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融合报道何以获评中国新闻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2024年是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的10周年。2024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每年评选一次的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获奖作品具有示范和导向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117日揭晓的第34届中国新闻奖,对认识媒体融合和做好融合报道都具有意义。
中国新闻奖自2022年评选改革后,融合报道成为中国新闻奖的20个奖项之一。第34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1373件,评出获奖作品373件,获奖比例27.17%。参评作品中融合报道48件,最终21件获奖,获奖比例43.75%,这比中国新闻奖整体获奖比例高16.58%。融合报道在中国新闻奖的所有奖项中,获奖比例也是最高的。
具体而言,21件融合报道获奖作品中:一等奖3件(占比14.29%)、二等奖6件(占比28.57%)、三等奖12件(占比57.14%);中央媒体7件(占比33.33%)、省级媒体(含主办的新媒体)12件(占比57.14%)、行业媒体和地市各1件(分别占比4.76%);发布在客户端上的作品15件(占比71.43%),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各2件(分别占比9.5%)。

一、主题的重大性
中国新闻奖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获奖作品的主题具有重大性,融合报道也同样如此。
杭州亚运会是2023年的年度大事之一,新华社获奖作品《看!《我们亚洲〉雄风更劲!》,主题即杭州亚运会,不仅如此,新闻直播、新闻摄影、新闻编排、新闻漫画、消息、重大主题报道等奖项中也有主题是杭州亚运会的作品获奖。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新闻社获奖作品《【绘梦丝路|风动篇】追风逐日,绿色发展点亮万家灯火》,主题就是“一带一路”,其他奖项中的获奖作品也有多件主题是”一带一路”。
主题的重大性是斩获中国新闻奖的重要因素,对地方媒体而言,如何从重大性的主题中找到与本地的关联性、接近性同样重要,
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当年春节前夕,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11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浙江省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获奖作品《一条”中国走廊“的日与夜》,关注的是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中来自嘉兴市属三甲医院的9名医生。这在主题的重大性上找到了与本地的关联性、接近性,这件获奖作品也是21件获奖的融合报道中唯一的地市媒体作品。

二、导向的鲜明性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是新闻工作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融合报道虽然属于新媒体作品,但中国新闻奖作为经中央批准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同样要体现并传递鲜明的价值导向。
2023年夏季,华北极端降雨突发引发洪涝灾害,K396次列车从被困落坡岭站到平安脱险的过程牵动人心。人民日报社获奖作品《风雨落坡岭》,完整记录了列车105个小时脱险全程,真实呈现了风雨来袭时守望相助、万众一心的伟大力量,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被困旅客安危冷暖、坚强有力指挥防汛抗洪救灾的人民至上理念。


新疆日报社获奖作品《一東照进生命的光》,通过维吾尔族女医生玛依努尔·尼牙孜的成长故事,反映的是在新疆包括妇女在内的各族群众都有成长进步的舞台,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湖北广播电视台在国务院台办、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17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开幕当天推出的《送你一张机票!》,这件作品传递是”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三、策划的一体性
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之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走上了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道路,面对一个选题,不单是面对传统媒体进行策划生产,更重要的是还要制作传播产品,这在融合报道获奖中作品有鲜明体现。
光明日报社获奖作品《“破四唯”“"立新标”有多难?》,是一件7分多钟长的视频,背后的情况是调研组深入全国20余个省区市、近百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得到大量迎难、破难和解难的案例、问题和建议,最终以视频形式与受众共商共讨,探寻出路。
科技日报社获奖作品《为全世界造车中国新能源车的“硬核”输出》,是一个5分多钟长的视频,背后的情况是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 ,深入湖北、陕西等地进行调研,在前期大量实地采访基础上,补充采访多位业内专家,理近15年的相关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挖掘多家车企的技术创新案例,最后制作了融合报道。


江西日报社获奖作品《从神山到石门--江西乡村振兴微观察》,主创人员在采访中大量采集了声音、影像、图片,这为报纸、视频、手绘、H5、海报、动画、AR互动等提供了丰富素材。
澎湃新闻获奖作品《在世界最高峰寻找气候密码》是融合报道,而这次采访,报道团队还推出6篇深度文字报道、1部纪录片、27VLOG1组海报,能做到这一点,得益于背后的一体性的策划。



四、采访的深入性
融合报道需要充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创新传播形式,但融合报道不仅要融合还要报道,融合报道的本质仍是新闻作品,这同样需要以深入一线采访做保障。
津云新媒体获奖作品《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背后的情况是:多路记者历时近5个月,在天津、江苏、四川及南海蹲点采访了数十位科研骨干。
北京日报社获奖作品《今天,我们写下“中国”》,背后的情况是:多路记者前后历时近半年跟拍北京大中小学、国企、媒体、院团等单位的师生、工匠、记者、演员等。


澎湃新闻获奖作品《在世界最高峰寻找气候密码》,背后的情况是:报道团队在狂风极赛,极度缺氧的环境中,挺过暴风雪、小范围雪崩,克服高海拔酷寒环境下强烈的高反和身体消耗,最终抵达海拔6530米的高度,记录了科考人员钻取逾百米透底冰芯的过程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获奖作品《探路先行--从长三角看改革开放45周年》,采访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记者奔赴多地回访了“浦东八百壮士“代表、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义乌第一批个体经营户、小岗村”大包干”契约执笔者等多位重磅改革开放亲历者。

五、生产的团队性
传统的消息、通讯、评论等作品,虽然也需要团队作战,需要各环节之间鼎力参与,但个体的作用不可否认,很多人甚至会因为一篇稿件而成名。但今天,很多融合报道周期长、投入大、参与人数多,团队作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根据评选规则:参评中国新闻奖的新媒体作品,可以填报主创人员和编辑。主创人员可包括策划、记者、摄像、播音、主持人、制作和技术等。融合报道的主创人员最多不超过8人,超过8人则为集体。融合报道的编辑和其他奖项一样,最多只能填报3名编辑,超过则为集体,获奖的21件融合报道中,主创人员和编辑填报的是集体的各有6(分别占比28.57%)
这些填报为集体的作品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获奖作品《顶级实验室在地下700米捕捉宇宙中的“幽灵粒子”》,填报的主创人员有54人:新华社获奖作品《看!〈我们亚洲〉,雄风更劲!》填报的编辑人员有49人。其他获奖作品的主创人员和编辑加起来,从5人到27人不等,一二十人的情况比较常见。



六、内容的精致性
内容的精致性是获奖的21件融合报道显著特征之一。纵观这些作品,没有一件是简单的、粗糙的,也没有一件是个体随手拍的视频。相反,每一件获奖作品都是精心策划制作出来的优质内容,体现了媒体作为专业传播机构的特点。观看学习每件获奖作品,都能看到主创人员背后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到内容的精致性,既要重视,更要投入,这离不开专业精神、离不开深入一线扎实的采访。
时长12多分钟的《风雨落坡岭》,内容是从现场亲历者提供的2000多个视频、数百G素材中精选剪辑,通过反复沟通确认、核查筛选而来的。《看!〈我们亚洲〉,雄风更劲!》的时长虽然只有4分多钟,但创作历时5个多月,主创团队不仅从历届亚运会的海量资料影像中筛选出能够互相匹配的画面,摄制团队还奔赴浙江、广东、内蒙古、北京等多地取景拍摄。安徽新媒体集团获奖作品《我家住在长三角》,背后的情况是:中安新闻客户端全部门力量投入,反复打磨,深入一线进行挖掘采访,在表达形式上转宏观叙事为微观表达,转“硬说教”为“软对话”。


七、形式的创新性
融合报道是中国新闻奖20个奖项中最具创新性的奖项之一。融合报道奖项的设置,也让新的传播技术和表达呈现形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顶级实验室|在地下700米捕捉宇宙中的”幽灵粒子”》作品时长超过1小时,在报道形式上,节目组使用了AR虚拟、特种设备拍摄等技术手段。《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作品融合了音频、图片、文字、游戏等多媒体手段。河南广播电视台获奖作品《甲骨文申请上两会》,借助元宇宙数字还原技术,设计出甲骨文的数字化虚拟形象,用拟人态的手法,展示古老文明与新时代发展的浪漫奇遇。封面新闻获奖作品《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XR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将情景短剧用于报道,把抽象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在可视化剧情中呈现。华龙网获奖作品《互动视频|AI被拉进华溪村群聊》,借助2023年最热门的AI语言模型、AI绘画等交互数字技术,经过上百次的图形训练,巧妙地描绘了华溪村的未来图景。湖南广播电视台获奖作品《AI世界 来”湘”见》,在AI技术的加持下,作品巧妙融合文字、漫画、音乐、视频等多形式内容。




八、体验的互动性
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作品的传播是单向的不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交互日益频繁。内容好不好、受众是否关心,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留言量等是最为直观的体现。融合报道在产品设计上越来越重视调动用户参与和体验。
《沉浸式交互H5|深海之锤》作品设计有“打锤锤体组装”的互动游戏,超深水打锤的锤击操作及在2500米水深处采集到的超深水打桩锤的真实锤击声,可以带给受众有亲临现场的感受。《我家住在长三角》作品游戏打卡的呈现形式既有创意又有网感。《今天,我们写下"中国”》作品利用SVG互动技术,网民可“定制”“中国“头像庆祝国庆。《探路先行--从长三角看改革开放45周年》作品设置有生成个人卫星明信片的互动环节,提供了沉浸式的交互场舞。


九、视角的平等性
新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需要改变传统新闻宣传说教、灌输的模式。内容的生产者应以平等的姿态和视角与受众建立连接,这也是获奖的融合报道呈现出的特征。视角的平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内容呈现形式的趣味性,融合报道的趣味性,有利于增加内容的吸引力。
《甲骨文申请上两会》作品依托故事化场景,借助拟人化的“仓、火、车、民、森”5个甲骨文的对话,巧妙串联起粮食、经济、创新、民生、环保等话题,以具体数据展示我国多领域的建设成就,实现了硬话题的软着陆,全网阅读量超过1.5亿人次。2023年春节前夕,B站发布了春运短片《第3286个站》,拜托3285个铁路车站,照顾好旅途中的年轻人。2023年春运结束当天,中国铁路、人民铁道微信公众号发布短视频《3285个铁路车站的回信》,作品从细微处着眼,于平凡处生情,娓娓道来,很好地将各地受众与作品联系起来,吸引大量受众通过弹幕和评论互动,收到很好的互动传播效果。《送你一张机票!》作品的主创人员巧妙地寻找到汉字“湖北“的笔画是17画,而”台湾”的笔画是17画,湖北·武汉台湾周是第17届这条线,设计了17张精美的创意互动海报,机票上座位号为99A寓意长长久久永永远远,条形码数字设计为520520520谐音“我爱你”,显得十分用心用情。



十、效果的显著性
内容再怎么精致、形式再怎么创新,融合报道最终还要靠流量和效果说话。参评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都需要填报传播效果,而流量是传播效果最为直接的体现,获奖的融合报道都有不错的传播效果。
《风雨落坡岭》作品仅在人民日报新媒体自有平台阅读量近5000万人次。《顶级实验室|在地下700米捕捉宇宙中的“幽灵粒子”》作品在全网各平台实时观看量超650万人次,微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三位。《看!〈我们亚洲〉,雄风更劲!》作品全网浏览量超过6.8亿人次。《“破四唯”“立新标”有多难?》作品播放量超过3000万人次。中国军号、海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联合推出的作品《蛟龙行动》全网播放量超12亿人次。
总之,看到获奖的融合报道呈现出的十个方面特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有的作品文字、视频过长,几千字的文字、一二十分钟的视频,受众未必有耐心读完、看完。大策划、大制作、大投入、大团队的作品居多,小而美的作品难觅。这是不是融合报道应有的趋势和方向,值得思量。如果融合报道的获奖作品都是让地方媒体和基层从业者望而却步、高不可攀的作品,这是不是一种好的导向?传播效果上,中央媒体、省级媒体、行业媒体、地市媒体存在一些差异。不同媒体占有的资源是完全不同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能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媒体?动几千万、几个亿的流量,是否真实客观?团队作战时,当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获奖者时,真正的主创人员如何被认可,如何发挥奖励的激励作用,有待验证。
(本文原载《融媒前沿》2025年第3期,原题为《融合报道的主要特征探析——以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为例》)




来源:融媒前沿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a8pK-5SPNMyRGH5n-5x3A
编辑:何璇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