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14 休息一天,在床上疯狂玩手机。 2025.7.15 回老家看外婆,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好像短暂逃离又回到了小时候,却又真真实实清楚那已经是一段回忆了。 2025.7.16 学习《制造“亲密饥荒”:数字时代亲密关系的异化与突围》张雪霖 【亲密饥荒】在社交媒体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数字时代,“亲密饥荒”特指技术中介化社交环境中,个体在持续获得虚拟连接的同时,却遭遇真实情感体验匮乏的悖论性困境。综合既有研究,“亲密饥荒”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三重维度:其一,是技术赋权下的关系过载与情感赤字并存。其二,液态化社交模式导致深度羁绊消解。其三,虚实交融易引发存在性焦虑。 【情感资本主义】“亲密饥荒”现象的蔓延是情感资本主义运作逻辑和媒介全球化传播发展的必然产物。伊娃·易洛思将情感资本主义定义为“情感成为可测量、可交易、可标准化的新型资本形式”,认为情感资本主义是新自由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将人类情感全面纳入生产效率提升和资本增殖体系。 但是,技术效率与情感质量之间往往呈现出反向关系。一旦情感互动被简化为数据流的交换,就极有可能导致人们现实情感能力的退化,当情感成为可计算资源,关系的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必然导致深层连接的荒漠化。同时,虚实交融的混沌状态,也会消解情感的真实性基础,看似亲密触手可及,实则深陷存在论意义的“亲密饥荒”。 2025.7.17 学习《团结“亲密公众”:智能算法与数字生活秩序重建》田浩 【亲密公众】这是论文提出的核心分析单位,具有“亲密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 “亲密性”指数字空间中个体因兴趣、情感、身份(如亲友圈、兴趣社群、亚文化群体)形成的私人化、情感联结紧密的互动关系;“公共性”指这类群体并非完全封闭,其互动内容、行为可能溢出私人领域,进入公共讨论,具备公共参与的潜在性。 亲密公众是数字时代特有的“半私半公”群体——既以情感和认同为纽带,又可能成为公共议题的参与主体。 【数字生活秩序】 指数字空间中个体互动、资源分配、价值共识的稳定状态。算法的个性化推荐、流量分配逻辑重塑了个体连接方式,但也带来信息茧房、群体对立、公共性消解等问题。论文所指的 “秩序重建”,并非回归传统,而是探索算法时代新的稳定、包容的互动规则。 数字媒体技术为人类亲密关系创设了兼具日常化与琐碎化的发展语境,召唤了亲密关系在内涵与外延维度上的数智化转型。不同于诸种在线亲密关系,数字亲密关系突破了技术悲观主义的不确定观念,鼓励个体依托智能算法等技术基础来勘定情感经验的边界,并据此探索如何团结为公众的数字化答案。智能算法在催生“亲密公众”的同时,也加剧了数字秩序的碎片化与公共性流失,如何通过团结亲密公众破解这一困境? 在实践维度上,论文最终提出三条具体路径,强调技术优化与社会协同的结合: 【算法层面】构建“公共性导向”的推荐逻辑,调整算法目标,从流量最大化转向多元连接:例如,在个性化推荐中设置公共议题配额,通过既推荐同好内容,也推荐“相关但不同视角”的内容,避免茧房固化。 【平台层面】为“亲密公众”提供低门槛的公共参与渠道:例如,在兴趣社群中增设公共议题讨论区,并通过算法将优质讨论推送至更大范围;对公共性内容给予流量倾斜,鼓励 “亲密公众”从圈子互动转向公共表达。 【社会层面】推动个体在“亲密公众”中建立公共认知:例如,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引导,让用户意识到圈子讨论与公共利益的关联(如宠物社群对动物保护立法的关注);鼓励 亲密公众内部形成理性讨论规范,抵制非黑即白的情绪化表达。 2025.7.18 学习暂停,周五和姐出门聚餐,吃到了超级,请注意是超级辣的东亚融合菜,一把鼻涕一把泪败北而归。 2025.7.19 跟着哥哥姐姐去试驾萤火虫,你说这个租电靠谱吗? 2025.7.20 新手驾驶员练胆,贴个实习标上路练车,希望一切顺顺利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