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小杨[url=]王小杨评论笔记 [/url] 2025年09月13日 毋庸狡辩,也无须隐讳,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圆谎”是人之本性,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可怕情结。 最近网红罗永浩去西贝聚餐,在社交账号上吐了个槽,“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直接引爆“罗永浩与西贝之争”。几位红网青椒训练营的同学,也将这一事件作为评论选题,而角度基本上陷在“是非之争”的漩涡中,多为支持罗永浩呼吁预制菜透明化,而批评西贝老板回应的不诚实。 如果排除这是一场有意为之的网络营销的可能性,那西贝老板的回应的确也令人唏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也看不出这是一位知名企业老板应有的“公关智慧”,招致网络一边倒的批评,也是情理之中了。 他先表明百分之百没有预制菜,强硬回应“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再接着说要向所有人开放全国所有门店的厨房。 与此同时,罗永浩直接发布“10万元悬赏公告”,公开向外界征集能证明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实证据”。 从舆论竞争的角度看,用不着去预判结果,胜败已经注定了。 哪怕西贝的后厨没有预制菜的痕迹,又能怎样呢?或者,难道开放之前,不会处理掉预制菜?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属于正常的疑虑,网民的追问和关注点未必就一定放在“你如何证明没有预制菜”上。 从论证的角度看,西贝老板的问题,不仅错置了“举证责任”,急于“自证清白”,自揽了一个暂时无法去证明的事,置自己于不利之境。毕竟,西贝方与广大网民关于预制菜的定义,存在着严重分歧,这也不仅是争议双方的分歧,也是全国人民需要进一步厘清的问题。西贝依据的,是以前有关部委联合发布的通知,看看对预制菜的“明确界定”,描述也是比较宽泛的,套用在这一起事件也不能“一锤定音”。相应的,许多网民的一个共识是“只要不是现场从头制作的,就算是预制菜”,大意上似乎也没有违背通知中所说的“明确界定”。要不然,今天又何有这场关于预制菜定义的争议呢? 在某种意义上,原本完全由提出问题一方或否定一方的举证责任,完成被西贝老板主动接过来了,变成了一道跳不过去的难题。我想,这不仅仅如叔本华所说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眼界当成是这个世界的极限”,而且是源于人性中替自己“圆谎”的可怕情结。 至此,网络上已有一些证据不断被爆出,至少证明了西贝餐桌上出现过所谓的预制菜。比如,卖出1100万份的西贝儿童餐,用的西兰花却用的冷冻西兰花,保质期更长达24个月。比如,西贝后厨使用的海鲈鱼,使用了水分保持剂等添加剂。比如,网民爆出的西贝“堂食袋装”产品图片。不说这些是否是西贝预制菜的确证,而喜欢自揽“举证责任”的西贝老板,不知接下来又如何证明,或圆谎? 一丝不挂了,还想着怎么“圆谎”,这是“罗永浩与西贝之争”的一个荒诞之处。 尽管我也并非认为罗永浩的所言所行都合理合宜,尤其是他在没有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网红身份公开吐糟“全都是预制菜”,影响了网络舆论,导致对西贝的舆论批判,然而也不可否认,罗永浩的确高明多了,对于预制菜他公开欢迎与法学专家对谈,他直播更声称不反对预制菜,而希望推进透明化,不仅迎合了网民情绪,也合乎一个正常人思考的逻辑,至少没有给人一种替自己“圆谎”的荒诞。 尽管“圆谎”是人之本性,然而理性思考的魅力却正在于承认人之本性,承认人的不完美,且抵制这种可怕的情结。替自己“圆谎”的可怕情结,我们不可不知。很多时候,公共领域的辩论,或评论观点的表达,在看清事态原委时,不妨多一些开放的姿态,少一点“圆谎”的情结,诚实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许可能为自己赢得更有利的局面。 所以,除非你喜欢你乐意,那又何必故陷入一场你死我活的,而且还要自己主动承揽本该由他人举证的无谓争论呢?要是西贝老板面对罗永浩的吐槽,一笑了之,说“瞧,我正在等着罗大嘴拿出更多证据来”,那就对了。而是否有更多证据证明“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早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争议的一开始,目的本就不在这儿。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梅镕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