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排除信息“地雷”是一门技术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1 20:1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评写作的核心在于“评”,但根基在于“时”(信息)。
信息筛选出错,犹如地基不稳,无论建筑(评论)多么华美,都可能瞬间坍塌。大数据时代,信息过载已成常态,信息“地雷”随处可见。不管是资深评论员还是初学入门者,“踩雷”时有发生。
常见信息“地雷”有以下方面:一是单方信源陷阱,仅根据来源不明的“网友爆料”或仅单方面说法就仓促定论,而不去核查或不等待官方通报、权威媒体或对方当事人的回应;二是选择性失明,只搜集和采信能支撑自己预设观点的信息,对其他证据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三是忽视关键信息,遗漏一些重要细节或背景信息,导致对事件的理解出现偏差;四是断章取义,截取对自己有利的片段,忽视整体语境和背景,扭曲信息原意。
这些信息“地雷”,在红网青椒训练营四组同学提交的写作提纲或初稿中,不时可见。例如,某同学拟对“网友称麻辣烫外卖中吃出整块抹布”进行评论时,写作提纲显示,其准备从“责任由谁来担”展开论述。问题是,涉事商家表示厨房监控没有发现“抹布”,虽然愿意退款,但“抹布”来历依然未被证实或证伪。这种情况下,现有信息存在未知因素,原写作方向有“翻车”风险。经老师提醒后,该同学改变思路,从“外卖吃出抹布?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角度切入,稿件最终被红网刊发。
又如,某同学拟对“50岁鞋厂女工‘主动过劳’”话题进行评论,写作思路是,围绕“大龄女工的‘拼命’诉求应被看见”来展开,呼吁社会关注“主动过劳”群体。问题在于,这信息来自于某高校一位博士的学术论文,虽有自媒体转载,但没有主流媒体报道或转发。表明这种群体或许是合格的研究样本,但不具普遍性及新闻性,因而也无评论意义。听取老师分析后,该同学放弃了此选题。
写作实践中,踩中信息“地雷”,要么导致论据失实、观点不稳,经不起逻辑或事实拷问;要么误导公众,传播不实信息,引发次生舆情,浪费公共资源;要么稿件毫无修改价值,难逃被编辑“枪毙”命运。凡此种种,对写作者来说,是一种不小挫折,严重者还可能造成个人公信力崩塌。
排除信息“地雷”是写作基本功,也是一门技术活,关键在于把好信息筛选关。具体要求有:
一是预设“怀疑”,追求“证实”,对任何信息,尤其是符合自己情绪和预设立场的信息,保持初始怀疑,并予以“交叉验证”。
二是拥抱“复杂性”,拒绝“简单叙事”,承认社会问题的多维和复杂,切忌轻易将问题归因于单一因素。
三是恪守“慢思考”,对抗“快判断”,确保有价值的细节一个都不遗漏,并有意识地与一些网友言论保持审慎的距离,把握不准时,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
在信息爆炸时代,时评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信息筛选能力的竞争。它不仅仅是写作前的准备工作,更是时评作者思想深度、专业素养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时评作者的价值,不在于他知道了多少,而在于他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为你打捞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从这层意义上说,排除信息“地雷”是技术活,也是时评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以及其观点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