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会用“概念视角”写评论|青椒训练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9-2 21:2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同学在点评防蓝光手机膜是一种新型智商税时,用了“焦虑经济”一词,由此我想到,撰写新闻评论,灵活运用概念工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说,这个世界上的概念无处不在,民主、权力、自由、国家、社会……世界就是无数个概念的总和。我所谓的评论写作中的概念,更多是狭义上的,不那么常用、不那么普遍,但又能精准定义、描述某一类问题,进而达成一种良好的论证效果。
“焦虑经济”不是一个新词,但对于很多割韭菜的项目,却有概括的奇效,比如除了防蓝光手机膜,还有近年来流行的感统训练、网瘾矫正、情感挽回、瘦身课程等,都可算作“焦虑经济”的表征。
在文章中引入一个概念,不仅可以提高论证效率,也可以丰富文章的厚度,言人所之未言。新京报评论曾刊发过一篇关不羽先生撰写的《围观“韦神”,一场与韦东奕无关的造神运动》。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泛泛而谈,作者引入了知识偶像这个概念,文章一下就有了高度;同时,这个概念也进一步撑大了文本的空间,文章的纵深感也就有了。
再比如美国有个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叫“抵达谬误”的概念,意思是人们往往误以为达成目标就能获得长久的幸福。但事实上,当目标实现后,幸福感往往迅速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焦虑与期待。
这个概念,就很适合用来描述当下很多国人的心态: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毕了业就自由了,找到心仪的工作就踏实了,买了房就幸福了……但现实是,达成这些目标后,又会滋生新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那么,评论写作者在点评这类现象时,如果能用一用这个概念,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在人类语言库里,大量概念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日常,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表达与认知。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还有类似社会资本、行为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创新者窘境这类科学术语,都已打破学科的次元壁,成为连接专业知识与公共认知的重要桥梁。
刘慈欣的《三体》之所以经久不衰,我认为不仅在于其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它输出了大量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的词汇: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文明公理、二向箔、面壁计划、水滴屠城,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某些领域的专用词汇,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评论写作者也不妨学着造一造概念,打造自己的概念系统,提升说理的效率。当然,我鼓励评论写作使用概念视角,并不是提倡生造概念,强拽新词,而是要尊重语言的规律,结合前后文的逻辑,懂得融会贯通。词语的“创造”与使用,务必要恰切,体现意图,结合语境,考虑对象。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何璇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