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杭州六小龙”的爆火让杭州机器人产业走到聚光灯下,其中“三小龙”(宇树科技、云深处、群核科技)与机器人有关,此后几乎每天都有本地及国内主流媒体报道各种与杭州机器人产业相关的新闻,有的涉及落地应用,有的赞美明星企业,有的关乎产业方向,“杭州跃升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第四极”的说法随之而来,加上后来北京亦庄举办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江苏无锡举办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这个产业每天都有新的惊喜发生,令人目不暇接。 但在热闹的表象之下,尤其是明星企业各种花式“秀肌肉”背后,也隐藏着诸多待解的疑问,比如杭州的机器人产业整体实力到底如何;与北京、深圳、苏锡常等公认的机器人产业重镇相比有哪些优势与不足;除了扭秧歌、走猫步,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多远……为了解开这些疑问,我们决定采写与杭州机器人产业相关的深度报道。(《“钢铁侠之城”,杭州凭什么?》)
宇树科技、云深处、群核科技……这些明星企业的报道很多,但大都碎片化,且多有溢美之词,加之当时它们正受“保护”,采访颇为困难。于是,记者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首先从公开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而要了解这一产业的全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相关上市公司的财报、行业研报。 为此,我们花了两周的时间,翻阅了二三十份机器人相关上市公司的研报以及行业报告,以此建立对机器人产业框架的初步了解。并找出了浙江范围内核心的机器人相关公司,包括机器人数据预处理的群核科技、机器人视觉领域的海康机器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上市公司双环传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中控技术等。 随后,记者对这些核心领域的公司一一进行了实地采访,了解到每一家产业链核心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拳头产品以及在细分领域的竞争格局。 比如,群核科技利用海量可交互的三维数据集搭建的“虚拟训练场”是机器人量产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使机器人在机器预训练中获取到现实世界中所需要的数据,从而帮助提升机器人表现的稳定性,并降低机器人生产训练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又比如,中控技术深度参与了机器人产业的各个核心领域,并将机器人系统集成带领浙江机器人出海,击败海外机器人巨头波士顿动力,获得中东大单……这些案例为我们理解浙江机器人产业格局及优势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样本和素材。
2025年2月12日,元宵,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0101PARK ,宇树机器人表演川剧变脸。
与此同时,伴随着“杭州六小龙”火爆的,还有对于为什么杭州能诞生“六小龙”的探究,我们将重点放在资本、科研、政策等层面。 通过采访普华资本、赛智伯乐等本土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机构以及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北航研究院等学术机构,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杭州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历史、现行发展阶段,技术难点,未来发展展望和线路等,加深了对机器人产业的认知。 我们还重点采访了今年3月在上城区的钱塘智慧城挂牌成立的杭州智能机器人产业园,以及钱塘智慧城管委会主任王剑,从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机器人产业园及招商负责人的视角,触摸到包容、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样本在推动科技创新以及机器人产业发展时所起的作用,它是杭州众多此类产业园的缩影,也是杭州坚定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缩影。
2025年3月8日,杭州市西湖区森林消防队员演练与机器狗配合扑灭山火。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原本沸腾的思绪渐渐沉静下来,尤其是听到了不少对杭州机器人产业相当客观、冷静且充满建设性的评价。于是,在报道的最后,我们通过杭州样本和全国范围内主要竞争城市相关产业政策和举措的对比,建立起了机器人全国视角,系统梳理出杭州在发展机器人产业上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非常突出:杭州机器人产业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底气——无处不在的开放应用场景,海量的数据资源能力,深厚的人工智能软件积累,扎实的制造业链条,强大的行业应用落地能力,它们一起构成杭州成为未来“钢铁侠之城”的基座。
在群核科技“数字道场”中进行“修炼”的机器人
不足同样明显:杭州缺乏机器人行业顶尖人才及领军人物;技术上“卡脖子”的核心部件仍受制于人;产业生态上目前上下游彼此孤立。而对比北京的科研深度、深圳的制造规模、苏州与常州的产业成熟度,杭州有“软件优势未达顶尖、硬件基础不够扎实”的风险,应避免陷入“两头强中间弱”的夹层困境。 最终,经过五易其稿,我们将报道主题从“杭州跃升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第四极”的喜报,改为“‘钢铁侠之城’,杭州凭什么”的思考,全面呈现杭州在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竞争中的喜与忧,旨在让从业者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也让政策制定者能多一些冷思考。
定稿之后,版面呈现形式上,也费了不少心思。最初打算根据机器人生产流程,将一台人形机器人从设计到零部件生产再到组装完成的全过程完整呈现在版面上,但大样排好之后发现并不合适,一是版面并不美观,二是这种模块化的编辑方式更像十多年前专刊的操作思路,不适合这次报道的主题。 于是,我们和美编反复讨论,最后决定根据报道中引用的摩根士丹利《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将全国机器人核心企业名单和记者采访中总结的省内机器人核心企业名单绘制成一张机器人图谱,以直观呈现杭州机器人产业在全国城市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我们运用今年快报自主开发的橙柿灵光AI系统,生成一批体现机械美感的人形机器人图片,这些图片中的机器人有看羊皮书的,有拉小提琴的,有吃苹果的,有玩魔方的,机器人都设计成一边覆有壳体,一边裸露零件。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精细动作来表现机器人正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裸露的零部件则对应表现机器人核心企业主要负责哪些环节。 最终选取机器人拉小提琴作为主图,占据四分之三个版面篇幅的白色机器人带给人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为了进一步丰富版面信息,也为提高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报道主体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的图片版,刊登了一组今年以来智能机器人实际应用的图片。
报道刊发后,读者反响热烈,杭州不少机器人企业向我们反馈他们的看法,杭州市经信局、市科技局等职能部门也提出了新的思考。浙江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从事新闻传播教学的多位老师则表示,“报纸做出了杂志的高级质感。” 这次报道也留下一些遗憾,比如素材取舍稍欠合理,人物和细节不够丰富,全国视角略显单薄,对产业未来缺少深度思考,这也为今后做好此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来源:杭报集团业务交流(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