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羽丰:他们的眼中没有光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谓新闻实务教育的价值挑战,是指新闻教学所一贯采取的公共价值取向、英雄主义在当下学生群体中缺乏共鸣,无法有效调动学习热情的假设。在系统的经验研究到来前,这只能称作一个假设,供大家商榷。
这个假设背后是两个深层隐忧:一是,面对新新闻业和消费时代的大众,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以作回应?二是,如果无法有效回应,是否意味着传统人文性质的新闻教育要被淘汰?
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我的同仁和我都发现:同学们对待外界社会的好奇心在下降,对公共事件不敏感,对新闻采访实践充满敬畏。有位老师的说法是,他们的眼里没有光了。的确如此,但这绝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
一方面,新闻的环境和新闻业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共信息的释放被吸纳成为制度的一部分,大到政府部门、小到社区物业,学生采访实践变得更难了。同时以AI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大举接手传统新闻生产中的内容工作,挑战记者的职业主体性。更严峻的是,民众受数字媒介涵化形成短频快的阅读习惯,隐性冲击了新闻业传统的以深度报道(调查新闻、特稿等)为塔尖的价值序列。以上都让踽踽行于阡陌的采访工作显得有点徒然。
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新闻学徒(新闻专业学生)也在发生变化。虽然个体化的进程最晚始于上世纪,但纵观数字化的生态,个体化的高潮似乎今天才真正到来。Z世代的人走过高度个体化的青少年阶段后进入大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躺平、内卷、断亲等心性倾向,这些都反映出一种构成常态的社会化不充分状态。而新闻工作则既要求个人具备社会交往的热情,还要有参与社会交往的常识。
新闻工作者的经典形象可能曾经是一位走街入户、风餐露宿的行者,为真实奔走,眼中常噙泪水。这个具象的内核是高度的利他主义(兼有一点流浪情结)。而新闻教育中也一贯引导、鼓励学生把个体荣誉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用职业榜样在他们当中激发早期的“成名的想象”。
然而,如果整体环境和青年个体确实在发生剧烈转型,那么上述关于新闻教育的假设就有可能为真,新闻教育的目标和路径就需要做出不小的调整。
(林羽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本文刊于《新闻记者》第6期,是“新闻与公共生活”学术沙龙笔谈之一。)


来源:新闻记者(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