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空微博被关联维权事件?媒体也尝到信息不求证的苦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6-10 11:57:5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前,媒体随意发不实短视频,网友被误导没人理。
现在,网友不求证信息就传播,媒体遭诋毁口难辩。
一场内卷开始了。

事件源自一名男车主通过媒体声称要达到退一赔三的维权诉求。媒体报道传播后,有流传出来的录音指出这是男维权者找媒体联合策划的事情,并声称此前车展的另外一个维权事件与该媒体策划有关。由此,该媒体旗下的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账号被网友占领、调侃,甚至有网络大V发帖追问要个交代。


截至目前,该媒体旗下的一个微博账号被质疑与事件有关联,连夜清空微博;另有旗下频率已经发出声明,表达与自己无关的立场;涉事频道节目对网友评论的显示进行临时限制;涉事男维权者拍视频声称录音遭编辑,与事实不符。

现在,网络还在发酵这个事件,让人感觉打脸。但是认真查阅,网络里部分质疑成了空穴来风,在公开信息中找不到依据。某大V在微博删除了自己曾经质疑的内容。


一问:谁证实了清空微博与事件有关联?

何时清空的?
如何证实是“连夜”或“今天”清空?
如何证实清空行为与该事件有关联?

看到微博清空状态,固然容易引起对媒体“销毁证据”的想象。但启用基本常识去观察,很难理解清空的举动。


一是该微博属该媒体法人身份账号,不是旗下涉事频道或节目账号,没有清空的必要。该媒体旗下频率频道如此多,该媒体法人账号的管理部门没有必要帮频道节目背锅,即“连夜”清空的动机很低。

二是处于清空状态的该微博,是该媒体的旧单位名称,广播电台与电视合后并有了新名称,在微博上也已经启用新账号。当然,不能理解的是为何不变更注册主体继续沿用,反而用新账号,放弃了有100多万粉丝的旧账号。当然,微博日活度比不上往年,弃用旧账号也有说得通的理由。

三是处于清空状态的该微博,仍记录曾经点赞图片最新时间是2018年11月27日,记录曾经发送视频的最新时间是2019年2月。这侧面证实该微博可能已经有两年没有进行上述操作。如果该微博遭遇网友评论占领,或刊播内容跟事件有关,在近日展开内容删除、评论限制的操作就可以了,没必要丢掉一个账号,作出“瓜田纳履”的动作。

在微博、微信、抖音上,有不少提出质疑的自媒体账号和新闻媒体,但是都没有提供有效证据,不能确认该媒体清空的微博与事件有关联。目前,某大V已经删除了此前质疑的微博内容。

令人诧异的是,该媒体也保持沉默,没有就此进行声明或澄清。因此,何时清空微博,还是一个谜。



二问:谁证实了录音所指媒体参与事件策划?

录音是谁录制和流传出来的?
不管是谁流传,都涉嫌泄露客户隐私、泄露商业秘密、诽谤他人等行为。

录音里,男维权者曾声称媒体曾经策划过维权新闻,自己也要找媒体和网红来制造舆论达到维权诉求。

这样的言论足够刺激网民神经。

结合他能如愿在媒体上亮相的事实,公众自然会怀疑该媒体旗下电视频道的节目组参与维权事件的策划和实施。

但常识提醒我们,人有时是说一套、做一套,或者在某种情景或状态下会用威胁、吓唬、夸张、虚构等口吻与言辞表达意见。

那么,维权者说了,是不是真的做了,或者是不是全做了?

没人求证。

反而用占领评论区域等方式,试图要有关媒体给个说法,期待新闻反转。

那么,有没有必要求证。
也就是有了这段录音,要不要先求证再公开?

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看录音内容传播后,是否会给无关的第三者完成干扰,如隐私、名誉等。


本事件中主要当事人是:维权者、车商。

而录音内容提及了第三方:媒体。

对可能给第三者造成隐私、名誉等造成不良影响的公开传播,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并依法保护特殊群体权益(如未成年人隐私、血腥暴力场景限制传播等)。

否则涉嫌虚假、不当传播,属于利用突发事件煽动极端情绪,或者实施网络暴力损害他人和组织机构名誉,干扰组织机构正常运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

按照2021年2月22日起施行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接受法规处罚。

回到事件中继续看。


这段录音公开传播后,该媒体的一个广播频率是被提及的第三方。该媒体广播频率通过微博发出声明称,没有参与过策划和实施相关维权事件,也没有接到男维权者有关求助,认为网爆内容完全不实。

该媒体广播频率在声明中同时认为,部分网民传播含有不实信息的录音内容,是污蔑行为,要求停止侵权,删除不实信息,澄清事实真相。

与该媒体广播频率急着澄清的状态不同,该媒体涉事的电视频道节目组选择沉默,并限制网友评论,删除以往相关报道。


但是该媒体电视频道节目组此前对某女车主维权事件的报道,依然保留在账号上。

可以看出,该媒体电视频道节目组目前只是限制了上述男维权者对应报道的继续传播。

如果录音内容所提及第三方行为全都属实,该媒体电视频道节目组应该还要删除对前期女车主维权事件的报道,才符合避嫌常理。

但是,目前该媒体涉事的电视频道节目组没有公开回应或澄清,继续限制网友评论。因此,男维权者被质疑行为是否与该媒体电视频道节目组有关,依然是一个谜。


【结语】很多网友期待事件有反转。由此,自媒体公众号围绕该媒体的官方微博出现清空而展开的想象、质疑纷至沓来,一些评议文章涌现。但是这样合理想象缺乏有效证据,相关录音提及的内容已经被部分第三方认定不实。

目前,事件除了给车商带来困扰,最大烦恼者应该是被提及的媒体。究竟如何应对,是像以往一样沉默、一删了之,还是澄清、调查?相信这次,该媒体公信力在时间上耗不起。

而媒体也尝到信息不求证的苦果,并不奇怪。

以前,媒体随意发不实短视频,网友被误导没人理。

现在,网友不求证信息就传播,媒体遭诋毁口难辩。


【延伸阅读】
当前,随着传统端传播式微,一些新闻媒体试图采编能抓眼球、搏出位的报道拉回受众,提升媒体对广告吸引力。

如有的电视媒体因需要画面镜头填充时段,喜欢鼓励记者介入一些纠纷现场,通过反问等方式刺激现场双方情绪,捕捉戏剧化的场景,倒逼对方采用非常规方式回应媒体,达到树立媒体形象的目的。而由此展现的过激行为、隐私泄露等镜头成了不良示范与不良导向。

来源:老总签发单
编辑:何晓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