产活动具有“合法性”;而新闻业内部组织结构所具有的“超稳定”因素也深深地制约着数字化变革的推进,于是便不得不选择一种“折中”式的“面子工程”,来可视化所谓的“融合式新闻生产”。研究认为,传统媒体越是沉溺于过去的新闻生产环境,则越难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变革。 【关键词】 融合式新闻生产;组织社会学;面子工程;制度环境;组织结构
新闻史
·中俄通信社与华俄通信社的新闻活动及其关系考论 邓绍根 游丹怡 【摘要】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中俄通信社与华俄通信社是两个不同的机构。前者于1920年7月创办于上海;后者是苏俄国家通讯社的在华分社,总部设在北京。相比中俄通信社,华俄通信社的存在时间更长、发稿范围更广。两社的稿件内容极为相似,但各有侧重,中俄通信社旨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华俄通信社则是苏俄在华代言人。两社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中俄通信社的创办过程中可能得到了华俄通信社在稿源上的帮助。两社都致力于打破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讯机构对国际新闻的垄断。中俄通信社的创办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利用通讯社进行宣传,向国内宣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关键词】 中俄通信社;华俄通信社;中国共产党;新闻活动
·殖民统治下的伪满洲国纸荒问题研究 虞文俊 黄萃 【摘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伪满洲国继日本之后也出现了白报纸短缺的问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纸荒。这既是一个供给不畅与贸易受阻导致的经济问题,更是日本资源掠夺与殖民统治导致的一个政治问题。在日本与伪满当局的认知中,纸荒对报业的威胁既不利于伪满的“国家安全”,也不利于伪满的“文化普及”。伪满当局在日本的政治遥控下采取应对措施,如免除白报纸关税、建设白报纸工厂、寻求跨地区合作、颁布统制法令、成立统制机构、强推用纸节减等。然而直至日本战败投降,伪满纸荒问题一直未曾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将其报业推向破产边缘。伪满报业作为殖民政治附属品的特性,在纸荒问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 日本;伪满洲国;纸荒;报业运作
传播学 ·媒体使用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国家认同? ——基于政治参与中介作用的考察 张明新 刘 通 【摘要】 构建和提升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是国家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课题。基于对1396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本研究考察了该群体的媒体使用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特别分析了政治参与在其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使用皆对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并通过非行动性政治参与和行动性政治参与分别发挥正向和负向的间接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拓宽关于本土媒体使用政治效果发生机制的理解,揭示出非行动性政治参与对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媒体使用;国家认同;青少年;中介效应;政治参与
新媒体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权力距离的重构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调适效应的研究 阳长征 【摘要】 互联网改变了传播过程中公众的社会权力认知,对社会权力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探索网络语境下用户对社会权力分配差异接受程度的影响机理,本文构建了网络语境话语离散、信息对称和话语形态泛化对社会权力距离的影响路径模型,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网络语境中,话语离散、信息对称及话语形态泛化分别通过自我效能及等级取向的中介作用,对社会权力距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且话语离散对社会权力距离的影响效应最大,信息对称次之,话语形态泛化最小。这些发现表明,网络语境下,媒介发挥了对社会权力监督的功能,且离散了社会权力分布。网络语境的话语离散、信息对称及话语形态泛化使得用户拥有更多话语权,并转化为传播权力,实现社会权力从少数群体向更多民众的让渡,从而弱化公众对社会权力分配差异的接受程度。 【关键词】 语境渗透;权力距离;心理契约;网络媒体
媒介经营管理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并购项目绩效研究 ——fsQCA的构型分析 盛 虎 张俊哲 张开阳 【摘要】 中国新闻出版企业近年来通过并购实现了业务增长和转型,但价值创造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呢?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传统新闻出版企业和新媒体新闻出版企业的资源优势,以及在产业演化趋势下的差异化并购扩张策略,基于新闻出版类上市公司2007—2019年间76起并购项目经验材料,使用fsQCA方法讨论了不同并购项目的绩效差异。构型结果发现:传统新闻出版企业对内容制作、集成与传播等产业链上游环节的稳健控股型并购绩效较好,而对衍生环节应采用谨慎探索型并购;新媒体企业则可以对衍生环节选择低持股、高溢价的自由成长型并购。 【关键词】 新闻出版企业;并购项目;并购构型;绩效差异
封面摄影 (申报馆) 今年4月30日是《申报》(1872—1949)创刊150周年纪念日。此为申报馆原址近照,位于上海汉口路309号,1918年落成,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幢专门建造的报业大楼。《申报》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纸”也成为沪上、江浙一带报纸的统称。 摄影、文字:张力奋
来源:新闻大学
编辑:吴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