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我的基层一线情结:是记录,更是塑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3 20:0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了17年的新闻从业者。这些年来,我始终坚守一线,和普通人打交道,记录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17年一线记者生涯的特别感受是,我不仅仅在记录一座城市的变迁,更是深深嵌入其中,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一起,共同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共同塑造属于我们的时代。


1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报道在一线,更是生活在此处

2007年,我从台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顺利实现从小的理想,成了当时台州市路桥区新闻信息中心一名记者。

那一年,《今日路桥》报纸从每周两期改版为一周五期“今日系”融媒刊物。改革赋予更重职责,也给了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闻人磨练意志、施展抱负的平台。领导鼓励大家深入社会,用体验式采访记录百姓生活和城市变迁,第一个报道主题就是“即将消失的职业”,如手拉车夫、运河船夫等,我挖掘到的采访对象是掏粪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曾经走街串巷帮居民清洗马桶的掏粪工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去采访时,整个路桥只剩下“最后三个半掏粪工”。之所以会有“半个”,是因为其中一人身兼管理岗,在有人请假时顶上去。

为了切身体验掏粪工的工作,在最寒冷的冬夜,我凌晨1点起床赶往他们的工作站点,跟着一起打点用具、开工启程。凌晨的老街空荡寂寥,随着粪车轮动的咕噜声,掏粪工们提起居民门口的一个个马桶,将粪水倒进粪车,再推车到化粪池排掉,冲洗干净器具,直至早上7点才算是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整夜步行20多公里,我跟着他们走了两夜。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桶粪便倒进粪车时的情景,视觉和味觉都遭受巨大冲击,我不由倒退了好几步。工作结束后又冷又饿,我看到路边一家早餐店,冲进去就吃。吃到一半,猛然想起那个画面,心里冲击极为“酸爽”。但采访并没有结束,我向其中一位掏粪工刘永奇提出到他出租房去拜访,刘永奇答应了。我至今记得在他住的简易窝棚里,刘永奇特地买了一大盆猪头肉和馒头招待我。吃饭时,一只硕大的老鼠顺着墙角的电线大摇大摆爬到屋顶,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顿饭我吃得很暖心,因为这是他们家半个月一次的“开荤时刻”。

我采写的《最后“三个半”掏粪工》以一个半版面的“超篇幅”刊登,引起了广泛反响。但最令我开心的是刘永奇成了我的朋友,后来老家盖房子、女儿结婚,他都会打电话告知我。和他们一样,我也是这座城市的外来者,但他们通过坚守和奋斗,一点点改变自己的生活,也把这座城市装点得整洁美丽。从他们身上获得的不仅仅是报道素材,更是鼓励我不断前行的力量。

这给我的记者生涯涂抹上了最深的一层底色。后来无论去采访企业家还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我都坚持走在一线。我会凌晨5点多赶赴企业门口,见证老板带着高管们给假期归来的员工鞠躬,这个新闻最终也出现在央视荧幕;我会在世界艾滋病日推出艾滋病患者的深度报道,记得前去采访时给了一位阿婆拥抱,能感觉到她身体的颤抖;我还只身前往看守所采访改判死缓的罪犯,步入一个更为复杂的“人性森林”……

越来越多的被采访者成了我的朋友。我也因为他们,真正融入路桥这个“第二故乡”,和更多平凡人一起,收获着细碎却丰盈的平凡成就,点点滴滴汇聚成这座城市的前进力。


2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贴近大地感受时代的脉搏

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到现场采访、和采访对象交心是基本功。但如何让自己的观察能“上接天线”,则需要不断修炼。

2012年,领导希望我能报道吉利集团路桥基地的生产情况。那时,吉利汽车已经从一家本地制造业企业,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四个汽车制造基地的企业集团,李书福曾被人质疑的“造车梦”,已经变成了亮闪闪的现实。然而,说起吉利汽车,家乡的人们还会用初创时“上坡靠推、下坡靠喊、开着单边斜、雨天要带伞”的话语调侃它。

这不符合实际。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企业负责人电话,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采访要求。见到他以后,我提出想试驾他们刚刚下线的吉利英伦环行大半个中国,以此展示吉利汽车的品质,他同意了。

于是,这趟说走就走的“吉利汽车试驾行”出发了。一路上,我和同事们行驶过结冰的路面,翻越茫茫的大山,用1个月时间行车万里。最后用整整4个联版报道这次试驾之旅,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刷新了人们对吉利汽车的认知。

把一个个体或企业行为同时代正在发生的改变联系起来,让两者同频共振,这样的主题策划还有很多。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奔走在路桥的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挖掘路桥40年来的变化。当我来到小稠村,满山的枇杷树和村口的小桥流水让我触景生情,联想到改革开放后小稠村实施的系列改革,更是感受到村民们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守。写下的《村前绿水盈盈绕,村后枇杷满山坳》引起了上级媒体的关注,后经浙报记者重新采写,发表于《浙江日报》头版头条。2020年,整修一新的十里长街迎来开街仪式,我抓住“复兴”主题,撰写了《一条千年商街的跨时空“复兴梦”》,并写了一篇散文《我为什么喜欢老街》,均刊载于《解放日报》。

我既关注城乡宏观变化,也聚焦个人微观成长。柯伟力是名刑侦法医,随着社会治安状况不断优化,他面临“无案可破”的窘境。但他没有就此闲下来,而是用掌握的DNA技术帮助离散家庭找亲人。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柯伟力用自己的行动帮失散的人找到回家的路,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为此我写了一篇《柯伟力和他的“寻亲梦”》,引起了巨大反响。后经挖掘上报,柯伟力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把视角对准感人瞬间,更不怕曝光阴暗面。我走进几近凋敝的海岛渔村,采访因海涂围垦生计受到影响的渔民,帮他们反映实际困难,用“问题思维”导向“海岛未来”;我也会深夜4小时蹲守在公寓楼道上捕捉高空抛物瞬间,用新闻图片“看到”社会问题,真实客观反映群众来信,督促相关部门着手解决。

用笔写下悲欢离合,也用镜头记录世事变迁。身为路桥区委、区政府官微账号“路桥发布”运营的一员,我瞄准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策划了《对路》栏目,用短视频方式报道路桥各行各业的创新之举。

时代的列车呼啸前行,作为列车中普普通通的一分子,一路过来,我看过一幕幕最美风景,更有幸在夜深人静之时,伴随着键盘敲击声,倾听来自大地的脉搏。扑通、扑通,它是那样清晰,我的心跳也融入了它的节拍。


3
上仰望山,下俯行路
我和“你”,相互塑造

如果说这些年的报道中哪篇最特别,我想应该是陈苗苗的故事。

第一次见到苗苗,是在她的小学教室里。那是13年前的一个午后,阳光由窗户斜斜照进教室,正好落在苗苗的侧脸上。小时候因一次意外发烧被夺走了站立机会的她,此时正趴在教室中间的一张按摩床上,用胳膊肘撑起脑袋瓜仰着脸专注听课。苗苗的话音软糯,但言语间却时不时闪露出明亮,这和她高位瘫痪的身体状况形成了鲜明反差。

苗苗的故事见诸媒体后引起社会关注,随后一个个难题不断被解决。上楼下楼不方便,教室就安排在了一楼且从不更换;由于需要妈妈贴身照顾,家境也不好,学校给她妈妈安排了保洁工作;长期卧床得了褥疮,当地医院免费为她治疗,院长亲自用传统手法按摩帮她恢复……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下,苗苗刻苦学习、一路成长。

我时不时会想起苗苗,会驱车半小时来到10公里开外的山边小村,到她家里和她一起雕刻短暂的快乐时光。苗苗考上大学那年,我买了一根有小小红心的项链送给她。上大学那几年,苗苗发奋读书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一等奖、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等荣誉,还在毕业那年荣获了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这在台州学院历史上是第一次。

然而就在大学快毕业时,骑着电动轮椅的她又一次遭遇车祸。当我和几位企业家朋友说起这件事时,他们二话没说捐赠了5万元,希望苗苗能感受到一些温暖。后来,苗苗如愿被当地一家企业录取。再后来由于机缘巧合,苗苗成为我单位旗下一家国有企业的兼职工作人员。就在今年,我把我和她的故事作为素材写成宣讲稿参加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结果获得了银奖。

这些年我一路采访、一路感悟,工作之余还出版了《水一边、街一边》《路盲》《电影生活》等书,在这几十万的文字里构建“生活的维度”。我也是一个阅读爱好者,4年时间读完一千本书,因此获得了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书香中国万里行优秀阅读推广人”等荣誉。阅读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提升工作效率,其次是开阔眼界、丰富思维、提升新闻敏锐度。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我究竟是谁?”我很幸运,能有记者这个身份去靠近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也时刻提醒自己是否足够有担当,能够擦亮他们身上的那道光。但我相信,一旦把我的耕耘放进这个时代,我就不仅仅只是一个记录者,更是和千千万万人一起的时代塑造者。一旦把我们的工作渗入到每个人的汗水和梦想中,那么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在哪一层,我们的天地都是广阔的。这样干着,必然会快乐。这样活着,也必然会发光。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在一线报道要敢于出击、主动出击,用直击一线的坚守写出最鲜活的报道,这也是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杀手锏”。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聆听时代的声音,观察社会的变迁,从中感悟到引领前进的伟力。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会高效率地工作和休息,适应基层融媒体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作者名片

庄向娟:台州市路桥区传媒中心编播部主任,负责“路桥发布”官微、爱路桥APP、《今日路桥》等平台,台州市人大代表。写作出版了《水一边、街一边》《路盲》《电影生活》等书,首届“汪浙成阅读之星”获得者,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书香中国万里行优秀阅读推广人,连续三年被浙报集团评为优秀通讯员,还被聘为台州学院人文学院成长导师。

来源:传媒评论(公众号)
编辑:李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