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家 | 人民日报老记者:摆拍新闻照片不可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11 19:50: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闻图片可以摆拍吗?
“摆拍照片作为新闻照片发表,本质上是制造虚假新闻,是对受众的欺骗,是对受众知情权的愚弄。”
5月8日,《传媒茶话会》围绕摆拍问题,独家对话了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部副主任、视觉中国高级顾问许林。
在中国摄影圈里,许多人都知道许林是谁。他既是守护新闻图片真实性的卫士,又是敢于自我批评和清算自己摆拍的勇士。如今,他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
▲许林
12年前的2007年3月,许林、盛希贵、齐洁爽三人发布《中国新闻摄影2007打假行动联名倡议书》,开始了网上新闻图片打假。而在此之前,许林是《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高级记者,也曾是人民日报摄影组彩色画刊的主编之一,还曾是美术编辑。《人民日报》1966年7月1日至2007年底使用了41年的“社论”刊头就是许林设计的;1966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毛主席检阅红卫兵的半个版大照片,也是许林拍摄的。这帧刊头设计原稿,连同刊登这张照片的《人民日报》版面,2018年6月已经陈列在人民日报社历史陈列馆(社史馆)里。
随着许林等人的新闻图片打假行动开始,《扬子晚报》照片《南京泼下特大暴雨》等PS造假图片纷纷被网友揭露批判,获华赛金奖的《广场鸽》PS造假照片,也被网友揭露,一场声势浩大的《广场鸽》打假于2008年初轰轰烈烈地展开与深入,震动了全国。
当时《人民日报》两次报道有关许林发起的《广场鸽》打假文章,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于2008年4月3日开会公开鉴定其真伪,造假的《广场鸽》照片终于倒下,金奖被撤销,奖金被追回,造假者也得到了应有的惩戒,人们至今难忘……
与此同时,许林继2003年公开批判自己以来,再次通过网络博客公开批判自己,清算过去曾经的摆拍,也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央视等多家媒体以《许林:可贵的反思》为题,集中采访报道许林的反思,令新闻界摄影界为之一振。
以上两张摆拍照片是许林在批判自己时公布的。
当然,在摆拍的同时,许林也抓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发表了许多抓拍的精彩照片。例举两幅:
▲广场舞  许林摄影
1987年12月,上海的早晨,南苏州河街头河滨公园里,人们随着舞曲翩翩起舞。一个年轻人带着老人跳交谊舞,年轻人教得认真,老年人学着来劲。一些离退休的老年人专注地观看,寻找着舞步的感觉。
▲玉饰品的热度  许林摄影
2013年8月12日,陕西西安,一家旅游商店玉饰品柜台前,挤满了观赏和想购买的人。
10多年来,广大网友和受众、新闻媒体人,对PS造假图片和摆拍照片深恶痛绝,但是,由于各种利益驱动,仍然时不时冒出图片造假的事情,仍然有摆拍照片作为新闻图片发布的情况出现。作为一名资深老记者,许林如何看待摆拍新闻图片?
以下为《传媒茶话会》与许林老师的对话实录。
Q&A
您认为,一张插秧的新闻图片为何会引发公众这么大的关注?
一张插秧照片在媒体上作为新闻照片报道出来,本不会引发公众的大讨论与大争论。但是,如果(只是一种假设)它与大多数人对插秧劳作的记忆和认定常识相悖的话,就会引发人们的质疑和批评。进一步说,如果拍摄照片的作者或者作者单位抑或是被采访单位的领导部门出来解释,而解释的情况又与公众认知中的事实不符,就会引发更大范围和更深入的质疑和讨论,形成舆论关注。
也就是说,新闻媒体报道的视觉新闻例如新闻照片,如果作者在拍摄方法上不是采取尊重客观新闻事实的态度,即在新闻事实发生、发展过程中,经过观察、选择、捕捉(抓拍)新闻事实的一瞬间而产生的照片,而是采取主观先行的方法,即在采访拍摄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套设计好的模式,拍摄时按照自己设计的主观模式对拍摄对象导演摆布,按图索骥,像演戏一样产生出来的照片,就一定是作者制造的假新闻照片。
这种摆布导演拍摄的假照片,一旦作为新闻照片发表在新闻媒体上向大众传播时,公众会识别出真伪。一旦被公众认出新闻照片作假了,公众就会产生被作者及作为其发布者的新闻媒体欺骗了的感受,因而一定会引发出强烈的批评舆论。
Q&A
如果发现假新闻或假新闻图片该如何应对?
新闻照片或者对文字新闻报道作假的事情,从新闻诞生以来,就存在了。
真新闻与假新闻是一对孪生子,它们一直是相伴而行的。所以,作为媒体与受众,应该警惕假新闻。
作为新闻记者和图片提供人,应该时刻警惕自己采访与编发的新闻,包括新闻照片,不应被假新闻干扰。
作为编辑,应该具备怀疑精神,怀疑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一旦对新闻稿件或者新闻照片产生疑问,就一定要查到底,直到疑问解除,达到否定之否定时为止。同时,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发现有媒体报道了假新闻,应该出于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精神,与之作坚决的斗争,揭发批评假新闻,永葆新闻人媒体人的“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理想和对受众忠诚的初心。
Q&A
您如何看待摆拍新闻图片的现象?摆拍的原因是什么?
摆拍照片作为新闻照片发表,本质上是制造虚假新闻,是对受众的欺骗,是对受众知情权的愚弄。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在文革之中,新闻传播学尚未引进到中国大陆的话,摄影记者都在摆拍,都在用摆拍照片当做新闻照片发表,那是我们当时无知。
但文革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学早已引进到中国大陆,绝大多数摄影记者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传播学的ABC。并且自1983年10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成立以后,在第一任会长蒋齐生的引领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高举抓拍的旗帜,态度鲜明地反对导演摆布,反对摆拍作假,反对重现事实的摆拍方法,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这使得中国新闻摄影和报刊摄影报道逐步走向健康的轨道,,同时也得到了绝大多数读者的拥戴。
正当新闻摄影在抓拍的健康轨道上正常行驶的时候,一股新闻摄影“为政治服务”的风气又来了。于是乎,做作的、以“十分正确”的面孔呈现的假惺惺的摆拍照片,堂而皇之地频频出现在各类报刊和网络媒体与移动媒体上,使本应传播视觉新闻信息的、具有新闻性的新闻照片,蜕变为广告宣传性的政治说教图解。
这究竟是新闻媒体的进步呢,还是新闻媒体的倒退?它是实实在在是摆在新闻人、媒体人面前的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所有新闻人、媒体人都应该认真地想一想:我们做新闻是为什么?是为了满足某些需要而组织、制造脱离事实的假新闻,从而引导读者走向不健康的信息道路,还是为了向广大受众传播客观、真实、公正的新闻信息,从而引导读者走在健康的道路上?
Q&A
有人说,有些雷锋的图片也是摆拍的,没有那么多及时的现场等着摄影师拍,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的确,雷锋的照片,许多是导演摆布拍摄的,即“摆拍”的。
由于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新闻报道是被看作是新闻宣传的,而且新闻和新闻照片,都是被定位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所以那一时期的新闻报道包括新闻照片,主观引导、组织加工、导演摆布的居多,并且被媒体人和读者共同认为是对的,是正常的。那时几乎没有人是清醒的,即使有极少数人清醒地认识的到其中有假,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也会三缄其口,避免引火烧身。
可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摄影界已经公开批判了新闻摄影“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使新闻摄影从一个时期的“政治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本应该按照新闻摄影的自身规律采访拍摄照片。
但是,由于有的地方领导对自己的形象非常注意,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和工作非常注意形象工程的作用,加上有的地方领导又不懂得新闻传播及其规律,就发号施令让他领导的地方媒体及其记者按照他规定的要求去拍照片。这样,记者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得摆拍。这是其一。
其二,一些摄影记者为了自己的名和利,明知摆拍不符合新闻摄影规律,还是玩摆拍游戏作为新闻照片发,这是不争的事实。据说有的有名气的摄影记者,他们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大唱抓拍,另一方面,在实际拍摄中却摆拍照片,成为摄影界的两面派。真心希望他们言行一致,从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出发,收敛摆拍,实施抓拍。
Q&A
您有什么要对当下新闻摄影师们说的话吗?
作为同行和过来人,希望当下摄影师放下身段,拜社会生活为师,拜民众为师,拜被摄对象为师,充分尊重事实,尊重新闻事件,尊重新闻事实中的人和物,只从新闻事实中选择、提取、捕捉、抓拍新闻瞬间形象,杜绝摆拍,杜绝新闻事实重现式的摆拍。另外,希望认真学习落实2013年5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制定的《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处理技术规范》(12条),在拍摄及其后期处理中遵守这个行规,杜绝PS,把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照片提供给受众,使新闻摄影报道让人相信。
注:本文图片均由许林提供。
编辑:王豪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