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科学都是工具理性的思想表达,一切思想都是重要性感受的语言表达,一切语言都是认知的价值表达。以上三个命题反过来也一样成立,用价值表达的认知是语言,用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感受是思想,用思想表达的工具理性是科学。 技术进步和工具理性是认知跃升的表现,也是认知进化的动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不可避免地引发新闻传播伦理的困惑和争论。关于新媒体对于新闻传播伦理范式的冲击,是最近新闻传播伦理研究的焦点。 平台传播、自媒体传播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的三个边界,传播主体的边界、新闻行业的边界、职业行为的边界,都变得非常模糊。比如,字节跳动公司明确将自己定位为:互联网技术公司,只不过是在做媒体的事。 现在许多信息传播平台上,新闻变成了无关新闻价值的“信息生产”。而且“生产”的内在逻辑,默认使用“需求决定供给”的市场逻辑。受众从传播主体变成了信息消费者。 当技术企业以市场主体的面目出现,以“消费需求”调适信息的“供给标准”时,网络新闻更多的是提供给公众想要的,而非公众需要的新闻产品。比如:“赚头条” 通过与媒体、PGC的合作获得原创内容,将用户喜欢的文章推荐给用户,以满足资讯的个性化、社交化、本地化需求。在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刷新闻赚现金”的“给付模式”。 作为价值观引领的传媒行业,对于技术的深度“内卷”,技术的效益工具性目的,与“传媒作为社会价值引领者”的职业目标背道而驰。 在“技术膜拜”趋势和氛围中,“全媒体”与“专家型”的职业取向,突出强调了“懂技术,用技术”的能力,具有“技术能力”的媒体人,往往集媒体人与舆论领袖于一身,多种身份的叠加冲淡了传统的新闻职业归属感。而“技术能力”稍弱的媒体人则自我放逐,降低了自信,消极了心态,失去了心气。 其实,这些焦虑并无必要。手拿鹅毛笔的记者,手执麦克风的记者,肩扛摄像机的记者,在网络上流连的记者,全身捆绑信息采集终端的记者,有区别吗?如果说有,也仅仅是现实场景和道具的不同而已,作为变动的信息的发现者、解释者、传播者,不管他手里拿什么,也不论他书法好不好,打字快不快,用什么终端,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坐马车的贵族和坐劳斯莱斯幻影的贵族,甚至是坐太空舱眺望一下星空的贵族,也仅仅是生活的场景不同而已。 新闻传播是“变动信息”的生产者。生活场景变了,变动的速度和规模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也一定要随之改变。当然,新闻传播伦理范式也要与时俱进,这是无可置疑和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生活,也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对于技术进步的焦虑,实际上是对“新闻业向何处去”的担忧。 从新闻传播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新闻传播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技术进步推动的。比如无线电技术,让新闻媒体从印刷文字,向音、声、画制作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开始了随时随地接收,自由自在传播的时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新闻传播插上了智能传播的翅膀。但是技术进步的背后,是社会对信息实用性、便捷性、选择性、广泛性、针对性、具身性的强烈需求。 也就是说,社会发展对信息的渴求,是新闻传播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正是新闻传播业对这种社会渴求的满足,推动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技术进步当然会对新闻传播业造成冲击效应,也不可避免地对新闻传播伦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崩坏”效应。这是极其正常的事情。是固守还是创新?新闻传播业已经用行动做出了回答,新闻传播伦理学的研究,则必须跟上,没有其它的选择。 新闻传播伦理研究,是对新闻传播本质和基本规律的必要认知,因此,面对变化的新闻传播和新闻传播的变化,新闻传播伦理研究需要了解、熟悉、掌握这些变化,才能做到伦理研究与新闻实践相适应、相匹配、相契合,才能发挥新闻伦理的活力,激发新闻伦理的生命力。 新闻传播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新闻传播从个别人独具慧眼而发现商机的行为,发展成全社会广泛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全社会广泛获益的社会化的认知活动,常干常新,常新常干,也是新闻传播发展的“自然”规律。把新闻的工具理性,体现在新闻伦理规范之中,既是新闻伦理研究进步的体现,也是新闻伦理研究进步的动力。 拥抱新技术,掌握新思维,创新新方法,开拓新业态,是新闻传播事业生生不息,常干常新的魅力所在。 来源:媒地亚晶说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uIw8C5aBoW6aaQU-61TOw 编辑:刘诗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