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6年8月15日,进驻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团”宣布撤走之前,报社大院里出现了一个新组织——“红卫兵”,这是北京中学生“红卫兵运动”急剧溢出和蔓延的结果。
劫乱十年之初红卫兵接受检阅的场面 1.红卫兵组织是文革结下的恶果 追溯红卫兵之源——是一个将阶级斗争极端化奉为圭臬的中学生激进组织,和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提出由陈伯达率领“中央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并由毛泽东批准的决定,都产生在1966年5月29日。 这天,清华大学附中10余个中学生,在圆明园遗址上讨论,成立了这个校园结社。其中数人联名,在成立次日给毛泽东写了万言长信。随后,这个组织安排写手,于6月24日和7月4日,写出了《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和《再论革命的造反精神万岁》两篇大字报。 6月和7月,“红卫兵”组织如地火运行,卷过北京一个又一个学校,从中学卷入大学。 7月28日晚间,在北京展览馆电影厅中央文革小组召开的大会上,到会的清华附中红卫兵把上述两张大字报文稿,还有一封写给中央文革和毛泽东的信直接交给了江青,请她转给毛泽东,请求批示。 回信很快。7月31日,毛泽东回信支持“红卫兵”,切入点即是这两篇以“万岁”入题的大字报,表示:“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支持。”“不论在北京,在全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凡是同你们采取同样革命态度的人们,我们一律给予热烈的支持。“(《毛泽东年谱》第5卷第603-604页) 根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第87~88页记载,可知回信在7月31日写出,8月1日修改后印发八届十一中全会参会者。
1966年8月26日《人民日报》1版消息。
进入8月,“红卫兵”之火以更快的势头蔓延,赶在领袖“检阅红卫兵”之前卷进了人民日报社。 人民日报“红卫兵”组织成立于1966年8月12日。哪些人组织成立?倡导者是谁?怎样的成立程序?目前未见著录。但是它成立的日子,当年11月3日由报社文革小组编辑的《人民日报文化革命运动大事记5一10月》,和文革之后批判四人帮“第三战役”中,由报社领导部门编辑、供批判时使用的“文革大事记(1966年5~9月)”中,都有相同的记载。 这个红卫兵组织的成立宣言保留了下来,宣言标题是《造反、造反、造反——人民日报“红卫兵”宣言》。编辑者在“宣言”文前顶端印上了林彪在8月18日“第一次检阅”大会上的一段讲话。因为讲话是在报社红卫兵成立之后,因此刊登出来的成立“宣言”文尾特意注明日期:“1966年8月12日通过”。
人民日报红卫兵成立宣言首页
宣言全文连带标题880余 字,“造反”一词用了15次。起首两段,将个人崇拜、驯服工具和血统论的观点都表现出来了。 这两段引言为: 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我们是革命的红卫兵,是党最驯服的工具,是毛主席最忠诚的崇拜者! 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阶级队伍,是工农革干的子弟,我们执行文化革命委员会正确的、革命的决定。 接下来的文字由短行标语式口号组成,前几行为: 我们的口号是造反、造反、造反。 我们要造旧世界的反! 我们要造资产阶级的反! 我们要造修正主义的反! 我们要造一切牛鬼蛇神的反! 我们要造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反! 造反就是革命,造反就是真理,造反就是毛泽东思想!(下略) 7行文字,每一行都有“造反”,没有任何一句涉及缘由道理,甚至没有一句具体行动目标,没有告诉说要去具体地做什么。与半个多世纪前“义和团”兄弟们的祭坛发誓颇多相似。 读下去,宣言基本上由口号式语言组成,完全没有理论阐述。宣言中称:“我们要接毛泽东思想,我们要接革命的造反精神”, 此处文法涩滞不通。看整篇文字则有粗鄙俗陋、狂言谩骂之嫌,为此不全引录。倘若有日历史博物馆可供陈展,欲睹其颜加以研究者可以前去。 这个宣言的最后两段为: 资产阶级老爷们,我们接受你们的一切挑战,你们以前不是打击我们.排斥我们、嘲笑我们吗?现在我们要颠倒过来,造你们的反!你们反抗,我们就要把你们打倒,还要踏上一只脚!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工农革干的子弟们,一切革命的青年们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当革命闯将,造反、造反、造反! 宣言的一头一尾说来说去还是“造反”——典型的文革文字。
1966年,林彪在检阅红卫兵的盛大仪式上讲话 人民日报红卫兵出现了,有没有反对意见?有,当月就有。 报社文革小组1966年8月24日编印的《大字报选》中有简短记录留下了痕迹: 有人说:“人民日报红卫兵搞得乱哄哄的,不像样子,是要篡夺文化革命小组的领导权。” 还有人更明确地说:“据当前红卫兵这个组织来看,出现了许多不好的现象,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发生了学生殴打学生的事件。有的红卫兵耍流氓,拆坏了房子,有的混蛋和糊涂虫被反革命分子指使,殴打了革命派。” 上述反对“红卫兵”的文字记录确属简短,且为笔者仅见。因为在8月以后的类似“文件”材料中,再没有出现过反对红卫兵的话。 笔者保存了1966年7月17日报社某部门“红旗战斗小组”的成立“草案”,虽然晚了一个多月,表述内容和前述“宣言”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几行文字列出参加这个“小组”的“入组条件”,共5条如下: 入组条件:一、敢想敢说敢闯的革命同志。二、优先吸收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子弟。三、与四大家族和国际部当权派没有牵连或牵连较小的革命同志。四、即使与四大家族和国际部当权派牵连较多关系较深的同志,如果敢于革命、敢于背叛的,也欢迎入组。五、保皇的人不许入组。”
那个岁月里血色晨昏中典型的“批斗”场面,屈辱和疯狂 列出条件中,第一条其实并无确切标准,第二条血统——家庭出身则是最明确的,即报社红卫兵组织成立宣言中所称的“工农革干”。出身“糟糕”的人根本不能参加“革命组织”。 此后事态表明,由于没有新进入报社的后续学生资源,报社“红卫兵”在数量上先天不足。他们年轻,而报社的老资格红色报人云集、受教育程度较高者人数众多。社内红卫兵没有掀起大浪,不足半年就极少见到这个社内组织的名称了,渐渐地不知所终。取而代之并且被盖过了风头的,是各种名称的“造反”组织。 倒是半年后回光返照,由“北航红旗”打头的“红卫兵监督小组”进驻报社,一度占尽风头,他们使文革中的人民日报留下了深深的“红卫兵印记”。 (2025年10月23日)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