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rl=]长江朱建华 [/url] 2025年10月15日 我最近多次看到中国组织人事报高级记者孙忠法的名字: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有他的身影;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有他的身影;最近公示的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还有的他的身影,作品《出定西记》拟获通讯二等奖,在拟获二等奖的11篇通讯中排名第一;他还是上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的入围者。 昨天看到“传媒茶话会”公众号的推文,里面介绍了孙忠法此前获第30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的作品《技能大国跃升印记——中国技能健儿喀山征战纪实》,还入选了中职语文全国统编教材。
新闻作品进教材,这是比较难的。这篇深度报道,是孙忠法“抢”出来的。 2019年7月中旬孙忠法接到任务:8月作为随团记者,跟随中国代表团去俄罗斯喀山,进行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采访报道,随团的还有央媒的多位记者。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世界上地位最高、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远赴他国对陌生类型赛事进行报道,孙忠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除了时差等常见挑战,更为困难的是:世赛比赛结果在最后一天闭幕式上才揭晓,记者第二天就返程回国,回国后,选手也就四散到各地。这意味着采访冠军的窗口期非常短暂。同时,还要花时间采写、传回闭幕式的一系列规定报道,多余的采访时间更是所剩无几,而且作为行业媒体,怎么和央级媒体去竞争呢? 懒人当不好记者,孙忠法开始想方设法“抢”新闻。 关于赛事结果的报道各媒体雨露均沾,内容和节奏都一样,独家不好抢,那就抢深度报道! 有了锚点后,孙忠法围绕这个点快速展开采访。 在中国代表团出发前的两天,在北京有短暂的集中培训活动。为了解世赛项目、选手,孙忠法在培训基地无论是见到选手还是教练,都逮着人不停地聊,聊不深就先混脸熟。遇到的人太少怎么办?孙忠法三餐时间就在食堂门口守着,先加微信,把人头掌握,慢慢清晰自己对大赛以及选手的概貌。 在机场候机时,孙忠法开始跟熟的教练套话,“猜”哪些人会获奖。借力专业人士“押宝”,重点对接、锁定六七位选手,为深度报道素材收集定人选。 白天在采访现场,孙忠法抓住每一个间隙,见缝插针地采访教练,零散收集着各项目进展和选手状态,采访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委员会副主席等人士,了解赛事的评判标准与国际技能发展的前沿方向;晚上回到住所,就和熟悉的选手通过微信聊天。 闭幕式上,成绩揭晓,孙忠法连夜发回常规报道后,迅速集中精力在半夜开展采访。 当年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大赛中表现十分出色,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选手和教练们情绪激动,许多人眼含热泪,一夜无眠,孙忠法就抢抓这段时间,开始针对性采访。 这个采访,持续到第二天回国。在登机前,孙忠法抓住最后的机会,挨个选手补采,了解到更多动人细节:商品展示技术项目选手,因为感冒影响发挥,获得了一枚“含金量”十足的银牌,因为这一项目过去一直为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机器人团队,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调试程序,最终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夺得金牌。 这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让报道更具张力与深度,真正诠释了技能成才的努力、技能报国的分量,让荣耀背后的故事愈发厚重。 在万米高空的机舱里,孙忠法将采访记录逐字整理。落地北京后,顾不上倒时差,在家里开始稿件写作。 两天时间,赶出了这篇“抢”出来的稿件。在所有媒体的报道中,这篇是最早对中国代表团参赛的全景式报道。
孙忠法说:“懒人是当不好记者的,没有热情是当不好记者的。胸中澎湃着激情,敢于付出,笔端才会更有力量。” 阅读+:
作品介绍:2024年春节前后,人社部等九部门开展“春风行动”,鼓励组织包车、包专列、包机,帮劳动者返岗就业,推动经济“开门红”。大年初八尚在假期,记者赴甘肃定西,深入群众家中采访,同乘开往青岛的务工专列全程体验。记者聆听群众感受,挖掘专列背后故事,掌握大量素材,开展连续报道。此文是其中的“深度篇”。写作时记者精心构思,抓矛盾冲突,数易其稿,用穿插跳跃手法,展开专列开行、东西协作促就业故事;在版面配微信版二维码融合传播。报道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民生保障新实践,生动反映中国经济强劲脉动,有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内容综合传媒茶会话、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记协网)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梅镕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