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好稿 | 理想还很遥远,但现实正在起变化
印象里,这应该是“磨稿子”在优秀稿件推荐中至少第三次提及“指居”。在针对这一有争议的司法制度持续进行探讨的过程中,以《南方周末》为首的媒体一直在持续发声。
很多年轻媒体人有时候会问,记者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其实单从文章来说,现在已经不是凭借一篇报道就能扭转乾坤的年代,毕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司法体系已经越发完善。但恰恰是这个时候,媒体通过“日拱一卒”的精神,还想着去清除那些隐秘角落中的尘垢,就显得更为不易。
1月中旬,全国检察长会议中就提到要“加强对指居的决定和执行的监督”。这可能只是向前的一小步,背后却是媒体社会价值的一大步。
标题:邵艺辉 轻盈一跃
作者:谢梦遥 来源:人物 时间:2025-02-17
这是一篇不错的稿子。虽然邵艺辉有点防范,她说的直接引语基本都是套话(大概是因为前一阵曾被网暴而谨慎),但作者非常努力的去采访了几位外围,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增量。主角没说出来的话,由这些配角描述的事实细节来填补了。感觉作者像一个导演,在努力拍一部叫《邵艺辉》的人物传记片。邵艺辉和文中的人物,都像是出场的角色。对邵艺辉母亲曾经出走的往事也挖掘得很好。
本文对邵艺辉性格下的判断句略多,“内心而言,邵艺辉对权力存在一种警惕”“她很柔软,没有威严”“不要以为邵艺辉是固执己见的人”“她的思考是不断进行的”“这不仅仅是一种策略,这是她性格里本有的一部分”“她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这些由记者作为第三方观察者说出来不太合适,有点交浅言深。如果一定要说,可以由主人公身边的人说出来。
结尾已经不是新闻了,而是诗歌。“至少一切不会停在此刻。在那团混乱的线球中,记住那个线头。她等不及想创作第三部电影了。这个世界和她的片场一样,会有新的语言、新的规则、新的游戏,你会看见修电灯的她、送外卖的她、搬运重物的她、拿执导筒的她、穿法官袍的她,就像你会看见暴雨、岩浆、龙卷风,你会看见海豚跃出海面。”
设计得很好,化用了《好东西》里的情节。估计很多人会喜欢。虽然我不敢这么写。(资深媒体人冯翔)
标题:等待939天的庭审:被“指居”者死亡,8名办案人员被控刑讯逼供
作者: 韩谦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5-02-18 向南周致敬!
这是一组极具份量的报道,影响力可比2003年的“孙志刚案”。
个案能否再次推动法治的进步,几乎整个法圈都在看着。
理想虽然还很遥远,但现实正在起变化。当看到刑讯者开始大喊被刑讯的段落,我想起了“动刀者必死于刀下”这句老话。这种“套娃式”的反转,我相信一定会触动“执法机器”中很多个体的灵魂。(资深媒体人谢宏钰)
标题:棋盘上的作弊与“买卖”
作者:赵孟 来源:界面新闻 时间:2025-02-22
这是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
棋盘上的胜负往往数小时便可尘埃落定,而这场牵动中国象棋界的“正本清源”之战,却历经十余年才迎来转机。
得益于吹哨人柳大华十余年的持续调查与实名举报,中国象棋界终于迎来规模最大的行业整肃。这场风暴不仅揭开了"买棋卖棋"的地下交易内情,更将软件作弊与赛事腐败勾连的灰色产业链暴露于阳光之下。报道以2012年为叙事起点,通过"纸条门"暗语交易、"周跑跑"弃赛疑云、"录音门"铁证曝光等标志性事件,用丰富的情节将长达十余年的象棋界乱象完整呈现,同时深入探讨了象棋赛事制度漏洞、监管缺失等深层次问题,引发对整个象棋界生态的思考 。
这篇报道揭示的象棋江湖绝非孤例,很多行业都有相似的密室规则在持续啃噬社会公平的根基。若这些行业内部都有像柳大华这样的人士挺身吹哨,这种隐秘交易就能公之于众。这同时有待调查记者去努力挖掘。(调查记者刘向南)
标题:16岁寒假工因意外离世:一个拆迁家庭跌落之后的悲剧
作者:陈银霞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时间:2025-02-22
记者尝试在一场意外事件的背后挖掘更深层次的时代意义。采访很踏实,行文也很顺畅。
我们经常说调查报道需要注意逻辑严密。对于本文的因果关联,我有不同看法:拆迁、赌博的家庭背景、想买一副球拍、打零工这些因素,究竟哪些导致了死亡之果?仔细想想,这可能是递进式因果。但我们不能过多去探讨递进式因果,除非某一因或多因,其导势的能力很大。
这不同于多因一果。此事在我看来,孩子之死,是安全事故,恐无法归因于孩子的各种背景。这种逻辑的断裂,值得警惕。
如果换一个写法,用特写的方式去呈现这个家庭的破败,不尝试去归因。或者聚焦家庭关系。因为某一场悲剧总是带着宿命的意味,那就放大这种宿命感。这可能是更好的写法,需要好的语感与文本的锤炼。总之,调查可能不是这个题的好的呈现方式,会陷入大锤轻落的无力。(界面新闻中国频道主编刘海川)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qdHLNWBQD-GJpRMTSWsQg
编辑:李梦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