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从北京2022年冬奥会到2022年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从“饭圈”乱象到“鼠头鸭脖”等热点事件……新闻评论始终敏锐地保持着对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时事热点的观察,始终回应时代的脉动。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媒体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评论承载思想、更传递价值,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发展,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评论始终都是“刚需”。而从传统媒体到媒体融合,新闻评论始终都是媒体在竞争中的制胜法宝,好比一面旗帜,彰显着各家媒体的立场与态度。
主流媒体引领“舆论主场”
网络为公众提供了观点表达的空间,但网络空间的舆论有时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新闻评论澄清事实、阐明道理、发出权威声音,纷繁复杂的舆论场需要有思想的评论来拨清迷雾、凝聚力量。
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立足全局、引领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例如,近年来,《人民日报》巩固“任仲平”等政论优势,创新打造“任平”“仲音”等品牌,《解放军报》推出“解辛平”,《光明日报》推出“关铭闻”,《新华日报》推出“辛仲平”、《辽宁日报》打造“宁新平”、《内蒙古日报》推出“塞北屏”……各级各类党报重视发挥评论作用,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持续放大主流声音。
在全媒体时代,越是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越要坚守内容为王。在全媒体舆论场中构筑主流叙述,为社会标注价值坐标,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是主流媒体评论的重要使命。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评论的分量更重了,党报评论事业的发展道路更宽了,党报评论工作者的责任更大了。
《人民日报》评论部以评论融合发展擦亮党报评论品牌、放大党报评论声音,在全媒体舆论场中助力构筑新时代的“主流叙述”。“社论”“任仲平”“任平”“评论员文章”等重要评论,是《人民日报》的金字招牌,通过内容拆解、话题提炼、形式更新等,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王牌部队”;《人民锐见》《睡前聊一会儿》《画里有话》等新媒体栏目,提升话题多样性,也为版面增加了丰富性,进一步让主流内容被更多用户“读到”“看到”“听到”。
主流媒体评论既要有坚定的价值立场,在舆论场中坚如磐石,也要有独树一帜的声音,明确为谁而写、写给谁看。《光明日报》评论版体现着浓厚的“文化味”,刊登的稿件绝大多数都是作者、编者深入观察思考的成果,这些文章既关注时事,又阐发有理性、有内涵的观点,使读者有了全新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热点。重点评论品牌“关铭闻”,力求满足“受众关心的好主题、上下钩探的大历史、旁征博引的妙哲思、激情昂扬的亮基调、言辞清丽的好文笔”要求,在多方面提升重点长篇评论水平的同时,强化学理支撑,做到策划选题必先做调研,撰写重点评论必先采访专家,积极探索报网端微一体化的评论策划、写作机制,视频类评论、虚拟主持人小明说评论等产品陆续亮相,形成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有效表达。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升观点穿透力,更好发挥定调、定向、定心的“定盘星”作用,打造引领导向的“舆论主场”,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激发大众情感共鸣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一篇好的新闻评论,不仅把握社会舆论关注焦点、现实利益诉求痛点,还要观点鲜明,因势利导,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凝聚大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与时代互动,与人民群众互动。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一篇好的新闻评论,不仅把握社会舆论关注焦点、现实利益诉求痛点,还要观点鲜明,因势利导,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凝聚大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与时代互动,与人民群众互动。
在中国记协公布的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重庆日报》的评论《致敬重庆 致敬人民》是地方媒体中唯一获一等奖的评论。面对2022年8月肆虐的山火,留给这篇5000多字评论的时间不足12个小时,对《重庆日报》评论部评论员来说,来不及构思,顾不得修辞。与其冥思苦想金句,不如原原本本地吸收提炼老百姓的心里话,这些最动人的表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表达了每个人的感动,也让稿件在微信上发布后不到一小时阅读破数万,并收获无数留言。把故事背后的精神提炼出来,把勇敢、坚韧、团结的故事,讲真,讲好,讲到人心坎里,就是新闻评论熠熠生辉的闪光点。
从2008年起,《辽宁日报》学习借鉴《人民日报》评论写作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宁新平”政经评论品牌,推出了大量有高度、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评论,旗帜引领作用明显,在读者心中贴上了“好看”的标签,使之成为辽宁舆论场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宁新平”的“好看”,既体现在注重行文美、段落美,表达轻松自然的“外在美”,克服了传统评论文章拒人千里之外的老毛病,也反映出“内涵美”,文章言之有物,适时发声,准确发声,说出了读者想说、要说的话,且立意有高度,论述有深度,说理透彻、引导有力,受到读者广泛好评自然在情理之中。
《新华日报》推出品牌栏目“新华时论”,一办就是17年,每年见报一两百篇,成为江苏新闻界的品牌评论专栏。这些时论,直击新闻热点,聚焦发展重点,围绕关注焦点,把脉社会痛点,直击百姓泪点,成为媒体引领社会舆论、影响事件走向的有力武器。《权力“烫手”才正常》《“富豪相亲”浊化社会空气》《“暂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重视改革的“慢变量”》《民生实事不能沉迷“数字突破”》《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等时论,因为把准了社会脉搏、道出了百姓心声而获得了中国新闻奖。自开栏以来,“新华时论”先后获得多个中国新闻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作为湖北日报评论版的重要栏目,“东湖评论”凸显深厚的民生情怀,彰显强烈的责任担当。如《以“柴刀开路”的精神踏遍千山万水》一文,刊发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文章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三进下党”时柴刀开路的精神为引子,论述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在新时代依然非常重要,指出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身边,走进人民群众心里,才能拥有源源不竭的奋斗力量。
《安徽日报》从大主题的“社论”到小切口的“徽风”、从报纸的《思想周刊·时评》专版到新媒体的“声度”专栏,不同形式的评论各展所长,树立正确的“风向标”,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坚持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开办融媒评论“声度工作室”,在新媒体上发出客观、理性、鲜明的“安徽声音”。
人在哪里,新闻评论就应该传播到哪里。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积极顺应融合大势、加快创新步伐,具体到新闻评论上,不仅要有思想观点,更要重新构建评论生产方式,推出引领价值、影响人心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评论不仅大有可为,更应该大有作为。
在网络空间弘扬“正能量”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主流媒体必须加快创新抢夺舆论阵地,在新闻评论方面切实增强主动权和话语权。增强“全创新”意识,提升“全链条”质量,一大批评论作品频频“破壁”“出圈”。
《人民日报》评论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头条号,进驻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账号群粉丝总量已突破2250万。
《北京日报》的“新闻我来说”评论短视频栏目上线3年多来已累计推出1600余期,全网总阅读量近16亿。
评论栏目“新华网三句话”,通过创新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以短小精悍有逻辑的“跟帖式新闻评论”参与到舆论场中,为正能量点赞,赢得了网络受众青睐。
由浙江省委宣传部创办的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自2022年5月30日上线以来,至今已推出千余篇原创文章,以清新的文风、鲜明的观点、果敢的姿态等迅速“出圈”,发布的多篇文章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浙江宣传”跟上了时代的变化、顺应了新媒体发展趋势,守住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回归到宣传工作的本源、本性、本真,又很好地把握了求变与不变的度,讲人话、说人事、尽人责,让人看得进、看得懂。正如其公众号创刊词《我们来了》一文中就明确的“不绕弯子、不卖关子”。“浙江宣传”坚持一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有什么立场,应该旗帜鲜明地展现出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应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让读者有收获、有启发。
与其说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是挑战,不如说是一种赋能,赋予了新闻评论通过创新形式传播价值理念、彰显风格特色的机会。主流媒体要顺应融合大势、加快创新步伐,既打好攻坚战,也打好持久战,写好新闻评论这篇大文章。
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犹如一支号角、一面旗帜、一盏探照灯,敏锐地保持着对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时事热点的观察,回应时代的脉动,预测社会的晴雨,诉说百姓的冷暖。无论何时,新闻评论都是公众目光交会、思想交融的空间,既回应期待、传递正能量,又更好地传递党心民意、凝聚社会共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众号) 编辑:潘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