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证实多调研,不要“想当然”|青椒训练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牛宁[url=]王小杨评论笔记[/url]
20250911
红网青椒训练营导师、人民日报海外网评论部主任牛宁
红网青椒训练营第3组第四期,同学们投稿时聚焦的选题依旧非常多元,从避免“天价停尸费”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到为自闭症群体发声,再到讨论当今社会教师的生存困境。选题无对错,也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同学们对社会体察与思考的集中体现。
看到这些投稿文章,能清晰得感受到同学们“找新闻”“想选题”“填论据”的过程,从选定角度到将观点浓缩成一篇一千多字的评论,个中艰难同学们想必已经体会到了。这并不是说评论写作是“绝对意义”的难,只是跳出了同学们过往的写作习惯,从观点接收者变为输出者,更需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同学们还处在校园环境中,在评论社会热点时易陷入“想当然”的困境,这一现象根源在于校园生活的相对封闭性与社会经验的匮乏。面对复杂多元的现实议题,往往依赖有限的认知框架和理想化的价值预设,导致观点脱离实际土壤。如讨论“教师待遇”的相关问题时,容易简单确立一个“考核繁重”“待遇不好”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却忽视了几十年教师群体待遇整体发展变化、这两年经济大环境等结构性因素。
这种认知局限也不是不可打破。首要之策是多看新闻、多听“动静”,给自己建立一个多元信源渠道。除主流媒体外,多多接触不同立场、地域、阶层的媒体报道,包括专业期刊、地方新闻和国际视角。很有趣的一件事是,在“报网端微”融合报道的格局下,同一媒体的不同平台、不同媒体的同一平台在报道视角上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化,“宏大叙事与微观切入”“端庄正经与灵活生动”不同的风格造就了不同的报道。
如在前不久的阅兵仪式上,有记者便另辟蹊径,从“民兵递来的姜茶”“广场放飞的和平鸽”“街边等待的父女”为切入点展开报道,这些都是同学们学习的范本,也是开拓思路的好帮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对社会热点的讨论出现了“去中心化”的势头,每个人都能参与讨论,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意见领袖,更多人能被大众“看见”“听见”,这对同学们来说无疑极大拓展了信息渠道,增加见识“广度”。
写时评不同于简单新闻,建议同学们培养“证实思维”的习惯。提出观点前,先问“事实依据何在”“数据是否支持”“反例如何解释”。如在讨论自闭症群体求学困境时,则应想到只谈“求学”,是否将该群体面临的困境浅薄化、单一化了,思考“天价停尸费”何以形成时,则不仅要考虑收费价格是否合理,更应从源头的何以造成“长久停尸”问题下手。
另一方面,在AI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AI生成视频、换脸视频的“泛滥”更要求我们在多角度深入思考的同时,更加重视事实核查。不要轻易下定论,更不要让轻易下的定论成为先入为主的“事实”,从而影响整体认知。
深度实地观察同样关键。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就是说,写时评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格局,更需要脚踩泥土,亲自去看、去听、去见识,去了解。大家可以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走进城中村、工厂车间、基层社区。当亲眼见过外卖骑手在暴雨中奔波的艰辛,关于平台经济的评论自然会多一份敬畏与审慎。
好在,同学们在学校拥有理论储备和思维活力等优势。如果可以主动去打破信息茧房,完全能写出既有思想锐度又有现实温度的评论。
真正的洞见从来产生于烟火气,产生于人群中。双脚踩住泥土,身上沾满露珠,笔尖才能拥有穿透时代迷雾的力量。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