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7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合胃口的假新闻与更合胃口的假新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20:18: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郭文景是杭州二中高三学生,近期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为2016年本科新生。朋友圈旋即被她的新闻刷了屏。先是大加褒奖,说她目标明确、学习刻苦、颜值高,在中美信息学奥林匹克大赛中均获大奖,业余还去美国参加各类编程与社会活动,这是一个学霸碾压学渣的故事。接着就是一轮黑,网民爆料称她原是美国公民,父亲是信雅达董事长,父母均为MIT毕业,这又变成了一个贵族碾压平民的故事。


看的出来,传播后续新闻的人有少许智商优越感。不过若论两条新闻的靠谱程度,后一条要糟糕不少。前一条的主要问题是隐瞒了美国国籍。没有国籍,她的不少成就,如参加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是无法完成的。另一些成就,如被哈佛提前录取,将不再耀眼。她的颜值貌似也不算高。后一条新闻,仅国籍系网民从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新闻中获得,干净有效。其余信息,如她父母为某公司董事长和MIT毕业之说,均系网上各类匿名ID爆料,这些匿名者分别自称为她的同学、她父母的同事、她父母同事的朋友等等,特点是除了她父母名字以外,什么都知道。我在这里不怕打脸地判断这两条均系谣言。




从这件小事里,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舆论的路数。先从正方角度炒一遍“杭州某高中高颜值美女学霸努力奋斗成为哈佛学生”,发现原来是美国人以后,再反过来造一轮谣“大骗局,哈佛女父母原是MIT毕业生”。这叫“一锅两吃”,同一个新闻点,中国的媒体和自媒体可以挖掘并编造出两条有爆点的新闻来,堪称勤俭节约的典范。    当前中国是个共识极其分裂的社会,读者阅读新闻时各取所需。有人相信“勤奋成就天才”,那自然可以无视她的美国国籍与具备国际视野的家长,毕竟这样的成就在美国也属凤毛麟角,而她初中就读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就读杭二中,正规中学教育的确主要是在中国完成。假如你相信阶级分化,“某些人的起点就已超过你的终点”,那自然可以无视她的努力,相信其成就绝大部分是由金钱和家长的人际关系铺路。普通父母连哈佛在哪里都未必知道,更罔论了解如何申请美国大学与定向培养孩子相关技能。   前段时间的一条新闻更为典型,一位妇女在剖腹产子后,突发羊水栓塞而亡。首篇报道描述了病人家属的彷徨无助,妻子死讯由村支书转达而非医院通知,悲痛欲绝的家属来到医院后,见到的是空空荡荡的手术室和简陋的手术台上妻子冰冷的尸体,医生护士均不知去向。但很快网媒又爆出了另一套故事,医生认为孕妇顺产有风险,要求剖腹,婆婆担心影响生二胎,丈夫是农村人没有主见,唯唯诺诺,双方争吵拖延了一个小时丈夫才签字手术,延误了病情,病人死后家属立即带人打砸医院。两条新闻都有大量的支持者。    当前医患关系尖锐。一些人就医体验很差,挂号窗口卖票的黄牛,长时间的等待,冷着脸不搭理人的医生,费用高昂未必对症的指定推销药品。这些人愿意相信前一类新闻。记者对场景细节做了处理,暗示医护缺乏责任心导致医疗事故。但实际上,医生护士不在手术室,是因为在其它房间休息。羊水栓塞死亡率本身就相当高。而委托村支书转告病人,则可能是担心病人家属情绪失控无法交流,这经验从后来医院果然遭到家属打砸得到印证。    若你经常上网,了解医生成天辛苦加班,工资低,还经常被无知病人辱骂,病人死在医院或者术后残疾,医生护士往往会被医闹殴打讹诈。那么你会更愿意相信后一条,尽管那条新闻的所有重要细节都是网络写手编造的。这些细节描写为的是栓上另一系列易于引爆舆论的热点话题:“繁殖癌”、“婆婆欺辱媳妇”、“好女莫嫁凤凰男”。    很多人发现媒体喜爱在医患报道中污蔑医生医院,吃人血馒头。于是对相关新闻产生了警惕和厌恶心理。不少媒体、自媒体和意见领袖很快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那咱改黑病人呗,又不花钱。所以现在,网民在舆论狂欢中经常会把人血馒头吃两遍,一遍蒸着吃,一遍烤着吃。先黑医生再黑病人,一具尸体反复利用,媒体喜获双倍流量。    无论正反两面都能灵活炒作,是写手的基本技能,以下是常见案例:1.对同一件事,展现不同侧面:正:加州USC大学两中国学生实验室加班工作晚归,开车路上遭黑人枪杀。反:年轻男女在美国凌晨驾驶宝马车出行,遭遇枪击死于车内,原为华人留学生。前一条:主要迎合研究生与部分学生,其次迎合反感黑人者和禁枪者。后一条:主要迎合仇富人群,其次迎合仇美人群和大龄单身者。2.针对特定传播者,编造各类细节:正:无良经纪公司常年压榨,知名歌手多次因赶赴演出延误治疗,最终死于癌症。主治医生兼好友遵其遗嘱做角膜捐献手术,让世上多一人重获光明,记者含泪拍摄现场。角膜捐赠仪式定于下周举行,经纪公司或将在仪式过程中承接广告。反:在医生帮助下,无良记者扮成助手潜入手术室,于捐款角膜手术开始时,惨无人道地拍摄歌手遗体。死者家属闻讯赶来发生争执,记者高呼新闻自由,将歌手母亲推倒在地。这里留给读者思考:前一条:臆想“公司常年压榨”、编造“记者含泪”、“承接广告”的细节,会让哪些群体转发?后一条:捏造“记者打扮成助手”、“拍摄遗体”、“高呼新闻自由”、“将歌手母亲推倒在地”的细节,又能让哪些群体转发?3.在遣词造句上褒贬,诱导读者判断:正:两餐未吃,连续七小时高难度手术,成功救下危重病人,在场医生护士放下心来,喜不自胜,于手术结束时自拍留念。反:做完手术便不闻不问,将病人留在血迹斑斑的手术台上。医生护士嘻皮笑脸玩自拍,不顾病人隐私,上传朋友圈炫耀。描绘同一件事情,简单将褒义词替换为贬义词,就能诱导相应的群体进行传播,并收获截然不同的评论。    这些基础舆论技巧,不一定对每个个体有效,但对新闻受众群体来说,其群体反应是应激的、可预测的。有经验的写手,在文章完成之时,就能大体知道谁会去相信它、传播它,评论会呈现怎样的分布,文章里的每段话都针对目标群体量身定制。这就是简单的舆论操控。    不少人上网看新闻时,嘴里经常念叨,要理性,要智慧,别被无良媒体煽动,可他们的身体还是很诚实啊,见到合胃口的谣言,立刻就扑上去信了。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你总能在无数的网络信息中找到合你胃口的谣言,和更合你胃口的谣言。

http://zhuanlan.zhihu.com/huyou/ ... mp;isappinstalled=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