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AI孙燕姿”的歌声走红网络、席卷耳膜,当日喀则的烟火划破寂静、弥漫屏幕,当学生餐的臭味引发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潮水般涌来的信息让我们每时每刻应接不暇,疲于分辨真伪。 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新闻事件背后观点逻辑的深刻意义? 曾几何时,新闻评论是不少纸媒的灵魂栏目,“评论立网”是很多央媒网站的特色基石。如今,我们刷着短视频,看着AI生成的新闻摘要,似乎一切都在追求更快、更短、更直接。 不禁要问,在AI与短视频的时代,新闻评论过时了吗? 在我看来,越是风起云涌之时,越是正好迎接一个属于新闻评论的“新时代”。 你说如今“人人皆可评”“万物皆可评”,我说,这说明新闻评论的疆域从未如此辽阔。 从淄博烧烤的“一夜爆火”到AI孙燕姿的“虚拟好声音”,从新能源行业的痛点与解决之道到AI大数据模型带来的教育冲击……当评论选题的范围无限扩大,大家依然有获取“靠谱解读”的需求,每一个新闻热点都是评论的富矿。 新闻事实只有一个,但评论视角可以百花齐放,这正是评论的魅力所在。新闻事件本身的传播往往具有强烈的“可替代性”。而“千人千面”、针砭时弊的新闻评论,是融媒时代无可替代的稀缺信息资源。消息传播手段越便捷,我们反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评论。 比如,对于某地出台的新版楼市政策,经济学家可能分析其对GDP的影响,社会学家关注其对家庭结构的变化,普通市民则关心自己能否买得起房。这些多元视角的评论,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事件的立体认知。 也许你会说,这些观点性文字,AI也可以生成。在我看来,AI可以生成事实报道甚至分析评论,却依然存在局限性,并且很难产生真正深刻的价值判断。至少目前技术手段下,思想和观点依然源于源于人类经验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不过,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媒体技术不是评论的敌人,反而可以为评论搭建新舞台,提供新语法。 比如,在耳熟能详的《主播说联播》栏目中,新闻主播们用轻松活泼的语言、短小精悍的时长,将严肃的新闻评论变得生动有趣,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 技术改变了评论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却不会改变评论的核心价值。当评论穿上短视频的外衣,它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当评论借助AI的工具,它可以更精准地抵达受众。 要我说,如今这评论写作,是难度更高,价值更大,评论文章反而该“涨价”了。是的,新闻评论,从未如此辽阔。 毕竟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不缺新闻事件,缺少的是优秀的评论作品,能够将一个个孤立的事件,提升至公共议题的层面进行审视或引导。 最后,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之江轩”这个评论栏目,其中不乏出圈的大作,比如《“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这篇评论,在关键时刻正确解读政策,有效凝聚了社会共识,提供了清晰的价值导向。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