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榜追访 | 新京报记者黄依琳:采访对象也治愈了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5723日,《新京报》刊发了一篇让人难过的报道——《规培护士之死》。
报道的开头写道:这不只是一个规培护士的故事,还是一个敏感内耗的年轻人,卷入高效率、快节奏的职场,无法适应也无法逃离,最终自信被摧毁、走向极端的故事。
报道发出后,记者黄依琳坦言效果超出预期,“很多留言都在讨论职场压力和内耗,发布之前,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范围的共鸣。”
然而,很多读者不知道的是,因为这篇报道,记者对“压力”“内耗”和“宣泄”,也有了较之从前更加深刻的认知。
以下是“磨稿子”和新京报记者黄依琳的对话。

问:为什么想要做这个选题?
黄依琳:当时我在上海出差,原本要做的一个题黄了,之后我接到了这个关于规培护士的线索。
最开始,我并没有太认真对待这个选题,想着自己正好在上海,就找家属聊一下。聊的过程中,家属提到的一个细节把我吸引了。

什么细节?
黄依琳:跟我聊的家属是这名去世女孩苏诗雨的姐姐,她说,妹妹当时想以抑郁症的名义请假,领导问她要不换个理由,说这个理由不好。这个姐姐就跟我分析,因为她也是护士,她说,上级部门每年都会下来检查各医院医护工作人员的心理状况,假如看到有护士以抑郁症为由提交病假,可能会影响这个医院的抑郁症医护比例。

这个细节为什么能引起你的关注?
黄依琳:我们以往关注更多的是规培医生的困境,很少关注到规培护士也有抑郁症,我就顺着这个细节多问了几句,我问姐姐,那你们医院抑郁的护士多吗?她说也有几个。然后我才意识到,在一个紧张高效所有人压力都很大的情况下,规培护士比规培医生更底层。

在《规培护士之死》这篇报道中,你还原了苏诗雨生前的部分经历,这部分内容的信源是什么?因为当事人已经去世,对于拿到的素材,你又是如何做筛选和核实工作的?
黄依琳:首先接触的是苏诗雨的姐姐。我让她帮忙梳理了一下时间线,从她妹妹进医院开始后都发生过哪些大事。然后,我再对照妹妹的手机内容去印证核实。
手机里的内容是最客观的,且非常丰富,不仅包括聊天记录,还有备忘录、照片。
这些证据会让我不断地从苏诗雨姐姐情绪化的表述里往回掰,更客观地看清现实。比如苏诗雨的姐姐跟我说,医院领导找她妹妹去谈话,妹妹最后一天才去单位上班的。但是,根据她妹妹手机内容,这个说法不完全对。是她妹妹强烈要求去上班,领导怕线上拒绝会刺激她,才让这名护士过来聊一聊。
在此过程中,我也会不断地告诉苏诗雨的姐姐,我看到的真相是什么样的,我理解的她妹妹是什么样的。后来她和我说,好像我比她还更理解她妹妹。

采访过程中,有让你难忘的人或者事吗?
黄依琳:我唯一成功突破完成面采的一名护士让我挺难忘的。
当时,我做这个题做的都有点emo了。为了尽量多点时间去看苏诗雨的手机内容,我就让她姐姐搬到我租的民宿来住。她姐姐不断地说妹妹的事情,加上第二天去家里采访,她爸爸以及各种亲戚,大家情绪很激动,不停地在抱怨,骂医院,整个环境很窒息嘈杂。我一直沉浸在那种痛苦中。
当天下午,我又去了一趟坠楼的地方,就是报道里那张从天台往下拍的那个地方,我站在那里就感觉头晕和恐惧。回到酒店躺着的时候身心俱疲,感觉被这个题伤到了。
晚上我逼自己振作起来,把苏诗雨手机里的同批规培护士联系人名单给列出来。然后,开始给每一个人发信息。大概发了20多条,只有一个人回复了我。这个人就是我唯一面采到的护士。她是一个很好的人,我的emo也被她的善良拯救了,也可以说被她鼓舞到了。后来还有一些医院内部人员匿名接受采访,也在鼓舞着我。

完成这篇报道,你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黄依琳:整整一个月。采访到成文大概半个月,后面半个月都在修改。
这个选题一开始是被毙掉了的,但是我一意孤行,硬要写出来。我的编辑、副主编、主编等几位老师都很努力地帮我,每一个人都提了点意见,刊登的这版已经是修改过几遍的版本了。还有我咨询的几个同事也给了我很多意见,那段时间他们耳朵都起茧子了。这篇报道能发出来,真的要感谢他们,可能也是看我当时状态不太好,不想让我因为这篇稿子内耗。

这篇报道的标题是规培护士之死,但开篇第一句话又是这不只是一个规培护士的故事,还是一个敏感内耗的年轻人,卷入高效率、快节奏的职场,无法适应也无法逃离,最终自信被摧毁、走向极端的故事,为什么这么处理?
黄依琳:当事人确实是这名规培护士,但当我写完之后,我有一种感觉,这个故事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
很多职场人在要求高效率的工作环境中会很难适应,尤其作为职场环境中的弱者,又没有办法逃离,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只发生在医院这个场景里。

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中,有让你感到遗憾的地方吗?
黄依琳:其实有很多遗憾的点,比如我没有接触到跟这名护士在同一个院区同一个组的同事。
我跟他们都发了短信,但要不没回,要不被拉黑了,后来我也没有再去说服他们了。一方面是我没有勇气,另外一方面是害怕他们去和上级汇报,给稿子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你认为,这类报道的价值是什么?
黄依琳:在上海采访的时候,我不断地看苏诗雨的手机,那几天就是一直捧着她的手机,没事就打开看,看所有东西。然后我就在想,这样年轻的女孩,她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怎么会变成那样,早早地写好了遗书,可能在很多个时候都思考过去死,别人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
我感觉这种事情好像离我们也不远,上一个月还是一个正常的内耗的年轻人,跟我们每个职场人都很像,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你不会觉得她有什么不一样。但下一个月,她就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人,沉浸在想要去死的状态里,发抖,不停地大哭,谁都拉不回来,直到最后一天,就这样跳下去了。
那段时间,如果有朋友跟我说压力很大之类的话,我就会跟他们讲这名护士的事情,告诉他们有什么压力就要释放出去,有什么困境就立刻去解决,不要拖到无法自救的地步。
如果非要说稿子的价值,我觉得希望能带来一些警示作用。我常常会想,如果苏诗雨早一点看到这类的文章,有没有一种可能,她瞬间释然了躺平了,在心里说一句:嗐,不值得。


来源:磨稿子
编辑:何璇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