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不仅是观点表达,更是连接个体与共同体、推动公共讨论、塑造理性舆论场的重要载体。尤其在社交媒体时代,情绪化表达泛滥,专业评论如何坚守公共性,平衡理性与传播力,构建建设性的对话空间,说到底还是不同的对话者、不同的场域,如何实现共通意义上的连接。 围绕这一议题,红网对话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苏蕾,本期采访执行秦月阳。 每一次对关键观念的辩驳与重塑,都是社会理性的一次迈进。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也在于成为观念的对话者与革新者 Q1.在情感传播常优于理性分析获取流量的社交舆论场中,新闻评论如何既回应公众情绪,又引导理性对话? 苏蕾:新闻评论的力量在于穿透情绪,直抵其下的观念。情绪易变,而观念稳固,它是支配人们判断与反应的根源。因此,评论发力的关键,在于触动并尝试重塑那些支撑情绪的核心观念。 徐林生老师的《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不要舆论审判》正是一个例子。当公众与媒体为聂树斌案群情激昂,普遍持有“舆论应推动司法对个案速裁”这一观念时,徐林生老师没有停留在情绪层面,而是切入观念本身。他辨析了“舆论监督”与“舆论审判”的区别,论证了媒体应推动程序正义与制度完善,而非替代司法进行定罪。这篇文章更新了当时媒体界的流行观念,将社会注意力从对个案结果的追问,引导至对司法程序与权力监督的思考,从而缓解了社会张力,推动了法治观念的进步。 这一案例说明,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在于成为观念的对话者与革新者。它要求评论者能锁定驱动社会反应的深层信念,并以理论的勇气和说服的智慧,去构建更理性、更具建设性的认知框架。每一次对关键观念的辩驳与重塑,都是社会理性的一次迈进。唯有在观念的深水区发力,评论才能超越一事一议的局限,实现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使命。 一个评论者如果能在判断力和表达力上都下功夫,就能获得双重的满足:既能为公共利益贡献理性思考,又能通过个人表达引发共鸣。这就是新闻评论的魅力——它既要求我们从公共角度思考,又允许我们用个人的方式说话 Q2.您曾强调新闻评论教学需要打通学生的“私人性和公共性的连接”,并致力于“擦掉阻碍表达和写作的灰尘”。能否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热点事件评论中平衡评论的公共性与观点表达? 苏蕾:优秀的新闻评论,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坚实的公共判断,二是个人的表达方式。理想的评论,需要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位。 在逻辑层面,新闻评论应当做到清楚、明确和直接。这考验的是评论者的判断力——一种能够超越个人立场和短期利益,着眼于国家、民族和人民长远利益的思考能力。这种判断力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理解事件的深层影响,得出的结论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在表达层面,评论需要展现出个人特色。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和语言习惯都不相同,这形成了评论生态的多样性。无论是理性的分析,还是带有温度的表达,或是犀利的批评,只要是来自真实的认知和独立的思考,都能成为有效的传播方式。个人化的表达让评论更有生命力,使公共议题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目前,新闻评论在这两方面往往难以兼顾。我们更擅长构建逻辑判断,但在个性化表达上有所欠缺。这导致很多评论虽然立场正确、论证严谨,却难以打动读者。 当然,如果只追求表达形式而忽视判断力,评论就会变得空洞。一个评论者如果能在判断力和表达力上都下功夫,就能获得双重的满足:既能为公共利益贡献理性思考,又能通过个人表达引发共鸣。这就是新闻评论的魅力——它既要求我们从公共角度思考,又允许我们用个人的方式说话。 尽管形态演变催生了新的话语策略,评论的核心价值始终未变。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其本质仍是基于公共利益的理性判断和有效传播 Q3.随着评论形态从文字向视频等多模态拓展,这种转变对评论公共性带来了哪些深层影响?应建立怎样的话语规范,以实现视觉表达与理性深度的有效融合? 苏蕾:我对评论的视频化发展持乐观态度。这一转变让思想观点得以突破阅读门槛,通过更符合人类认知本能的方式触达大众——正如视觉艺术在识字率有限的历史时期曾承担起重要的传播使命,动态影像在当下亦能发挥类似效能。视频化在提升传播效能的同时,也重构了评论的生产逻辑。它要求创作者不仅要有深刻的判断力,还需掌握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这自然形成了新的筛选机制,部分传统评论人因表达习惯或技术门槛而面临转型挑战,但同时也为具备多媒体表达能力的新锐创造了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形态演变催生了新的话语策略,评论的核心价值始终未变。无论是文字还是视频,其本质仍是基于公共利益的理性判断和有效传播。成功的视频评论并非对文字逻辑的简单转换,而是需要根据媒介特性进行创造性重构:有的延续严谨的文本生产习惯,将书面语的精确性转化为口语的感染力;有的则采用对话框架等创新形式,弱化传统评论的训导姿态,以更平等的视角实现思想交流。 这一演进过程,正是评论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探寻更优传播路径的生动体现。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在拥抱新表达形式的同时,保持评论的思想深度与公共价值——这或许正是媒介变革为我们带来的宝贵契机。 如果我们固守传统的文本范式,忽视这些鲜活的新表达,恐怕将失去与这一代人的对话机会,更遑论培养他们的评论素养 Q4.面对信息生态的复杂变迁,您认为新闻评论员或评论教育者最应珍视并培育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这种素养将如何助力公众在多元舆论场中识别信息、理解差异、寻求共识,进而巩固公共讨论的根基? 苏蕾:作为一名新闻评论教育者,我深感最重要的使命是激发这一代年轻人对评论的真正兴趣。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或许不在于我们这代人的单向传授,而在于我们能否主动俯身,去理解和拥抱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 年轻人的世界有着独特的关注点和认知逻辑。他们可能不再习惯于端坐书斋阅读千字评论,却会在短视频的弹幕中犀利点评,在社交媒体的互动中表达立场,在影像叙事的细节里感知价值。这些看似非传统的形态,恰恰是他们参与公共讨论的自然通道。如果我们固守传统的文本范式,忽视这些鲜活的新表达,恐怕将失去与这一代人的对话机会,更遑论培养他们的评论素养。 近期引发年轻人共鸣的《好东西》、“本来应该从从容容”等文化现象,以及俞敏洪南极回信的传播效应,都在向我们揭示:有效的表达需要融入当下的语境。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熟悉的方式讨论严肃议题——这种讨论或许不那么系统,却充满真诚与洞察力。 教育的智慧,在于发现并引导这种能量。当我们真正学会欣赏年轻人的表达,并从中汲取养分时,新闻评论的转型之路便会自然呈现。被激发的年轻创作者们,将用实践向我们展示评论应有的新面貌——那将是既坚守理性价值,又充满时代气息的生动图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教导者,更是倾听者和同行者。
人物简介 苏蕾副教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骨干教师。她在新闻评论与公共性理论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特色和教学体系。2014年至2015年期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担任访问学者。 在学术研究方面,2022年5月出版专著《新闻评论与公共性理论建构研究》系统阐述了新闻评论公共性的理论框架,提出公共性包含公开、公益、公正三个核心维度,深入剖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新闻评论的社会实践模式。《普利策新闻奖案例库及话语分析》为比较新闻评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近年来,她在《编辑之友》《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主持了包括2011年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2024年国家社科西部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 在教学实践领域,推动兰州大学《新闻评论》课程的智慧化升级迭代,通过引入知识图谱、AI赋能写作全流程以及“零点课堂”贯通媒体实践等创新举措,有效应对教学新痛点。参与了“国际传播创新班”的建设,试点新闻评论教学,启动“一对一新闻评论培训计划”,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先后荣获第九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四届“智慧树杯”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特等奖等重要奖项。 在学术服务方面,苏蕾副教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担任全国多项新闻评论大赛的评委,并获聘“智慧树高等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好评中国”及红网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专家库专家。
来源:红网(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