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1 曾颖 凯迪网络
一条题为《你吃的每一条鱼可能都沾着别人的血和泪》的微信公号文章在朋友圈中刷屏了,帖子介绍的是最新揭晓的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公共服务奖”获奖作品,这一组由美联社记者采访的包括7篇长篇调查和两则视频的报道,讲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真实故事:在孤悬在大洋上一个叫班吉纳(Benjina)的印尼渔村,有2000多名被囚禁、被虐待奴役了几年乃至几十年的非法移民,他们喝着肮脏的水吃着不足以果腹的食物,拿着极低的工资,稍有不顺从就会被关进铁笼子甚至被扔下大海喂鱼。这些渔奴,最大的有被囚禁22年之久。几名女记者潜入海岛,翔实地记录并采访到许多骇人听闻的内幕,营救出几乎所有奴工,此报道引起的轰动,引起各界的关注,一些国家的立法机构,也开始讨论立法对此类无良企业进行防范和杜绝。 本届普利策新闻奖引起的反响,远远不止这些。有细心的朋友对获奖新闻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几条有趣的规律。其一,本次获奖新闻,一水地来自纸媒,也即是几乎天天都在唉声叹气中等待倒计时的传统媒体;其二,获奖的所有报道中,除了一篇文艺评论被标记为中性之外,全是负面报道。所涉及的,既有警察及权力机关的错漏,也有精神病院的暴力与冷漠,还有把无良商人把学校改成工厂,更有恐怖暴力受害者的艰辛逃难旅程。这些影响社会美好度的丑陋事件,被媒体像啄木鸟一样拖出阴暗角落,曝晒在阳光之下。充分曝光的后果,就是让问题得到解决,而不是隐瞒。不能隐瞒的结果,就是被重视,被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负面报道,所起的作用是正面而积极的,所传达的价值观,是阳光而正面的。它的终极目的,是让社会变得更好。除此之外,获奖的稿件中,有很大一部分,采用的手法,是当下我们越来越少用,甚至被新闻教科书和各种新闻业务培训会所贬斥甚至警告慎用的暗访。 几位在媒体工作的朋友,在微信上转发这篇文章时,都发了各自不同的感想。一位曾经暗访做得不错,现在改做经营的记者评论说:“苟且中的记者,向不苟且的记者们致以敬意!”另一位天天在为稿分奔忙的年轻记者感叹:“一年做一组报道,不及格怎么办?”还有一位已改行做互联网的老朋友说:“这种报道,我也曾经做过,只可惜……”;也有媒体老总级别的朋友发微说:“这种不计成本的采访,对一家媒体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深思。”还有一位媒体人,则不无调侃地说:“这条新闻,又是负面,还是异地监督,违反纪录了!” 我不确定这些朋友圈的转发吐槽有多大的代表性。但从中看出羡慕嫉妒恨的悲喜交集,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但用别人的成功之酒,来浇自己的块垒,是不合适甚至没出息的。在我们目光所及的近处,不完全举例,我们的调查记者也不是无所作为,曾经在三鹿事件,山西砖厂奴工事件,夫妻在家看黄碟被拘事件甚至毒疫苗事件,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这类在新闻史和社会发展史上留下印记的新闻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虽然很多当事记者,没有得过什么了不起的大奖,有的甚至改行去做公益或电商了,但他们曾经开创并留下的一些经典,将永远激励着真正热爱新闻的人们。 媒体或某一类传播方式可能死去,但新闻却不会死。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需求,在任何一种传播工具时代都是需要的。在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进程中,新闻曾经起到巨大而积极的作用,社会的公义和价值观,需要不断的正面新闻的传递和宏扬,也需要所谓的负面新闻加以匡扶和修正。是因为有负面事件,才有负面新闻。而负面新闻的价值,在于提供警示和及时修正的机会,它在很多时候,比空洞说教,有意义和价值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