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采访近50人,笔记写了3万字,人民日报记者为何这样采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0-5 19:4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为何写了3万字的采访笔记?
刘国昌

  人民日报江苏分社记者姚雪青最近撰文谈采访体会:2024年8月,我接到版面约稿,到盐城采访海上风电产业。在研究产业政策、做足案头功课后,花了近一周时间,从“大风车”整机厂出发,沿着产业链看这些零部件如何制造和组装,实现“风机发风电、风电造风机”的绿色循环。

  我把自己当成这个行业的一员,跟着老师傅学习,不仅想弄明白基本原理,还试图用通俗语言翻译专业术语。座谈会开了3次,采访近50人,笔记写了3万字。宣传部同志问:记这么多,用得了吗?我回答:只有采访3万字,才知道用哪3千字。

  姚雪青说的话不长,但给人以启发,值得媒体人深思。

  一、3万字的采访笔记说明了什么?

  姚雪青采访时写了3万字的采访笔记,确实不多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点:

  1.采访时的深入细致作风。
  记者采访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走马观花,浮在表面看看,另一种种是深入细致,身在基层看究竟。姚雪青则属于第二种情况。
  为了把采访搞深入,姚雪青花了近一周时间深入实际调研,其间座谈会开了3次,采访近50人,笔记写了3万字。这是何等的深入和细致!这种深入细致的采访作风,当下很值得大力提倡与弘扬。

  2.采访时的责任与担当。
  姚雪青为何要这么做呢?在于姚雪青身上有一种责任与担当。
记者采访不是儿戏,而是担负着一份责任和担当。责任就是如实进行报道,担当就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全权负责。要看到,记者采访报道对社会的影响面大,所介绍的经验对同行业也有着借鉴指导作用。如果记者的责任不到位、记者的担当未尽责,那么所写的报道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差错等。这种带有负面作用的稿子造成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有鉴于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像姚雪青那样负全责、有担当。

  二、“只有采访3万字,才知道用哪3千字。”

  当宣传部同志问姚雪青:记这么多,用得了吗?我回答:“只有采访3万字,才知道用哪3千字。”
  姚雪青的回答,着实漂亮!这句看似简单的回答,道出了采访与写稿关系的奥秘。
  大家知道,记者写稿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笔下生花,必须要以采访为基础。只有在采访中获得大量的事实材料,才有可能进入写作状态。
  那么获得材料也有个“数量”问题,即获得多少材料才算够。对于这个问题,不同记者有不同的回答,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那就是要远远超过写稿实际所用的材料量。也就是说,如果在见报稿中用了5个材料的话,那么采访时必须要获得比这5个材料多得多的材料才行。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位老记者所说:“不能拾到篮子里就是菜。”现在有的记者写稿时有三个材料就用三个材料,舍此没有别的材料了,即使觉得不理想想换换也没有挑选的余地。这就造成了写稿的尴尬状态。
  反之,如果采访时获得的材料多多。不仅能完成对材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甄别过程,还能把最精彩、最有力的材料挑选出来派上用场。
  由此再来看看姚雪青所说的话:“只有采访3万字,才知道用哪3千字。”此话说得实在、确有道理。

  三、如何做到好故事(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

  姚雪青说:“如果把一篇稿件看成一条产业链,好故事就是核心零部件。这些核心零部件要自主可控,产业链要攀高向新。”
  记者要做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如何实现呢?无它,只有深入采访获得大量材料才行。著名记者穆青曾说,好故事不会自己走到记者面前,受访对象也不清楚哪些是记者需要的好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记者自己去采访、去挖掘。
  采访、挖掘后还要进行精选,这样才能做到“自主可控”。大家都读过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讯,其中经典的事例让人难忘。然你可曾知道,这些事例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前,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用了二十多个生动的例子,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主题,因为事例用得太多,哪一个也说不清楚。
后来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只从中选择了5个事例,后来又删掉了两个,只精选了3个事例,让它们分别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待敌人、对待朝鲜人民和对待自己的不同态度,从而揭示了“最可爱的人”的本质特征。所以魏巍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会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小结语

  从年轻记者姚雪青采访时写了3万字的采访笔记,我们谈到了如何采访、如何挖掘、如何精选材料等问题。其实这些都可以归结到一个问题,即记者的采写功夫问题。
  毋庸讳言,我们现在有些记者有点懒:采访时不深入,靠受访者提供的材料写稿;有的在网上扒材料,然后搞“复制+粘贴”攒成稿件;还有的记者疏于写釆访笔记,靠零星所记就写稿子。凡此种种,都与不怕艰苦、深入细致的采写作风背道而驰,当果断地“切断”,树立起新的好风气!
  现在新闻传播技术快捷通达,这是搞好媒体业的有利条件。但越在这种情况下,党报记者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非但不能丢,还要身体力行,将之很好地发扬光大,进而促进我们媒体人才更加茁壮成长,不断开拓出新的局面!

刘国昌,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来源:编采圈
编辑:杨泓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