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了解记者业务的编辑,是编不好稿子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22:2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博令 《新华每日电讯》短视频主理人,新华社十佳编辑

从零起步到做出粉丝超5000万的短视频账号矩阵,作为新华社下属报刊《新华每日电讯》的一名融媒编辑,笔者之所以能在入职的第一个五年荣获“新华社十佳编辑”,正是紧紧围绕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国之大者”,实现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在此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所谓“成长”,就是要在坚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的基础上,不断思索、摸索、探索,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为新华社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贡献个人微光。


一、思索:君子之学必好问



不可否认,短视频账号运营是我最突出的标签,但我始终认为,成就我的是长期从事传统媒体工作的老一辈新闻人的信念和坚守。正是跟他们一次次的业务交流,我的选题、写作、编辑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得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认识自己,往往是成长的第一步。我入职后的岗位是《新华每日电讯》的报纸编辑,日常工作为编辑、排版、送审、传版。作为日报,稿件在付印的那一刻是无比严肃的,容不得有一点马虎。为此,每逢不懂之处,我总是频繁叨扰值班领导、同事,他们也不厌其烦为我解惑,逐字逐句带着我修改稿件。交流中,我常会为自己的无知所困扰,而无知的不适感则会进一步催生我对学识的渴望感。



问与学,需相辅而行。因此,我选择把自己“甩出去”。通过海量的工作来得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倒逼能力的提升。比如,本职工作之余,我会想办法参与到更多采编项目中,无法出差时尝试撰写评论,有文化选题时我就参与到副刊《草地》周刊的采编中,轮休时也会走出编辑部,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稿件。入职第一年下来,我就有幸接触到了每日电讯所有的编辑部工作,参与了总编室的国庆特刊、副刊部的年终报道、评论部的战疫系列评论、特稿部的“我的战疫”系列报道……



这些经验的积累,让我在处理新媒体时多了一份自信。熟悉新媒体后就会发现,再新的新媒体业务,其内核也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其操作也跳不出前辈们所教授的实战方法。要把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固本之策,不断夯实提升履职能力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思想光芒照亮前行之路。要善于总结实操经验,就像如何提炼标题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如何写好一个开头,如何选取版面照片,如何策划运营专栏,如何在同题竞争时差异化突围,如何提炼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新媒体的传播技巧,除了展现形式,也脱离不了这些基本功。



奔波在各类业务中,偶尔也会被选题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也会因为睡眠不足倦意十足。但沉下心来思考,这也许是我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必经之路。




二、摸索:靠笨功夫收获真功夫



请教是掌握技巧的最佳路径之一,但无从请教时,我也少不了要下笨功夫。在运营短视频账号之前的摸索阶段,自己毫无疑问是个“小白”,全凭希望填补单位这一块空白的激情与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才走上了短视频运营之路。



2020年初,我还是一名报纸编辑,新媒体方面也是众多计划中的“兼职”之一。我了解过电讯注册过的新媒体端口仅有微博、微信公众号,高速增长的短视频平台中却没有电讯的身影。因此萌生想法,我们是否能够依托新华社丰富的采编资源,开设一些自己的新媒体账号,还能更好地展现电讯原创的优质稿件与版面。



为此我下起了笨功夫、苦功夫,沉下心开始研究B站的机构账号。当时B站粉丝最多的机构账号是“共青团中央”,有623.2万,粉丝数是央视新闻的两倍多。再看新闻账号的发布内容,找热门选题,二次剪辑,制作封面……好像执行起来也不难,我们也许能行。



十天后,一篇《B站入驻官媒观察》调研报告出炉,我发给电讯主要负责同志。10分钟的“漫长”等待后,他回复,“非常好!”并给出了建议,“不考虑做个抖音?”2020年4月8日,借着武汉“解封”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以电讯“武汉‘解封’网刊”为内容,发布了第一条抖音视频。这是我们迈出的“一小步”,也是电讯短视频发展的“一大步”。



如果说在战略选择上下笨功夫是出于无人可问,那业务研究上的笨功夫就是所有短视频运营者的必经之路。“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三个头部抖音媒体账号以核心报道为主,正能量为辅,低频高质,品牌力影响力也是独一档,复刻他们难以突围;同级别账号“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有业内知名的融媒团队作支持,内容输出高质、稳定,靠我们的“兼职团队”也很难;“四川观察”“红星新闻”“封面新闻”立足省媒,放眼全国,高频更新,广撒网的模式也不适用人力短缺的我们。一番调研后,反而有些受挫,这些账号的路径电讯都很难复制。



但转念一想,这些优质账号能做的内容我们同样能做。在保障报道安全的前提下,不妨挨个尝试,哪一类出成效我们就着重运营。既然起步比较慢,内容优势不明显,下笨功夫钻研反而是我们的最优解之一。于是,每个类别的爆款内容我们几乎都会去跟进,快讯、时政新闻、正能量暖闻等各类短视频一天能做三四十条。每种表现形式我们也都会学习,纯色背景简讯、幻灯片式新闻、出镜评论……我们应有尽有。



渐渐地,我能明显感觉到哪些内容适合抖音,不同内容在抖音的表现应该用哪种形式,甚至具体到字幕、配乐、每个镜头的切换时间,我都能给出相应判断。这个结果,是在自己做了上千条短视频后,才慢慢有了感觉。



同时,这也让我的笨功夫有了方向。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内容,有媒体通过提炼新闻要点,有媒体通过不同配乐剪辑抓情绪点,有媒体用资料视频替换简单图文。别人优化一个点,我们就优化三个点。弹窗资讯速度最快,我们就下载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新闻App,全时盯弹窗,争取第一时间获得最新资讯。就算半夜有重大新闻弹窗,我们也能“弹射”起床,为的就是快人一步。找配乐慢,我们就整理出不同类型的配乐分类,数十种题材每个类别都有数十首通用配乐备选。常年积累下,甚至被动掌握了“听歌识曲”“自动配乐”的技能。所以我们能在“3·21东航客机事故”中的黑匣子找到后第一个发声,能在张桂梅人物报道中一次次登上热搜,能在孟晚舟归国事件上做出近十个百万互动的全网爆款。



下笨功夫还体现在我们的原创栏目当中,尤其是总书记报道栏目《每日学习》。2021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新华社建社9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新华社发展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特别策划了《每日学习》系列短视频栏目。该栏目将习近平总书记历年来出席重要会议、国内考察调研、出席重大主场外交、重要外事活动等报道资料,精炼制作成短视频产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报道“天天见天天新”。为了做好这档栏目,我们搜集整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乎所有总书记相关的影像资料并系统梳理。而后我们推出的每一档原创栏目也是如此,如“曾经那些新闻人物现在怎么样了?”“每日快评”“青春新势力”。《每日学习》至今已更新近1000期,总播放量超100亿。只要笨功夫下得足够,我们的内容质量就能够有所保证。



其实,看似“愚蠢”的笨功夫往往最牢靠。我们团队凭着笨功夫,让电讯抖音号走上了快速成长的“捷径”。用时三年,电讯抖音粉丝量就已跻身国内媒体账号前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第三届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也算得上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三、探索:我们都是“追光者”



港剧《新闻女王》的开头有这么一个片段。一个在读大学生向新闻主播文慧心提问:“我爸总是说做新闻工资低、工时长,我想问你觉得我怎么能说服他。”文慧心反问:“电话诈骗可以多赚1000倍,是不是代表骗子比新闻贡献大1000倍?对比赚钱,我更关心真相。”

作为党的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们首先要在新闻业务上当好“追光者”——只有不断强化自身业务能力建设,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才能更好地凸显新闻的品格与力量。前辈曾告诉我们,当好编辑的前提是能当好一名记者,“不了解记者业务的编辑,是编不好稿子的”。作为一名编辑,像记者一样去“追光”,来到新闻现场会让我无比兴奋。只有到了新闻现场才明白,那些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如何在难以发现的角落挖掘出来或是如何在意想不到的人那里突破的。一句话、一个词的信息,可能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



像记者一样探索世界自然也成了我编辑工作外的“辅修”科目。这些年,我体验过北极村边防战士的极寒雪境,见证过陕北荒凉村庄下的50余年坚守,守候过戈壁滩上空即将回家的航天器。那种跋山涉水采到关键内容后,历经无数个日夜反复打磨,最后看到亲手采写的一篇篇稿件引发社会关注并推动相关事件进展的那种“成就感”,是记者岗位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也一度让我“羡慕”,甚至怀疑自己短视频编辑的价值,直到一次“北国之旅”后,我的想法被一个边疆战士改变了。



还记得那是一年冬天,我随某医疗队来到漠河,报道边防官兵。一次采访归来,跟军车上的战士聊了一路。临别时,他好奇地问我:“你是哪家媒体?”“《新华每日电讯》,听说过吗?”我的回复略显底气不足。



让我惊讶的是,他掏出手机,打开抖音App说:“当然知道,我还关注了你们账号,经常刷到你们的新闻,我们能给你们投稿吗?”



他的回复令我惊喜。这句话带给我的自豪,胜过任何荣誉。一个驻守祖国最北地区,连手机使用时间都有限制的边防战士,也能看到我们的内容,还是我们的粉丝。显示在后台的数千万粉丝,在这个瞬间具象起来。他们是各行各业鲜活的一个个人。也许我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的内容,也许有一天能真切地影响他们,或是帮他们走出阴霾,或是让他们看到更广阔世界,甚至在关键时刻为他们提供帮助。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编辑也能像记者那样收获影响社会的“成就感”。


□ 2020年底,张博令在黑龙江漠河采访边防战士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也找到了短视频工作中当编辑的乐趣。每当从一盘散沙中挖出“金子”,让记者前方的内容经我编辑后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做嫁衣”的我都会乐在其中。比如,在“8·21”重庆北碚山火短视频报道中,我们总能提供一些“巧思”,漫天大火中的逆行者、堆成山的灭火器、微光筑起的“防火长城”……天灾下,国人万众一心的动人瞬间不少都是我们从海量的前方供稿中提炼而来。



短视频编辑不一定要在新闻作品中署名,但让记者的内容得到更好展现,会在与记者的一次次联系中得到尊重。是我们24小时在线的激情、与记者对接中的“秒回”、用心用情的编辑,让一个又一个作品成为现象级。截至2023年底,经我手编审单条播放量过亿的内容已有近百条。我想,这也是“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责任所在、使命所系。



回望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五年”,这些经历仿佛是一本厚重的书,我能在一页页回看中找到启示。这五年也是一次次的磨砺与沉淀,是一次次的挑战与突破。我深信,每一次的付出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我不仅将继续保持对编辑工作的热情与投入,还将以更加务实的态度,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探索创新,不断践行初心,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长江朱建华(公众号)
编辑:王晨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