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5级硕士何璇祺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15:3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日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7-13 21:03:47 | 只看该作者
2025.7.7
早起考科三,一直在考试场地练车所以正式考试不太紧张,第一次很不幸挂在了最后一项靠边停车,第二次稳住心态顺利通过!上午考科三下午考科四,90分擦边通过,于是立马拿证告别我的学车生涯,以后也是持证上岗的新手驾驶员一枚了。
2025.7.8
考完驾照终于可以回重庆,小红来接我一起爬坡上坎搬行李,每一次搬行李都会讨厌重庆的地形。晚上和很久没见的小猫咪见面,吸猫消解疲倦,好猫。
2025.7.9
学习《拒绝沟:理解数字鸿沟的新维度》龙小农 张玉
【拒绝沟】论文指出,传统数宁鸿沟研究多关注接入(access)、使用(usage)和技能(skills)层面的不平等,而“拒绝沟"强调个体或群体主动拒绝或回避数字技术的现象。此处的拒绝是指个体主动拒绝非必要的连接,拒绝数字过度使用来减轻其带来的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压迫从而达到在移动连接所带来的利弊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的数字幸福状态。这种拒绝可能源于文化、心理、经济或社会因素,而非技术可及性或能力的缺失。
【数字过度】现实经验层面来看,在当下"数字化生存"的背景下,完全脱离技术环境或拒绝使用数字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数字拒绝实践是情景性、阶段性、暂时性的,是个体在连接过剩、过度使用的背录下主动发起的具有拒绝意涵的数字实践。
个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无价值感、无意义感、被抛弃感、迷茫感,是数字虚拟化生存实践中主体性异化的表征,也是数字过度使用导致的社会后果。长此以往,多样性的行动或将日渐消失,转化为过剩连接下的在线实践,个体或将因此陷入单一的内卷性的生存状态之中。
2025.7.10
学习《技术异化与失序交往:网络性别暴力的理论图谱与治理方案》刘雨鑫 张欣
论文指出,网络性别暴力作为技术异化与结构性不乎等深度合的产物,其本质是性别权力支配结构的数字化延伸与重构。本文聚焦于网络性别暴力的生成机制与社会治理,结合技术异化理论和交往行为理论,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异化为暴力工具,并提出了系统性治理路径。
【网络性别暴力】从概念构成看,“网络性别暴力”是“网络暴力”与“性别暴力”的双重叠加,但并非简单的概念堆叠和组合,而是呈现出更为深刻的交叉性特征:一方面是网络暴力的性别歧视倾向,主要表现为目标对象、实施策略与影响危害上;另一方面是性别暴力的技术赋能特征。网络性别暴力既是技术赋权下暴力形态的延伸与重构,也是现实性别权力结构的数字化投射。
【平台资本与技术合谋】社交平台开放、连接、即时的架构特征为数字场域内暴力信息内容的集聚生产、快速传播提供基础条件。基于用户画像和行为数据的推荐算法在商业利益与用户黏性驱动下将系统性放大冲突性、煽动性内容,同时,针对性地推送加速同质化、极端化观点的共振,最终形成暴力集聚的“过滤气泡”和封闭社群。
2025.7.11
学习暂停,周五和姐出门聚餐,商量招待亲戚家姐姐来渝的各项事宜。
2025.7.12
一起去漂流,刺激与惊险共存,结束逛山姆,买了网红芝上牛肉卷,大家都很满意的一天。2025.7.13
陪同招待ing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2025.7.14
休息一天,在床上疯狂玩手机。
2025.7.15
回老家看外婆,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好像短暂逃离又回到了小时候,却又真真实实清楚那已经是一段回忆了。
2025.7.16
学习《制造“亲密饥荒”:数字时代亲密关系的异化与突围》张雪霖
【亲密饥荒】在社交媒体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数字时代,“亲密饥荒”特指技术中介化社交环境中,个体在持续获得虚拟连接的同时,却遭遇真实情感体验匮乏的悖论性困境。综合既有研究,“亲密饥荒”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三重维度:其一,是技术赋权下的关系过载与情感赤字并存。其二,液态化社交模式导致深度羁绊消解。其三,虚实交融易引发存在性焦虑。
【情感资本主义】“亲密饥荒”现象的蔓延是情感资本主义运作逻辑和媒介全球化传播发展的必然产物。伊娃·易洛思将情感资本主义定义为“情感成为可测量、可交易、可标准化的新型资本形式”,认为情感资本主义是新自由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将人类情感全面纳入生产效率提升和资本增殖体系。
但是,技术效率与情感质量之间往往呈现出反向关系。一旦情感互动被简化为数据流的交换,就极有可能导致人们现实情感能力的退化,当情感成为可计算资源,关系的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必然导致深层连接的荒漠化。同时,虚实交融的混沌状态,也会消解情感的真实性基础,看似亲密触手可及,实则深陷存在论意义的“亲密饥荒”。
2025.7.17
学习《团结“亲密公众”:智能算法与数字生活秩序重建》田浩
【亲密公众】这是论文提出的核心分析单位,具有“亲密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
“亲密性”指数字空间中个体因兴趣、情感、身份(如亲友圈、兴趣社群、亚文化群体)形成的私人化、情感联结紧密的互动关系;“公共性”指这类群体并非完全封闭,其互动内容、行为可能溢出私人领域,进入公共讨论,具备公共参与的潜在性。
亲密公众是数字时代特有的“半私半公”群体——既以情感和认同为纽带,又可能成为公共议题的参与主体。
【数字生活秩序】
指数字空间中个体互动、资源分配、价值共识的稳定状态。算法的个性化推荐、流量分配逻辑重塑了个体连接方式,但也带来信息茧房、群体对立、公共性消解等问题。论文所指的 “秩序重建”,并非回归传统,而是探索算法时代新的稳定、包容的互动规则。
数字媒体技术为人类亲密关系创设了兼具日常化与琐碎化的发展语境,召唤了亲密关系在内涵与外延维度上的数智化转型。不同于诸种在线亲密关系,数字亲密关系突破了技术悲观主义的不确定观念,鼓励个体依托智能算法等技术基础来勘定情感经验的边界,并据此探索如何团结为公众的数字化答案。智能算法在催生“亲密公众”的同时,也加剧了数字秩序的碎片化与公共性流失,如何通过团结亲密公众破解这一困境?
在实践维度上,论文最终提出三条具体路径,强调技术优化与社会协同的结合:
【算法层面】构建“公共性导向”的推荐逻辑,调整算法目标,从流量最大化转向多元连接:例如,在个性化推荐中设置公共议题配额,通过既推荐同好内容,也推荐“相关但不同视角”的内容,避免茧房固化。
【平台层面】为“亲密公众”提供低门槛的公共参与渠道:例如,在兴趣社群中增设公共议题讨论区,并通过算法将优质讨论推送至更大范围;对公共性内容给予流量倾斜,鼓励 “亲密公众”从圈子互动转向公共表达。
【社会层面】推动个体在“亲密公众”中建立公共认知:例如,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引导,让用户意识到圈子讨论与公共利益的关联(如宠物社群对动物保护立法的关注);鼓励 亲密公众内部形成理性讨论规范,抵制非黑即白的情绪化表达。
2025.7.18
学习暂停,周五和姐出门聚餐,吃到了超级,请注意是超级辣的东亚融合菜,一把鼻涕一把泪败北而归。
2025.7.19
跟着哥哥姐姐去试驾萤火虫,你说这个租电靠谱吗?
2025.7.20
新手驾驶员练胆,贴个实习标上路练车,希望一切顺顺利利!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