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5级硕士杨泓艳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15:3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日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21:01:57 | 只看该作者
2025.7.7
今天是我撰写学术日志的第一天。我的学术日志这口小锅,也算是正式架上了灶台。锅底目前干干净净,没粘上什么油点,就等着以后的日子慢慢熬煮了。今天主要的事是读书。《伊甸之东》还没读完,目前正在读第三部二十七章。亚当虽然离开了萨利纳斯谷,离开了那个象征性的伊甸园,但他的灵魂似乎并没有真正的落脚,他对凯西的恐惧深入骨髓,以至于不敢踏足她所在的区域。然后就是读了邓晓芒的康德作品导读《康德哲学讲演录》,在b站上也看了一些解读课程。读之前我发了一条动态,说“终于要读康德了”,爱读哲学的朋友评论我勇气可嘉。确实,我也觉得康德的作品非常难读。读康德就像仰望高山,脖子酸,不过能偶尔看到太阳从山顶照下来的光亮,也觉得非常的值得。
2025.7.8
早上要起早去兼职上班,要一直干到下午五点。中午休息的时候看了一会《华氏451》,这本书算是我迄今为止看过最喜欢的一本科幻小说,百读不厌,反乌托邦色彩十分浓厚。下午下班回到家后还迫不及待的重温了同名电影。在这里摘录一句很喜欢的话:
书本身毫不神奇,神奇的是书上说的东西,是它们如何将宇宙的一鳞半爪缝缀成一件衣裳。
1953年出版的书籍,神奇的预言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大众传媒扼杀了文学阅读,就像书里沉迷于多面电视的人们一样,大家只爱看电视,没有人读书,人们头脑里填满了正确但无意义的信息,仍觉得自己在思考,甚至因此感到快乐。
2025.7.9
仍旧是兼职的一天。好累好累好累,但是和一些同事相处起来很愉快,算是精神慰藉了吧。
回家之后继续啃《康德哲学讲演录》,了解了“先验感性论”相关的阐释。在康德体系中,时间和空间是非经验的、先天的纯粹直观形式,它们是我们感知一切外部现象的必然前提条件,任何对象必然处于时间和空间之中。通过时空形式呈现的是现象,而刺激感官产生感觉的是物自体,这是人类感性认识的界限。一直以来,我对存在主义的观点比较感兴趣,现在来看,存在主义的一些观点也是对康德观点的批判继承。
2025.7.10
今天只需要上半天班,下午有空看了一篇感兴趣的论文《“全职儿女”的媒介展演、面子博弈与代际关系重构》
研究主要问题:“全职儿女”如何通过媒介展演行为建构身份、展演行为如何反映或者消解社会结构性矛盾、线上与线下的面子博弈中如何进行“共谋”与“退场”的动态互动。
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
摘要:“全职儿女”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生活方式,其媒介呈现成为透视当代青年身份协商与代际关系的关键窗口。本研究以拟剧理论和面子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线上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系统考察豆瓣、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中“全职儿女”的媒介展演行为,揭示其在虚实交织的场域中的身份建构逻辑与面子博弈策略。研究发现,“全职儿女”通过前台展演将传统孝道行为职业化与商业化,形成家庭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同时通过"后台暴露"呈现经济依附的焦虑与自我价值危机。面子博弈呈现出"主动共谋"与"被动防御”的双重路径,流量驱动下的家庭剧班协作通过剧本化展演获得“数字脸面”,而在现实互动中又践行了西子文化的传统伦理,体现了中国关系社会中的弹性智慧。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全职儿女”群体的生存策略与身份认同,为观察数字时代代际关系互动与重构提供新视角。
2025.7.11
早上七点就要上班。困困困。最近喜欢读一些有意思的论文,今天是《完美游戏:理解“云相亲”青年的情感“麦当劳化”》
研究问题:媒介技术发展理论上提高了择偶效率、扩大了择偶范围,降低了婚恋中信息不对称这一重大难题,但实际上为何却导致“真爱”更加难寻,陷入情感关系麦当劳化困境?高效率的机制如何产生低效率的结果?极端理性的麦当劳化的运行机制为何会嵌入感性的情感关系中?情感关系麦当劳化的内在生成逻辑是怎样的?
研究方法:漫游研究法
摘要:现代性的后果之一,是极端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已经嵌入情感领域。“云相亲”青年的情感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择偶要求标准化、相亲流程绩效化、关系建立程序化、情感投入效率化的“麦当劳化”现象。情感麦当劳化其实质是技术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平台对人的情感控制,本文将极端理性的情感麦当劳化的形成原因概括为“完美游戏”。相亲平台运行过程中将“条件”前置,自我建构的相亲青年在建构的平台中依据“条件”进行选择,幻想“完美”伴侣,进而在平台定制的“无限选择”中寻找“完美”伴侣。用户追求完美的人性特点,与相亲平台的运营逻辑完美契合,导致青年困于对“完美”的追求而陷于情感麦当劳化。
2025.7.12
难得空闲,早上先背了100个单词,点开不背单词app,看到review一栏需要复习2000个词陷入了沉思:我到底多久没打开过这个软件了?复习单词很痛苦。不是记忆的过程痛苦,是明知道这个单词几个月前还能牢记在心几个月后忘得一干二净的痛苦。终于可以好好看一会书了,打开微信读书看到自己的书架真的有点惆怅,想看的很多,有时间看的却不多。千挑万选还是想看《罪与罚》。这本书就属于想看但没时间看的那一类。去年就看的书到今年也只了了看完了第一部。陀对拉斯克尼科夫的心理描写写得太好了,写他极端的精神痛苦、病态的亢奋、试图用“超人理论”(非凡人可以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来超越自身的卑微与无力。这种不断自我论证、自我辩解、走向疯狂的过程真的有一种让人心惊肉跳的真实感。
2025.7.13
下午也去兼职了。晚上回家之后奖励了自己西瓜配《美丽心灵》。看着纳什在虚幻和现实之间的痛苦挣扎,艾莉西亚为他一次次的构建抵抗虚幻的堡垒,我突然意识到了我所处的真实:是西瓜、是傍晚的霞光、是楼下小孩打闹的声音。也许对抗现在网上虚幻泡沫的最好武器,从来不是更精准的算法或者更强大的屏蔽,而是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度过的一天又一天。生活本身,这个粗糙又细腻,疲惫又治愈的“现实体验机”才是让人感到真实的东西。所以,多出去走走,感受生活,我们也会像纳什一样对虚幻说“我不需要你们了”。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7.14
上班日。下午抽空读了一篇论文《美德与规范的内在主义协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传播伦理进路》
一、摘要: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活动的重构,虚假信息、歧视与偏见、隐私泄露、人类主体地位丧失等伦理风险,已经以叠加累积的方式爆发,导致了价值对齐的伦理难题。基于人、技术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该研究构建了以人为本、公正公平、预防伤害、责任担当的四维传播伦理框架,为智能传播活动的道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从伦理原则到传播实践的进路,本研究认为,重点在于突破传统的外在主义范式,尝试在内在主义伦理框架中,在技术上运用可解释性模型,在理念上倡导人机互动的美德感染与教化,在规则上将义务论与目的论相结合,最终实现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协同,以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外在主义路径在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方面具有局限性,难以应对技术不断发展带来的道德难题。
二、框架
(一)引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崛起与潜在伦理风险。
(二)文献综述:外在主义框架下的风险应对:分析现有外在主义治理路径的局限性。
(三)基本原则:人机传播活动的道德基础:提出以人为本、公正公平、预防伤害和责任担当的伦理原则。
(四)实践进路:美德、规则与技术的协同:探讨如何通过人机互动的美德感染与教化以及义务论与目的论的融合规范,实现传播伦理的内在主义协同。
(五)结语:强调伦理先行,倡导将伦理原则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运用中。
三、研究结论:
(一)外在主义路径在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方面具有局限性,难以应对技术不断发展带来的道德难题。
(二)提出构建以人为本、公正公平、预防伤害、责任担当的四维伦理框架,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传播活动提供道德化路径。
(三)通过人机互动,实现美德感染与教化,同时融合义务论与目的论的伦理规范,以实现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协同。
四、建议措施:
(一)强调伦理先行,在技术上运用可解释性模型,倡导人机互动的美德感染与教化。
(二)在规则上将义务论与目的论相结合,构建内在主义的伦理框架,实现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协同。
(三)推动传播伦理的自我反思与内化,将伦理原则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运用与监督中。
7.15
今天继续读邓晓芒的《康德哲学讲演录》。在康德之前,大家都在争论“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人能认识真理吗?”,但康德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不是人围着世界转,而是世界围着人的认知方式转。这种思路既让人膨胀——原来认知的主动权在我们,又让人谦卑——我们永远触不到最终的真相。书第二章讲康德是如何处理理性的矛盾。他用“二律背反”证明:当理性硬要讨论“宇宙有没有边界”“上帝存不存在”这种超验问题时,正反方都能够逻辑上自洽。而如何处理这种问题,康德提出要给理性划界,用实践理性证明。康德一边拦住人类“瞎想”的冲动——总是想证明上帝是否存在,一边又给信仰留后门——按道德活就像上帝存在一样。这种智慧,可以让科学和道德达成一种微妙平衡。
7.16
论文启动!!今天是《交融与规制:新闻叙事中的美学挑战与伦理审视》
摘要总结:论文指出,在技术—文化逻辑的推动下,新闻叙事逐渐从信息传递转向“媒介化具身”的体验建构,美学价值与新闻价值深度融合,但也因此陷入伦理困境。作者系统梳理了新闻与美学从19世纪至今的交融历程,并结合短视频、VR新闻、数据可视化等具体案例,分析技术如何塑造具身体验,同时引发伦理争议。作者强调,必须建立一种“可感性分配”的美学规制机制,以约束媒介化具身的构造方式,重塑新闻的公共性与信任机制。
研究结果:(一)新闻叙事正从“事实传递”转向“具身体验营造”,技术强化了沉浸感,但也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二)美学优化与新闻客观性之间存在张力,情感化、视觉化叙事可能削弱事实准确性,甚至导致“超现实”替代真实(三)论文提出以“可感性分配规制”作为应对策略,主张通过美学透明化、公共教育、技术标注与社会反馈,建立一种非正式的社会规制机制,在美学创新与伦理底线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下午上班,还要抽出时间来背单词(200)
7.17
下午休息不用上班~继续读了邓晓芒的解读。
康德在道德哲学中提出的“定言命令”。他拒绝将道德建立在功利、情感或宗教权威之上,而是主张道德法则必须源于纯粹理性自身的普遍化要求。
首先是道德的形式性与普遍性。康德强调,真正的道德行为不能依赖具体目的或经验条件(如“如果我想被赞扬,我就该助人”),而必须符合“只按照你能够同时愿意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行动”这一绝对命令。“你应当…”(“你不该说谎”),没有条件、没有“如果”。道德本身就是目的。→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必须像数学公式一样普遍化(比如“说谎”如果成为全人类法则,社会就会分裂崩溃)。
其次是人是目的本身。“你要如此行动,即无论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还是其他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当作目的,绝不仅仅当作手段来使用。”如果人被降格为工具(比如资本、权力或数据的附庸),那么道德就已瓦解。
所以说,动机纯不纯比结果重要。如果扶老奶奶过马路是为了拍抖音,那就不道德。但这也是一种自由——道德不是别人逼你的,是你用理性给自己立的法。有点像“自律即自由”的哲学plus版。
7.18
早上七点到岗。困。。。中午休息时间读《伊甸之东》。("于是该隐离开耶和华的面,去住在伊甸东边挪得之地。")斯坦贝克在这本书中一直在对伪神圣进行批判。凯特一生都在扮演各种角色—虔诚的女儿、忠实的妻子、虔诚的妓院老板娘—用这样的外衣掩盖自己扭曲、恶毒的本性。第三十章,凯特说"我本可以成为好人,"她承认道,"如果我被允许的话。"这句话的悲剧性在于,直到最后时刻,她仍在试图将责任推给外在因素—她从未"被允许",而非自己的选择。凯特一直将行为归因于神圣或邪恶的外部力量,是一种拒绝承担责任的表现。人真正的成熟在于接受选择的孤独与责任,我们被抛入没有预先设定意义的世界,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
7.19.
今天下午放了半天假,奖励自己看了两个小时三国演义……休息一天。
7.20
早上背了单词(复习200,新单词80)还拿出时间看了一篇新的论文:《想象有道德的AI新闻业:机器伦理启示与价值对齐路径》
一、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GPT、Sora等)已从“流程自动化”跃迁至“判断自动化”,使新闻价值判断、内容生产与分发方式发生质变。这带来三大变革:
(一)新闻价值判断被算法化(重要性、趣味性等成为计算结果);
(二)新闻模态向感官化转型(视觉、沉浸式体验取代理性阅读);
(三)分发机制转向对话式(用户与AI实时交互决定信息流向)。
这些变化导致传统新闻伦理(真实、客观、专业裁量权)被消解,需重构伦理体系。论文提出以“价值对齐”为核心路径,通过自上而下(比如道德规则嵌入AI系统)与自下而上(用动态反馈训练AI)的双轨机制,实现人机共生时代的道德新闻实践。
二、研究结果
AI对新闻业的三大重塑:
(一)价值判断算法化:AI通过用户画像和大数据预测,主导新闻选题与资源分配,削弱人类编辑的专业裁量权。
(二)感官化转向:生成式AI(如文生视频模型)使新闻从“理性文本”转向“沉浸式体验”,模糊事实与虚构的界限。
(三)对话式分发:AI聊天机器人成为“个人发行员”,实时响应用户需求,导致信息茧房与数据隐私风险加剧。
伦理危机的根源:
(一)人类对AI的过度依赖导致“主体性让渡”,新闻实践沦为“机器复述人类叙事”的循环,丧失原创性与历史深度。
(二)AI的“准主体性”受限于数据偏见和算法黑箱,无法承担真正的道德责任。
伦理重构的双轨路径:
(一)自上而下:将人类伦理原则(如功利主义、康德义务论)编码为AI系统的固定规则,解决常规伦理问题(如偏见、版权、虚假新闻)。
(二)自下而上:通过人机互动的反馈机制,动态训练AI在复杂情境中做出符合人类德性的决策(如利他、谦逊、正义)。
最终目标:
建立“有道德的AI新闻业”,使机器逻辑服务于人类价值,而非反向殖民人类伦理。新闻业需成为“连接经验与德性的公共事业”,在AI时代延续文明的历史性。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51La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