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发布的《[color=var(--weui-LINK)]新闻不会死,会死的是不生产新闻的媒体》一文,引起了部分朋友的关注。此文,并不是新文,初稿写于2024年,昨日略作了一些修订后再次与大家分享,不想又引起了一些争议。
我在文章里说:新闻不仅仅是指被媒体报道出来的信息,也指所有具备新闻传播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些被媒体报道出来了,有些没有被报道出来。被报道出来的,是新闻,没有被报道出来而具备新闻传播价值的,也是新闻。
我还在文章里说:新闻生产者也是匠人,但与一般生产物品的生产者和匠人又大不同,新闻生产者只是利用自己掌握的采访和写作技巧将已经真实发生的事情精准、立体地呈现出来,一般的匠人则是从无到有制造出一个物件。
2024年10月,财新的杨哲宇兄看过《[color=var(--weui-LINK)]新闻不会死,会死的是不生产新闻的媒体》的第一版后曾觉得我混淆了新闻与新闻事件的概念,我则把自己文章中的观点发给了他: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从媒体上看到的叫新闻,但在专业的新闻从业者看来,一个事情发生后只要具备传播价值,新闻就已经存在了,后期媒体记者的采访写作刊发都只是把新闻呈现出来了,而不是制造了新闻。 他说,你颠覆了新闻教科书和工具书。我当时回应说,你说对了,我就是想“重新定义新闻”。
其实,这篇小文章去年写出来不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华进就与我简单介绍过学界对于新闻的若干不同定义。华老师没有直接批评我“重新定义新闻”,但含蓄地表达了我的观点与学界观点有较大差异。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记者写作后经过编辑的成品才叫新闻,我之所以想“重新定义新闻”,就是针对这种传统观点来的。这种传统观点,把新闻的写作局限为记者编辑才能做的事情,而我就是想打破新闻只能由记者写的旧框框。
近几年,经常有各类学术文章和关注新闻业界的文章引用我多年前的一个论断。2017年,当时还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张志安教授统计说,中国当时还幸存调查记者175人。我当时不太认可他的数据和观点:这175人种如果有5个真正的调查记者,那今日舆论的局面都不是如此。试想,一个调查记者一年只写一篇深度调查稿,那一年我们就至少可以看到175篇轰动全国的调查新闻。如果他们一个人一年写两篇,那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重磅的报道。可是,现实中我们没有看到那么多真正的调查新闻。别说每天一篇了,一个月都很难保障有一篇。所以,我认为当时中国真正的调查记者已经不足5个。
我在媒体工作了十七年,至今都不敢自称调查记者,多数自称“一个过气的时政记者”。这几年,媒体没落,自称调查记者的人却越来越多。
不仅调查记者所剩无几,记者都所剩无几了,很多年前我就说过,很多人在媒体机构工作了二三十年,一辈子自称记者和媒体人,但其实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新闻,从来没有写过真正的新闻。如今很多拿着记者证的人,也基本没写过真正的新闻。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如果我们还不重新定义新闻固守在传统的概念和逻辑里,那新闻真的是要死了。按照传统的概念,被记者写出来的才是新闻,可如今真正的记者都快灭绝了,那新闻是不是真的要跟着灭绝了?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听闻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亲历很多史无前例的事情,这些事情就是新闻,有没有被记者写出来都是客观存在的新闻。
“重新定义新闻”,就是要倡导一种新的观念:新闻不是记者编辑才能写的,新闻一旦发生就客观存在,每个会写作的人都可以去写。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目睹之怪现状、亲历或旁观到的真实现场写出来,发布到网上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知晓。那样的话,就算将来记者这个职业在我们这个国度消失了,能写新闻、会写新闻的人还有很多。
比如我,现在不是记者已经六年多了,偶尔写一些事情,虽然没有了记者身份,但自认为写的有些事情就是新闻。
比如,山西省太原市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们不公开自己的年龄等基本信息,我作文提出异议后,他们如今已经改正了,补充了各自的年龄、学历等基本信息。
再比如,春节前湖北省宣恩县部分农村缺水,很多农户无水洗澡、洗衣、做饭,我作文披露后,当日就引起了当地的重视,文章发布数小时后,水通了,县委书记还进村现场督办此事。随后,湖北省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中心专门发文要求全省排查此类问题,切实做好春节期间农村供水保障工作。
这些事情,没有一家机构媒体关注和介入。在记者和机构媒体日益丧失应有的职能时,突破传统的新闻学概念,以适应新的形势,这是一种被动的革新。革新之目的,在于将新闻的写作权从那些已经无力承担写新闻的职责的人手里接过去,将新闻的写作与传播延续下去。
大家这几年应该已经注意到了一种积极的变化:这几年,律师写新闻的越来越多了。过去,很多律师明知自己代理的案件中有新闻,但不去写,也不会写。这几年,记者能写的新闻越来越少,机构媒体能发布的新闻越来越少,随着一些媒体人转型进入律师行业,他们开始自己发现新闻写作新闻并发布新闻,慢慢带动更多律师自己动手写新闻。
2013年左右开始在微信公号上写作,虽然是自媒体写作,仍遵守自己当记者的工作规则:接到线索后,核实调查,然后谨慎地写作。近几年稍有变化:接到线索后,让提供线索的当事人自己写,让他们自己去找新闻点,将书面的文字材料发给我,我再进行核实调查,重新写,最后发布。
等我的文章发布出来,当事的读者肯定会比较他自己写的与我写的有哪些不同,看多了,就能多少看出一些门道,哪怕是毫无写作基础的读者,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训练,将来肯定也能自己写新闻。
新闻是客观存在的,不仅仅记者可以写,也不仅仅律师可以写,医生、教师、厨师、工人、外卖小哥、公益组织的志愿者等也都可以写,我这种如今没有任何职业身份的闲人也可以写。所不同的是,经过职业训练的人写新闻可能更专业一些,呈现出来的东西更接近事实本身,但这只是技术问题,经过一些训练就能解决。这样的训练,过去必须在机构媒体才能完成,如今我们完全可以打破这种垄断,让民间也能完成这种训练,让更多人可以写新闻。
过去,信息发布的门槛被机构媒体垄断,很多人想公开表达但受门槛所限很难有机会公开发声,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这种垄断被打破,人人都可以成为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发布者,这才有今日舆论场之局面,很多普通人有了说话的机会,不再完全依靠机构媒体发声。如果新闻写作也不再被所谓的记者和机构媒体垄断,人人都可以写新闻,那又会是什么局面呢?
看到这里,“重新定义新闻”之苦心大概有些人能懂了。
2024年10月13日初稿,2025年2月8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