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江:蒋元椿检查写“圣旨口”错误,20年蹉跎命运底定——人民日报1957年右派改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一点更正,前两篇推文中写到蒋元椿写的《圣旨口》,应为《论圣旨口》
蒋元椿写了《论圣旨口》,多篇稿纸论排开,占了墙报的好大一块。接下来,又一口气为墙报写了3篇文章。第二篇讨论“官多兵少”,刊登于第三期“呼风唤雨”墙报。第三篇文章讨论驻国外记者站设置,用于墙报第四期——可能是最后一期“呼风唤雨”。至于第四篇,未知道标题,写出来已经没有可用之地,不知所终。
1, “江南”才子浙东来
蒋元椿,1920年10月8日生于浙江绍兴。蒋家原住绍兴城里洗马池头陆家台门中一个小侧院,蒋元椿回忆,小时候家里生活很苦,我每个月要上几次当铺。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蒋元椿,可能还在学生年代

蒋元椿的祖父是个地主,晚年家境破落。蒋元椿的父亲早年在汉口一家银行当小职员,薪酬仅够糊口。后来,父亲当上了家乡一家商店的经理,又与人合作经营一家绸布店,家境好了起来,但供不起3个儿子同时上中学。在3个孩子中,老三蒋元椿学习成绩最好,于是两个哥哥小学毕业后都去当学徒,让蒋元椿进了中学。
进入中学后,蒋元椿各门功课都是优秀,数学尤其出色。 学期结束时他得到了学校奖励的几元钱书券,蒋元椿用来买下的第一本书就是同乡人鲁迅的《彷徨》。
也许是通过读鲁迅的书,蒋元椿喜欢上了文学。1937年,他来到上海上高中,接触到救亡运动。这时,抗战爆发了。他撤向浙江山区,曾来到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打算参军。但那时他对国民党还寄予“正统”希望,观望了一段后又回到浙江。
蒋元椿最终选择了共产党。1940年2月,他在浙江丽水加入中共地下党。没有想到这时皖南事变已经爆发,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卷来,中共浙江省委遭到破坏,省委书记牺牲,丽水的中共党组织也受到打击。蒋元椿在当年10月去福建,就读于福建省立农学院,在这时失去组织联系。为寻找组织,他从农学院肄业,辗转来到广西,当了两年中学数学教师,于1943年在桂林重新接上了组织关系。 。
1945年夏天,蒋元椿北上,正在渡长江的时候听到消息:日本投降了。他继续北上,于1945年10月来到中原的新四军李先念部,投笔从戎。有一位名叫孙卉的女青年和他同时参加新四军,一起当了部队的文化教员。
1946年6月,大规模内战爆发,中原军区部队鏖战突围。蒋元椿编入战将皮定均旅,向东突围。皮定均的指挥非常成功,全旅官兵建制完整地进入了华中解放区。但是已经向蒋元椿流露恋情的孙卉编入另一方向的突围部队,在激战中被打散,在坚持游击战中她牺牲在山野之中了。在晚年,蒋元椿写有怀念孙卉的文章。
蒋元椿随着“皮旅”来到了华东战场,走进了新闻记者队列,曾任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编辑。解放战争中,蒋元椿曾到前线采访,最初的战场采访是1947年秋天随华东野战军十纵队在山东郓城阻击国民党的新五军。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他曾在双堆集战场采访。
1952年,蒋元椿从新华社三野总分社调到北京的新华社总社国内部军事组,编辑来自朝鲜战场的稿件。当年夏天调到新华社国际部东方组,专门从事朝鲜战争报道。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他越来越多地撰写国际评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1956年6月,赏识蒋元椿文笔的吴冷西要他专用一个评论员笔名。恰好蒋元椿正用着一支“江南”牌钢笔,就取了“江南”这个笔名,集中发表关于战俘问题、政治会议和美国对华政策等重大事务的述评。
他的新闻述评在当年影响广泛,蒋元椿因此获得“江南才子”美誉。

20世纪50年代初的胡乔木

2.蒋元椿检查说,确实批评了胡乔木
蒋元椿的文章上墙报之初,周围一片赞许之声。但是,半个多月后风云突变,“反击”开始了。《论圣旨口》被看做“向党攻击”的代表作,遭受猛烈批判。作者陷入了追查思想根源和检讨错误的大会小会之中,层层加码的批判和斗争,一步步将作者推向绝境。
蒋元椿声辩自己毫无反党之心,他是响应领袖号召才落笔的。他承认措辞或有不当,但本意是希望党更加完善。报社领导人,包括6月间刚刚调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他原先和蒋元椿一起在新华社工作,对他非常熟悉),还有副总编辑杨刚、黄操良,都极力为蒋元椿说话,说墙报文章的语言有些尖刻,但用意是好的,是希望加强和改善报纸领导的。
事态发展却越来越恶化,反右运动的矛头逐渐指向党内,对蒋元椿的批判很快集中到“反对党的领导”的层面,众口一词,众口铄金,阵势越来越大。
1957年11月22日的一份《简报》记录,在此前5个多月时间里,国际部领导小组和东方部人员,先后召开19次大小会议,“批判蒋元椿的右派言论”。
蒋元椿承受不住,要写检查了。
有一份长篇检查保留了下来,从内文判断,约写在1957年10月之前。
他检查说:自己写墙报文章,是因为当时许多人认为报社编委会对“整风”迟迟不动有意见。后来他参加了编委扩大会议,了解到编委会部署,知道几位副总编辑都忙于应付报社的紧张日常工作, 未能腾出手来搞社内整风。
当黄操良副总编辑决定国际部先行一步出大字报(实际上是墙报小字报),蒋元椿就决心响应,为此写了《论圣旨口》。他检查说,这篇文章的中心目的是,“要领导重视下面意见,强调听取下面意见的重要性。”
蒋元椿写道,写这篇文章前一天,黑板报上写出国际部编辑高集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提意见说,乔木同志管的过多、过死。这个意见给了蒋元椿启发。他希望新闻宣传领导人管大事、管方向。
蒋元椿写的“圣旨口”,即便在半个多世纪后看来,也是尖锐的大胆的。其言锋如此,和当年37岁的作者经历也有关联。他正当盛年,意气风发。他在1945年夏秋之间汇入中原部队,还只是排级文化教员。其后经历了艰苦的中原突围,来到华东野战军后,他担任了纵队宣传干事、新华总分社编辑,职级迅速提升。到1952年,他以“江南”笔名纵论朝鲜停战谈判,解析中苏美日朝鲜国际大事,布局笔阵,吞吐云䨘。
他到人民日报后担任国际部东方部副主任、主任,已经是行政11级干部。这十余年经历可谓一帆风顺。由于战争,由于朝鲜战争期间繁重的笔政,一系列“运动”在身边划过,他缺乏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他畅论国际风云,在出言国内政治的时候,反倒于把握深浅之间推敲不足,谨慎不足。
晚年的蒋元椿对本文作者说,他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汇入革命队伍,他认为这里的一切都应该是完美的,有缺点、如有不足都在尽快扫除之列。党的领袖也要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事不可出于对理想的忠诚坦率提出。这才是付出奋斗和努力要去实现的理想。
大约此前一年,蒋元椿在新华社华东野战军总分社的老战友、这时的人民日报驻上海记者季音到北京,他和蒋元椿说起,你到人民日报来要少说话,多做事,否则,要被“浇开水”的。
即便有言在先,季音和蒋元椿在都在1957年的大风暴中一起“划右”了。是不是命运使然呢?

3. 论“圣旨口”“错”在哪里,批判者怎么说
蒋元椿在检查中写道:“我把‘圣旨口’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乔木同志,然而还不止乔木同志。”
蒋元椿检查对胡乔木的意见说:“我对他的印象一直是好的,觉得他有学者和长者之风,特别是他过去提过‘江南’的方向,是记者工作的方向。因为同我的个人愿望相符合,我是很欣赏的。”这句话的意思包含,因为感到胡乔木”有学者和长者之风”,所以他敢于提出意见。
蒋元椿写道:“另一种‘圣旨口’,我指的是编委会的某些同志。”是指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负责精神。
这篇文稿“错”在哪里呢,蒋元椿认为:“是把个别事情扩大为一般。”
蒋元椿写道:“这种情形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尽管我对某些领导同志是敬佩的或有好感的,但我把他们只看作是个人;对我有意见的某些领导同志也是看作是个人,而没有把他们看作是代表领导、代表组织和党的。这样,我并没有想到攻击这些个别领导同志,就是攻击党。”
蒋元椿总结写道:“我现在承认我做了反党的事。到现在为止,党对我的宽处理是十分宽大的,是对我的最后挽救。”为此“请求党给我严格的处分。”
他请求不要被开除出党,留在党内是他最后的要求。
蒋元椿一定是写下了很多份检查的,但本文作者看到的只是一份打印件。这时,是否把蒋元椿“划右”,仍然存在争议。就蒋元椿本人而言,他还参加“鸣放”,发言对国际部编辑李右的“右派”言论作过批判。
报社编委负责人中,吴冷西总编辑,杨刚、黄操良副总编辑,都对蒋元椿有所保护,不想把他归入“右派”行列。
黄操良对蒋元椿的保护更为直接。他是1957年6月20日组成的报社领整风领导小组成员,负责“领导整风学习,研究报纸工作”,是“呼风唤雨”墙报发刊词的作者。他主张将蒋元楼“放过关去”。认为“蒋元椿的基本立场没有问题”,蒋元春快要扣上“右派”帽子了,黄朝良还让他改写人民日报社论。
1957年9月14日,编委会领导小组讨论“第二次右派名单排队”,初步拟出10人为“右派”,10人为“疑右”(有“右派”之嫌疑),蒋元椿名列第三级“未定”名单的第二位。
10天之后,9月25日进行了“第三次排队”,将9 人初定为“右派”。蒋元椿上升一步,成为“疑右”。


北京八宝山墓地的杨刚墓。1987年,人民日报、外交部为杨刚新立墓碑。墓碑上端刻着邓颖超于1983年9月写的一段话:“《杨刚文集》出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的优秀女儿杨刚同志的最好的纪念。”
随后的局面更严重了。10月6日晚,点名将蒋元椿调入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杨刚自杀,蒋元椿命运的一道屏障倒下了。
(未完待续)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