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版人》创刊那些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1 10:54: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4年春,已从《中华读书报》总编辑任上调至国家广电总局的我,正在筹办《综艺报》、《电视指南》等报刊。与旧部聚谈时,大家觉得以前积累的出版界资源有点闲置。恰好报社副总编辑陈晓梅提到与她相熟多年的湖南教育出版社有个空闲刊号,准备办一份出版方面的刊物,但一时没有合适人手。于是我问晓梅愿不愿意牵头推进此事。好在她有创业的激情,业务也精通,于是紧锣密鼓操办起来。
首先是协调与湖南方的合作,过程异乎寻常的顺利。记得湖南教育出版社曾果伟社长来京洽谈此事时,正赶上当年的“两会”期间,很多宾馆因入住“两会”代表而闭门谢客,我开车拉着曾社长和晓梅,从复兴门跑到中关村才找到一个像样的吃饭去处。后来我们回访湖南,规格就高多了,湖南出版界的高层悉数出场,朱建纲、龚曙光、张天民、汪华等新老相识聚在一起,席上大家取得了高度共识:双方利用各自优势,打造一本有市场意识,有鲜明个性,有文化情怀的刊物。
接下来是刊物的名称。起初我们想比照世界知名大刊《Publishers Weekly》定名为《出版商周刊》,后来与主管部门沟通,觉得出版与商摆放在一起好像把握不准。于是变通了一下,定名为《出版人》。晓梅可能觉得刊名太过文绉,于是把“全球文化产业的观察者”打在封面上方,以表白我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我们要办的也并非无病呻吟的同仁刊物,而是为出版产业鼓与呼。这句印在封面上的办刊宗旨,一直沿用至今。
核定刊号时有个小插曲。总署有关部门通知去办相关手续,筹备组谁都不敢去。因为彼时明令不许异地办刊,我们这个刊物原产地湖南,又在北京嫁接生长,但又不能明说。恰好此时来自湖南岳阳的美术编辑汤程麟应聘报到。于是我们几个人给她开了个密室会议,让她以湖南人的身份去办理刊号。我们一字一句地教她用湖南味普通话去交涉,并把可能问到的问题全给她做了预案。小姑娘懵懵懂懂地去,兴高采烈地回。刊号批好了。
接下来是杂志核心层的组建。陈晓梅领衔无庸置疑,左膀右臂则是中华读书报的两位大将,管经营的赵彤宇和抓内容的翁昌寿。前者在出版界有很强的人脉资源,创刊号的广告一下子拉来好几个;后者则是从研究生开始就在出版界摸爬滚打的资深记者和编辑(其实也就三十来岁)。经历了《出版人》创刊的磨练,这两位现在都修成正果,赵老师现在是国家核心期刊《中国编辑》的负责人,翁博士则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
开始招兵买马了。首批来的是几位女将:武汉大学在校生雷茜、四川大学应届生吴静、中华女子大学刚毕业的马晓丹。这几位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看上去虽然楚楚动人,却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紧接着加盟的白静虽是她们的同龄人,却已有两三年广告公司的从业经历。这样一群青春如火的年轻人,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连踢带打,折腾起了一份内容、品质均属上乘的新刊物,而且第二年就从月刊扩展到了半月刊。
新刊面世,怎样示人?2004年秋,正好在广西桂林举办第十四届全国书市,我乘飞机,翁昌寿和一个义务劳力坐火车,押送着几大包带着油墨清香的刊物直奔桂林。那次,桂林书市大小会场都摆满了《出版人》,也不跟主办方打招呼,也不办啥参展手续,体现了《出版人》一出世就敢闯敢打的精神。记得当年有《出版人》记者应邀去参加中宣部组织的一个座谈会,也是一进门就往每个人桌上放一本刊物,再加一句“新办的杂志,请多关照”。这种“无知者无畏”的战法,很快使杂志在业内有了知名度。
另一个营销招数是连续举办的“出版人之夜”,在北京,在天津,在西安,在武汉……哪办书展、订货会之类活动,出版人聚在哪里,“出版人之夜”就开到哪里。活动形式无非是广邀出版界大腕小咖,开个连吃带聊的场子,增进感情,顺便拉点广告。后来“出版人之夜”一度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品牌。
办好一件事,尤其是文化上的事,我以为两件东西最重要,一件叫专业,一件叫敬业。
先说专业。陈晓梅的专业当然是一流的,喻国明的博士,多年传媒经验,外语呱呱的,重要的是视野开阔,能跟上时代步伐。很多新概念,尤其是新媒体的动向,我都是从她那儿了解到的。翁昌寿更是专业人才,常常是举重若轻地布置各种采访题目,好像胸中有选题百万。后来陆续加入《出版人》的几位,杨贵山,有在英国专门学习出版的经历,对国际出版动向了若指掌,是出版界为数不多的国际出版专家之一,近年更是在国际版权贸易中屡显身手。冯威,是资深出版记者,全面掌握出版界的人和事,以致新闻出版署一些官员,也常常向他咨询。80后任殿顺,是文理兼修的博士后,他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让人望而生畏。目前殿顺担任《出版人》执行主编,我多次向他请教媒体融合的问题。当然,其他《出版人》诸君,也各有所学,不过因为更年轻,尚不显山露水,有过《出版人》工作经历,前途未可限量。
说到敬业,不妨举几个例子。武汉姑娘雷茜,创刊后负责广告经营。有一次她回老家探亲,买了一堆时令蔬菜,好像是红菜苔之类,回京时一下火车,就带着这些菜挨家给湖北籍或武大毕业的出版社老总送。这些带着泥土的家乡菜,你想会不会感动每个人呢?真正是“礼轻情义重”。另一位负责经营的白静,以北京姑娘特有的泼辣和干练,开车转遍了全北京,坐车走遍了全中国,加之形象和歌声都与韩红相差无几,为杂志的广告和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上面两位劳动模范的领导赵彤宇,就更加夸张了,居然怀孕6个月还出差武汉,生小孩50天又去了天津。她在一次“出版人之夜”活动中挺着大肚子满场飞舞,一时传为奇谈。
《出版人》从20049月创刊到今天整整十年。从它顺利出世到不断前行,我感触颇多的是它从上到下的合作精神。两家互不隶属的主办和操办单位,又是异地恋,没有心往一起想,劲向一处使的精神,是办不成也办不好这样一件事的。北京方不谈了,所有琐事难事都自己扛着,尽量不给湖南方增添麻烦;湖南方则更是大气,倾出版社乃至集团之力支持这本刊物。主办方派出的主编聂乐和,虽然只承担审稿职能,但他浓厚的书卷气和善解人意,受到《出版人》员工的无比尊敬。我本人更是奇怪,他这样一个谦谦君子,怎么能同时主编着另一份充满思想锋芒并被偶尔点名的刊物《书屋》。湖南出版集团龚曙光老板说话直率,但我听到不止一个人说,龚总是真心呵护《出版人》啊。中南传媒老总丁双平,执掌庞大的资产,但常常为《出版人》这个不起眼的刊物出谋划策。后来湖南方派出的苏建科主编,更是一个温良敦厚的长者,视同事为家人。但他在乒乓球台上一点也不敦厚,常常与我拼个你死我活。
三年前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广电方不再参与《出版人》的运营,但这本杂志已成气候,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傲然屹立。有时翻一翻这本印制精良,品位高雅,却又叩着时代脉搏的刊物,常常忆起十年的艰辛与快乐。就在前几天中秋日,收到一封短信,写者是另一份刊物的负责人。巧的是,这份刊物与《出版人》一样,都是在十年前与我相识,并一同走过。我把信抄录在此,以纪念十年的时光,并期待你们更好的明天。
“今天的夕阳,美到感动;今夜的月亮,想必圆润似水。您一切安好?十年不短,一晃而过,回想起来都是欢笑,都是温暖。谢谢您如此包容,如此信任,容我成长、成熟。天大的事情,您在身后,心就实了。潜移默化,我也学着信任,赞美;学着让大家安心,快乐。我明白了,只要有一颗爱心,周围就是花园。感恩,祝愿梁社长中秋节快乐!”
(本文作者系原中广报刊发展中心主任,现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
来源:出版人杂志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