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冲奖作品的幕后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昨天,第35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活动举行。北京日报社4件作品获得本届中国新闻奖,涉及系列报道、新闻编排、重大主题报道。其中,与湖北日报、河南日报、河北日报、天津日报合作的系列报道《卫星看“南水”润民十年间》,与天津日报、河北日报合作的系列报道《十年十记·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线视角》均获得一等奖;新闻编排《2024年7月28日<北京晚报>头版》、重大主题报道《铭记,“邱小姐”背后的他们》获三等奖。祝贺各位小伙伴
下面,我们邀请获得三等奖的几位主创谈一谈获奖感受。
历史感 文化感 纹理质感
中轴线图解创意
是如何“叠buff”的
创意设计部 王瑶琦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整幅图解首次在晚报头版中的展现,既展示中轴线磅礴恢弘风采,又彰显《北京晚报》的大气与担当。这幅头版整版图解要追溯至去年七月中旬,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结果还未确定时,我和白歌等人就开始找资料、想策划。
当时,我先把创意设计部过去几年做过的中轴线相关的版面都找了出来。例如《听北京雨燕说——中轴线上的新变化》,整个版以线条形状抽象化的中轴线为主要视觉元素,点缀飞翔在各处、姿态活泼各异的雨燕,用拟人口吻诉说着故事。这算是我们的常用手法——线条指引视觉。
有了这些经验,我很快就确定了“线条主视觉”+“文化元素”的设计思路,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细节把整个图解拉上一个厚重却不失细节、精致又带氛围感的层次。我一共画了三版方案,虽然看上去很像,但每一版都有比较细节的区分。
第一版的重点是画出了中轴线区域的地图细节,包括马路胡同脉络、北海等水域形状,还有核心建筑群的范围,这些地图细节会让图解显得很有层次感。第二版的重点是加入了祥云的底纹元素和一只北京雨燕,这一版文化气息更浓,显得比较有质感。第三版主要是尝试色调,暖色调会更配合申遗成功的喜庆氛围。我还记得我一边看巴黎奥运开幕式一边画这三张图,有一种历史大事件(申遗、奥运)与我这支小画笔交织的奇妙感觉。
01.


02.


03.


在准备好视觉策划之后,科教卫的李祺瑶帮助我准备了极其详尽的资料:各类申报文本及简本、她自己写的文稿、之前的采访素材、各版本地图……我和白歌从中精选文字内容和图像元素,一并整理好,时刻准备着申遗成功后交给张存老师。而张存老师是我们公认的零帧起手型美编,平时只要给他一个矩形,上面写着“这是楼”,他就能原地起2.5D的高楼。在大多数人看来不会有太大区别的这三张草图,张存老师可以一眼识别我想表达的重点——纹理感、文化感、历史感。我想,这是我和白歌与他多年合作培养出的审美认知默契。
7月27日当天,接到申遗成功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把资料交给了张存老师。他告诉了我一个好消息:赵凯峰、赵云龙、温辉三位美编老师已重新绘制所有中轴线建筑图标,升级版新图标更加精致了。当夜,张存老师融合了我提供给他的几版方案——最终呈现出来的,既有地图脉络、又有祥云底纹,还有渐变暖色调。吴薇老师、杜新达老师第二天上午又画龙点睛,在头版下方加入北京建筑群线条,将图解与头版设计完美融合,才有了这个好作品。
很感谢各部门同事的全力协助,也很庆幸创意设计部给了我和白歌激发创意、积累灵感的平台。我们大家共享的“创新与配合”的创作理念,会激励我们继续做出更好的作品!
以匠心致初心
以方寸见天地
美术设计部 张存


得知获奖,还是一位前领导微信告诉我的,直到看到他发给我的版面PDF,才把我又拉回到那个热烈的夏天——有些遥远,却又历历在目。


当时已经有声音流出,我们可能会申遗成功。于是一场自上而下的,为力争第一时间强力报道申遗成功的战役,悄然打响。


这场战役,绝非孤军奋战。


创意设计部编辑王瑶琦和白歌,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细致、扎实的文字内容。那些精准的数据,高度凝练的背景资料,都源自她们大量的案头工作。有她们严谨细致的铺垫,才为后续的视觉呈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付堃主任早在申遗之初,就埋下了“伏兵”,他安排了部门才华横溢的赵凯峰、温辉、赵云龙三位“万能战士”绘制了中轴线上有代表性的18个建筑单体,精准呈现如钟鼓楼、故宫、天坛、永定门等核心建筑的风貌与细节。


关于如何确定设计风格,“万能战士们”颇有心得:他们经过多次尝试后,确定了简洁的矢量风格。对建筑细节做“减法”,简化线条、凝练造型,保留建筑的核心特征,极大地保证在有限版面空间内,即使建筑缩小后仍然具有高辨识度。


关于色彩,选取朱红、胭脂、姜黄、靛蓝等中国传统色,在建筑固有色的基础上提高饱和度,彰显中轴线的历史底蕴,同时让古建筑焕发新的活力。


在申遗结果公布前夜,我拿到了文字内容和全部建筑素材。我按照个人对版面题材的理解,加入中式边框、质感背景、地图及云纹元素后,将图文结合,最终完成版内制图部分。


正是所有人的通力协作,最终夺取了报道申遗成功战役的胜利。


美术设计部将一如既往地把对设计的热情,深耕于版面与屏幕的方寸天地。做有匠心的设计,努力包装表达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不负使命,不忘初心。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评论部 崔文佳



2015-2025,我已经写了十年评论。十年之变,用沧海桑田来形容恐怕也不为过。


刚进报社时,本报的评论工作主要是每周出一期“七日谈”,完成社论等为数不多的规定动作。是不是散发着浓浓的“老干部气质”?那时候,我参与的最新潮的工作,就是给新媒体部摘取一些评论片段来发微博。


节奏慢归慢,但绝不意味着日子好过。评论部的选题会是社长、总编辑坐镇。初稿完成,从编辑到主任,再到社领导,逐层把关。关数多也就罢了,而且关关难过。每个环节都逐字逐句修改,用错了一个标点,也要被批注。本人更“有幸”被叫到十层“小黑屋”很多次,胆战心惊地记录着修改意见,垂头丧气地回到工位上,推翻原稿,从头来过。对于一个新人来说,这种精神压力之大,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但也正是这种魔鬼训练,让京报评论的品质始终过硬。2017年,工作两年的我就有一篇作品捧回中国新闻奖。实话实说,那时候整个人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对于怎么申报的、得奖意味着什么,根本没有太深的感触。


大约从那时候起,冥冥之中有只大手,按下了媒体的“内卷”按钮。开设公众号,上线客户端,建设融媒体,拍摄短视频,组织工作室,变革一个接着一个。评论自然不会独善其身。转战网端了,那就写网评。视频流行了,那就搞“视评”。“浙江宣传”引领新风尚,我们也开始发力长篇重磅。单人“视评”遍地开花,我们又探索了三人对谈。加法越做越多,评论员每天都忙得像一个跑圈的仓鼠。委屈、无力、疲劳,甚至被误解、被网暴、被人肉搜索……这些都成了家常便饭,但评论部的同志有一个优良作风,就是嘴上发牢骚,但手上的活肯定不停。


四处播种,总有收获。此次的获奖作品就源自重大选题策划会。我总结,这个会有“三高”。一是领导含量高,三位社领导领衔,评论部、北京论语编辑部、微博微信部、长安街知事编辑部的掌门人和主力干将参加。二是思想含量高,进了会议室,五花八门的新闻,七嘴八舌的讨论,碰撞出了一批好选题。三是传播效率高,但凡会上定的题目,稿子出炉后都会得到发布端的大力支持,极大提升了在舆论场的能见度。


于媒体人而言,外界的污名,内卷的氛围,生存的压力,很多时候让人喘不过气来。很幸运,本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提供了一方干事创业的净土。我和部门的小伙伴都不是骨骼惊奇的天纵之才,但都愿意做日拱一卒的长期主义者。笔耕不辍,相信时光总会有所馈赠。








来源:北京日报嘚吧嘚
编辑:杨泓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