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近日,周口医生遭网暴坠亡,再次将肆虐的“网络暴力”推向舆论风口。
然而,悲剧并非孤例:从粉色头发女孩不堪“键盘审判”轻生,到刚失去孩子又遭到网暴的母亲坠楼……一个个以生命为代价的惨痛案例接连敲响警钟——网暴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毒瘤”,迫切需要从多维度进行系统性反思和治理。
其实,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权威媒体,一直在持续密集发声,从法治、平台责任、社会治理等多维度深入剖析网暴危害,并提出系统性治理方案。 01 落实平台责任
《压实责任,筑牢“平台堤坝”——别让网络暴力污染精神家园》
早在2022年,人民日报就三评网络暴力。在《压实责任,筑牢“平台堤坝”——别让网络暴力污染精神家园》一文中指出,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在坚持正确价值取向、保障网络内容安全、维护网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还提醒“一些社交平台、门户网站在防范网络暴力行为方面,还存在责任认识不充分、角色定位不准确、履职尽责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导致违法和不良信息禁而不绝”。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文章指出,根除网络暴力,关键在做好全环节监管。2022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强调加大网暴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以有效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维护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一段时间以来,“开盒挂人”这种网暴行为猖獗,遭遇“开盒”困扰的,既有明星、名人等公众人物,也有不少普通民众。人民日报在文章中指出:根治“开盒挂人”,除了强化事后惩处,管住下游的网络戾气,也得堵好上游的信息泄露“口子”,要坚持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共治的原则。![]()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02 法治完善之路
2020年7月,浙江杭州一女子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偷拍视频并捏造发布虚假信息,造成谣言大范围流传,引发大量低俗评论,严重影响当事人正常生活。后来这位被害人诉诸法律,引出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诉讼,被称为网暴公诉第一案。 后经法院审理,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这起案件看似是个案,却意义深远,反映了用法治方式铲除网络暴力、树立良好风气的决心。央视新闻在《取快递被造谣出轨,她拿起法律的武器!》一文中进行了详细报道。
人民日报在《加大震慑,擦亮“法治利剑”》一文中指出:对网暴形成法治震慑,首先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履职,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帮助受害者更好维权。其次,执法部门应迅速查办相关案件,坚决打击人肉搜索、恶意剪辑等行为及网络暴力黑灰产业。同时,还在文中提示遭遇网络暴力时保护自我权利的可行路径:从留存网暴内容记录,到委托公证部门固定证据,再到向公安部门报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以法律武器回击网络暴力。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随着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国家出台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规定》首次对网络暴力进行了明确界定明确,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下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规则,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特征库和典型案例样本库等措施,加强对网络暴力信息的识别监测。明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综合事件类别、针对主体、参与人数、信息内容、发布频次、环节场景、举报投诉等因素,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信息风险。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03 社会共治
治理网络暴力既是社会治理课题,也是道德文明工程,人民日报在文中指出,治理网络暴力,需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络道德实践,推动网络暴力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迈进。例如,开展“中国好人”网上评议,有效弘扬网络文明;组织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等。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对于周口邵医生坠亡事件,工人日报将其原因总结为:法律执行滞后、平台责任缺位,以及社会认知偏差。并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类似悲剧都会引发短暂关注,但舆论的热度消退后,网暴仍会卷土重来。这种将生命推向绝境的网络暴力,是社会戾气的缩影,若不对极端化言论土壤进行系统性治理,类似事件难免重复发生。文章提出,在法律层面和互联网平台层面之外,在社会层面上,需要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让公众学会理性发声,同时建立更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避免让受害者独自承受压力。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新京报在文中提到,网络曝光,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必须守住真实底线,防止“网曝”滑向“网暴”。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内容 2025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发布。在意见要求中包括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我们知道,要彻底清除网络暴力,非一时之功,需要凝聚各方合力。希望媒体的声音,能助力社会共治网络的激活,让理性声音压过情绪浪潮。让指端的每一次点击,不仅记录流量,更是丈量人性的底线,我们才能兑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承诺。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编辑:梅镕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