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市新闻传媒集团智媒中心副总监胡俭在《新闻战线》上发表题为《智媒时代传统媒体记者转型路径》文章:智媒时代,技术迭代、信息过载、能力断层等挑战加剧了部分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本领恐慌”,“老记者”需重新审视自身核心价值,完成从“职场焦虑者”到“价值整合者”的转型。
胡俭15年前采写的消息《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扬州日报图) 以下为文章节选—— 进入数字化时代,部分“老记者”面对信息过载、技术迭代,颇感力不从心。 记者职业具有高强度、高敏感度和快速变化的特点,需要即时反应、频繁出差,而部分中年人的体力、记忆力、睡眠质量下降,难以维持年轻时的节奏,职业倦怠感强烈。 “老记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深度采访、主题提炼、文字功底等,这些能力在传统媒体时代是记者的立身之本,而运转新媒体工具(如短视频剪辑、数据分析、社交媒体运营)记者则需要学习全新的技术。相比年轻记者,部分“老记者”难以适应快节奏与新技术,生产效率降低。 传统媒体聚焦的“宣传价值+新闻价值”二维体系,现在扩展至“情绪价值+社交货币+共情算法”多维矩阵。流量算法推崇的“爆款逻辑”给传统新闻伦理带来冲击,部分“老记者”的职业认同感有所动摇。 虽然传媒生态的变化给“老记者”带来重重挑战,但“老记者”往往拥有丰富职场经验、人脉资源,较强专业能力。重新审视自身核心价值,“老记者”才能完成从“职场焦虑者”到“价值整合者”的转型。 复盘“老记者”的核心优势,首先是其拥有丰富的行业积累,能快速理解事件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背景,能挖掘技术工具难以捕捉的细节,赋予报道温度。其次,“老记者”多年积累的资源使其能更有机会获取独家信息或敏感信源,这是算法无法替代的“软实力”。 “老记者”往往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垂直领域拥有较强的知识积累。长期积累的读者信任,有助于其形成独特的品牌影响力;熟悉新闻伦理的边界,能够通过细微观察揭示宏大议题。 进入智媒时代,媒体系统性变革既要淘汰落后产能,更需坚守价值引领。“老记者”进入职业生命周期的价值重构期,需要探索完成从“技术恐惧”到“技术驯化” 的认知跃迁和生态转型。 具体而言:加强核心叙事力,做“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者”;加强核心进化力,做“持续迭代的进化主义者”;加强核心智控力,做“技术驯化的智识主义者”。 记者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持续进化的生命力。中年不是职场的终点,通过战略性的资源重组和能力再造,完全可能实现从“职场焦虑者”到“价值整合者”,从“数字移民”到“智媒原住民”的职场跃迁。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