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4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刘诗扬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16:3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日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15:16:25 | 只看该作者
1104 周一
今天去听了王天根教授的讲座《中国新闻舆论史的整体面向及其书写》。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完成中国新闻史的论文期末作业,去找找灵感;二是对新闻舆论史的发展很感兴趣。但是听完有点失望——舆论书写按常理说应该是与人民相关的事件啊,但是王教授只是讲了一些国共两党的历史发展轨迹。
1105 周二
马上要到组会了,赶紧继续完成“幽灵劳动”的相关文献阅读,还差七八篇才读完。不知道到底该怎么了解某一个主题,只能通过阅读文献了。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预测,到2055年,全球60%的就业岗位将与某种形式的幽灵劳动紧密相关。其原因就在于,人工智能需要依托大量低效人力劳动。这让我觉得非常惊讶,因此我想更多地了解这种情况的成因,以及这些职业内容。幽灵劳动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神话背后的人类可见的讨论。
人们现在老是存在一个误区:在互联网科技巨头宣扬人工智能神话的背景下,误以为新技术一定能压缩劳动时间、延长人类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而且机器取代人、算法指挥人能成为未来劳动的必然趋势,仿佛大规模的失业成为肉眼可见的现实。但事实则可能完全相反。
在庞大的数据驯化、软件管理与算法系统背后,有着一群为神秘算法系统服务的边缘性的幽灵劳动群体。既有研究关注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平台劳动的过程,揭示平台算法系统的技术控制,却忽视了鲜少被社会关注的、人肉劳动被技术光环遮蔽的幽灵劳动。
1106周三
还有一天,基本内容已经成型,希望老师和同门们能多提一点建议。
因为主体内容真的很多,所以分成了几个大点进行分享。这时候真的意识到,可做的点很多,但是可行性真的没办法提前预测。只能从幽灵工人、幽灵劳动中的运行模式与劳动过程的重塑去发现特别的点。
决定主要以数据标注员为研究的主要工种了。开始犹豫了一下要不要选择内容审核员,但是上次梦瑶做的时候被老师提醒了内容审核在中国的敏感性,所以作罢了。
1107周四
今天上午去了一趟医院,组会前匆忙赶回。
可惜老师有会议,来的时候我刚好讲完。同门们给了很有利的建议,但是老师不认为平台研究对新闻学学者具有长期发展的意义……不过我确实很感兴趣,看看怎么和新闻学研究得更紧密一点吧!有时候,热爱才是万物之源,而且我是一个内在驱动型人格,多查查资料!
1108周五
小强老师的新媒体课程要pre了,和小组成员们讨论了半天,没有结果。打算重新找选题。新媒体的相关内容那么多,为啥我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呀!感觉都是很老,学者们都做烂了的选题……苍天呀,第一步总是这么艰难吗?
1109周六
好不容易组会结束了,今天想要休息一下,看了一直没看完的电视剧!回家陪了陪爸妈和弟弟,也约了同学出来吃火锅,看了《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一部高中看的小说终于翻拍成电影了,很开心!满满的回忆!
1110周日
今天还和同门师兄姐们一起去了大足石刻玩。特意选了一位导游小姐姐解说,感觉很有意思。大足石刻在南宋的时候开始建造,但是蒙古进军后停修,后期不断地修缮。这里展示的是中国化的佛学,和印度并不相似。后期也加入了道教的思想……很有意思。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16:01:13 | 只看该作者
1111 周一
今天上了一天的课,英语作业要求用corpus做批判话语分析,了解了一下,感觉有点艰难……最开始不是很理解为啥要用这个做,我们的研究方向又不是语料库。不过现在有点懂了,吴老师应该是想让我们通过收集语料库对英语新闻进行大量的阅读。
1112 周二
本学期的中国新闻史就在今天结课了,其实还挺喜欢读新闻史的文献的,叙事性极强,能够看过古代、近代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现代进行对比,很有意思。但是自己要写论文或者专题汇报的时候,感受到了与阅读时不同的艰难——要去档案馆、重庆图书馆。或者各个数据库中搜寻不同的史料,而且好多字不认识……再进行史料的重组与分析!真是个大工程,更别提找不到史料怎么办了TAT
1113 周三
和新媒体研究的课程小组进行了小组探讨,初步探讨出了我们的选题。是一个没有人研究过的内容,但是主要还是从自我呈现方面出发,gap可能是自我披露过程中也有自我抵抗的过程?
1114 周四
看了一天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这也太难了。话语分析的分类太太太多了……
1115 周五
开始实操语料库,发现需要reference语料库,选择了coca语料库,结果找了一天没找到,最后还是花了五十多买下了。。。结果还是1990-2020的老语料库,连Musk都没有收集到。。累了
1116 周六
整理了一天语料库,搜集到的文本也太多了,两百多条……脑子都转不动了,纽约时报的记者和编辑还贼喜欢一篇报道不同标题在不同板块发,找的我心力交瘁了……
1117 周天
最后一天了,终于数据库整理好了……但是ppt还没开始做,上午发现数据又有问题,又重新整理了。。。算了,先大概分析以下,做个英文ppt应付一下,后期论文实体再做修改吧……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9:33:46 | 只看该作者
1125周一
有关新媒体课程的研究设计,我们小组目前考虑做扎根研究。此类探究性研究需要大量的采访文本的搜集与专业定性工具的使用,因此在问卷设计大致完毕后,我在今天采访了五个人。同时学习了NVivo12工具的使用流程,花了很大功夫下载。发现扎根研究具有一个非常繁琐的流程,同时,也非常有探究性研究的本质特点,就是对现象成因的好奇。但是在采访过程中遇到非常多的苦难,最大的问题在于采访对象的获取。
1126周二
今日主要在整理从lexisnexis上导出的纽约时报关于deepfake的新闻报道,210篇缩减至100来篇了。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量,至少于我个人而言,是这样的。发现一些问题,韩国报道主要以色情为主,但是美国主要以政治选举、国际形势为主,偶尔暗戳戳地讽刺两句他国,当然也有夸赞。
1127周三
本学期的最后一门课程pre结束了,小强老师给予了非常一针见血的指导,课后新媒体小组针对该问题作出了一个基本的整改策略。从此次pre,我意识到当研究内容过于丰富时,会导致主题不聚焦。此外,先入为主的理论探讨是必要的,但在探究性研究中,会不断修改。这一点在后期的论文写作中,还需摸索,尤其是在文献综述中。
1128周四
今天阅读了《菊与刀》的前几章。事实上,一直认为大部分东亚国家的底色都是儒学,都是相似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些不同。最开始,本尼迪克特就解释了其并未前往日本进行实地考察,在战争的背景下,只能通过访谈在美的日本人、观看与日本相关的影视书籍等方式以获取调查资料。在我看来,作为拥有高语境语言的日本,会使得转述变得有难度。更何况生活背景、时间记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一直对此书中的观点呈怀疑态度。但是,目前读下来,感觉很多思想仍然分析得较为透彻。
1129周五
继续阅读《菊与刀》,对于人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阵不可避免的悲哀。人类学的研究领域竟然因殖民而生,至少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民族的研究是如此——为了美国与日本的战争策略而研究,为了打败日本而研究。研究人员站在凝视研究客体的高度俯视,此刻,研究对象不再是一个人,而是研究物体。不知参与此项研究的日本人知道会作何想?研究文本最终成为了某种工具,而解读文本成为了胜利者特有的权力,文本的意义成为了不是结果的结果。
1130周六
对于纽约时报2024年1月5日至11月15日美国大选期间,对于deepfake主题的新闻报道筛除到78篇,进一步进行每一篇的主题整理,以及Antconc工具对此的主题词、高频词、搭配词、检索等分析。
1201周天
参加了2024新媒体文化大会,从早上8:30到晚上8:30,听了很多大佬讲AIGC在新闻行业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深受启发。本科教过自己哲学课的刘国强院长在圆桌会议中侃侃而谈,有了非常惊讶的发现——本科听不懂哲学课,但今天刘院的发言中引经据典,许多理论与哲理竟然能够八九不离十地get到,这应该是人生成长的具象展现了吧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9 15:23:11 | 只看该作者
1202周一
又是新的一天,今天学习了消费主义的相关知识。认识了凡勃伦这位美国经济学巨匠,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的理论使得伊尼斯的媒介环境学派得以诞生。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中对于有闲阶级和暴发户的描述也很有意义。接下来很期待其他的消费主义知识。
1203周二
一早起来,喉咙又干又痛,四肢发软。去诊所拿了药,决心身体好了之后要开始运动了。为了提高身体素质,也要多吃点饭。奇怪,生病了之后很能吃,一顿能吃两碗了。
1204周三
今天看了好几篇美国总统大选的相关文献,主要从两党关系、国际格局、人工智能几个方面归纳了一些基本问题,为专业英语课的期末论文做一个前期调研~突然意识到美国的民主真的存在非常多潜在、却又难以避免的问题。但其实每个国家都应该是如此吧,从辉煌到衰落的交织都不过是再一次展示一些规律的存在。
1205周四
今天边看边写英语论文,文思泉涌。但是想写的多了,反而很杂乱。需要进一步的整理。
1206周五
《菊与刀》快要看完了,越看越觉得日本民族与自己想象的、或者说曾经了解的不太一样,但有些部分东亚国家还是比较一致。毕竟日本人本身就很“拧巴”。总的来说,日本人太讲求“义理”,有点类似中国的人情社会,但这也导致了他们礼貌的疏离,在我看来,其实很可悲。而这一切都建立于他们想要获取外部的一切认可,事实上我们应该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同时,还是期待自己能去日本亲自看看,因为总感觉本尼迪克特的视角不是完全的客观与全面。
1207周六
英语论文大致成型了,需要再参考几篇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的文献,调整一下整体结构,以及上个月完成的前期部分的润色,拟写一个新的总结。
1208周天
今天一个朋友当兵回来,一个朋友过生日,好好放松了一天

6#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10:00:43 | 只看该作者
0210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其中提及,人们说乡下人“土气”时,总带着藐视的意味。但读下来方才意识——“土”指泥土,在土里种地是乡下人安身立命的本事,土是乡下人的命根。从这片泥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也受到了土的束缚——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就是地方性。即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这种限制下,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地方,人们讲究“落叶归根、终老是乡”,限制了流动性。这也是当今中国“熟人社会”的根基。在土里生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每一个人,了解每一处的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因此,在乡土社会,“规矩”往往比“法律”更有作用。这种特质,已然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习惯。
0211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二章《文字下乡》。费孝通想辨明文字下乡可以实行,但切不能误认为认为乡下人是“愚”的。他坚持乡下人是知识不够,而非智力不够,因为生活环境影响孩子对事物的习得速度:城里的孩子更认字,乡下的孩子捕蚂蚱更灵敏,各有各的优势。
此外,费老还讨论了文字的用处——乡下文盲多的原因是他们无需文字。这更要涉及至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即文字难以完全传情达意,需要联系语境理解。因此,书写时要讲求文法与艺术,减少文字的“走样”。显然,文字是现代的工具。而运用口语时,则只需要以表情与动作等辅助语言补充。在面对面接触的乡土社会中,口语显然是最优选择。
社会的语言附着的是多数人共同承认的象征意义,人越多,共同经验越少,语言也越简化。而“行话”“梗”外加动作表情的特殊语言,则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避免轻易公式化,体现在亲密社群中。因此,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多余,连语言都不是唯一的象征体系。提倡文字下乡,应当考虑到实用之处,如何让农民从中得到便宜。
0212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才意识到上一章是从空间上表述(面对面的社群),本章是从时间上表明,即个人的今昔之隔与社会的世代之隔。人类的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个人通过记忆,所习得的文本在片刻情境系啊搭建了桥梁。个人习得特殊的经验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遗业,成为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而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依其生活需要而决定——“苦忆”。传递世代间的经验时,因为时间没有阻隔,全部文化无需文字,只需通过语言在亲子间传授无缺。因此,文字事实上是庙堂性的,并非乡土的。在乡土社会,人们无需使用文字。
0213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四章《差序格局》。前些章讲“愚”,本章讲“私”。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费孝通先生通过“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殊结构。这种格局以“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一种有差等的次序。在这种格局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圈子内考虑问题,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的事务则相对漠不关心。这种“私”的观念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鲜明对比,西方社会更强调团体的边界和集体的利益,而中国乡土社会则更注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这种差序格局也导致了中国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人们在不同的圈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遵循不同的规则和义务。
0214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指出,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道德观念也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点。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多以团体为本位,强调个体对团体的责任和义务;而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则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在差序格局中的角色和责任。例如,是针对长辈的道德要求,是针对兄弟姐妹的道德要求,是针对君主或上级的道德要求。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使得每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承担不同的道德责任,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道德观念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0215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六章《家族》。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深入探讨了家族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族不仅是亲属关系的集合,更是一个具有经济、政治和社会功能的组织。家族的延续和发展是通过亲属关系来实现的,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家族的结构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土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家族的延续性使得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但也可能导致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家族的权威和传统在乡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乡土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0216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七章《男女有别》。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分析了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和分工。在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受到严格的规范和限制,这种规范和限制是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男女之间的分工明确,男性主要负责外部事务,如耕种、狩猎等;女性则主要负责内部事务,如家务、育儿等。这种分工和规范使得男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但也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男女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生理和情感上的关系,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乡土社会的稳定,但也导致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7#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10:00:56 | 只看该作者
0217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八章《礼治秩序》。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探讨了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的特点和作用。在乡土社会中,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而非法律。礼是一种社会规范,通过教育和传统传递给下一代。礼治秩序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维持秩序。礼治秩序的维持需要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和传承,这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礼治秩序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使得乡土社会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发展,但也可能导致社会变革的困难。
0218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九章《无讼》。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分析了乡土社会中无讼的观念和实践。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调解和和解来解决纠纷,而不是通过法律诉讼。这种无讼的观念体现了乡土社会对和谐的追求,也反映了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紧密性和复杂性。调解和和解的过程通常涉及家族或社区的权威人士,他们通过协商和劝解来解决问题。这种解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但也可能导致问题的暂时性解决和深层次矛盾的积累。
0219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十章《无为政治》。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探讨了乡土社会中政治权力的行使方式。在乡土社会中,政治权力的行使往往是无为的,即不干预社会的自然运行。这种权力结构与现代国家的治理方式形成对比。乡土社会中的政治权力更多地体现在家族和社区的权威人士身上,他们通过传统的权威和道德观念来维持社会的秩序。这种无为政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可能导致社会变革的困难和权力的滥用。
0220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十一章《长老统治》。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分析了乡土社会中长老的权威和作用。在乡土社会中,长老具有重要的权威地位,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被社会所尊重。长老统治是一种基于经验和传统的治理方式,长老通过传统的权威和道德观念来维持社会的秩序。这种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传统,但也可能导致社会变革的困难和权力的固化。长老统治的稳定性和传统性使得乡土社会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发展,但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221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探讨了血缘和地缘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血缘关系构成了家族的基础,而地缘关系则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的结构。血缘和地缘的结合使得乡土社会的结构更加紧密和稳定。家族和社区的权威人士通过血缘和地缘关系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传统,但也可能导致社会变革的困难和权力的固化。血缘和地缘的结合使得乡土社会的成员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0222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分析了乡土社会中形式和实质之间的分离现象。在乡土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形式和实质之间往往存在分离。这种分离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例如,一些传统的形式可能仍然存在,但其实质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名实分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可能导致社会变革的困难和权力的固化。名实分离的现象反映了乡土社会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种适应性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0223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探讨了乡土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人们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从传统的欲望到现代的需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更多地受到欲望的驱动,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更多地受到需要的驱动。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也反映了人们观念和价值观的进步。从欲望到需要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变化,更是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8#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10:03:38 | 只看该作者
0224今日阅读了《叫魂》的第一章。孔飞力先生在这一章中引入了“叫魂”这一神秘而恐怖的主题,通过对1768年清朝乾隆年间“叫魂”妖术大恐慌的背景介绍,揭示了这一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1768年,中国正处于“盛世”,但社会底层却暗流涌动,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重重。孔飞力指出,“叫魂”恐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这一章为全书奠定了基调,让读者对“叫魂”事件有了初步的认识。
0225

今日阅读了《叫魂》的第二章。孔飞力先生在这一章中详细描述了“叫魂”恐慌的起源和早期传播过程。事件最初发生在江南地区,一些流浪乞丐和僧道被指控使用妖术“叫魂”,以获取他人的魂魄来制作邪恶的符咒。这种指控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引起了民众的极大恐慌。孔飞力分析了这种恐慌在民间传播的原因,包括民众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社会底层的不安情绪以及地方官员的推波助澜。这一章展示了“叫魂”恐慌如何在民间迅速蔓延,并逐渐引起了地方政府的注意。
0226

今日阅读了《叫魂》的第三章。孔飞力先生在这一章中探讨了地方政府对“叫魂”事件的初步反应。随着恐慌的蔓延,地方官员开始介入调查,但由于缺乏确凿证据,调查工作困难重重。地方官员在处理“叫魂”案件时,既要维护地方治安,又要避免过度惊扰民众,因此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然而,随着案件的增多和恐慌的加剧,地方官员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向上级汇报。这一章揭示了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复杂心态和行动策略。
0227

今日阅读了《叫魂》的第四章。孔飞力先生在这一章中分析了“叫魂”恐慌如何从地方层面逐渐上升到中央层面。随着地方官员的上报,乾隆皇帝得知了“叫魂”事件,并迅速作出反应。乾隆皇帝将“叫魂”事件视为对清朝统治的严重威胁,认为这是敌对势力利用民众迷信制造混乱的阴谋。因此,他下令全国范围内的清剿行动,要求各级官员严厉打击“叫魂”妖术。这一章展示了乾隆皇帝对“叫魂”事件的高度重视和强硬态度,以及中央政府如何通过行政命令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清剿行动。
0228

今日阅读了《叫魂》的第五章。孔飞力先生在这一章中探讨了“叫魂”恐慌在社会各阶层中的传播和影响。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到地方官员,再到中央政府,不同阶层对“叫魂”事件的反应各不相同。普通民众因迷信和恐惧而陷入恐慌,地方官员则在维护治安和迎合上级之间左右为难,中央政府则将其视为政治阴谋加以打击。孔飞力分析了这种不同阶层的反应如何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叫魂”恐慌的蔓延。这一章揭示了“叫魂”恐慌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复杂传播机制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0301

今日阅读了《叫魂》的第六章。孔飞力先生在这一章中深入分析了“叫魂”事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通过对清朝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民众心理的剖析,孔飞力指出,“叫魂”恐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当时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社会底层的贫困、不平等和不安情绪为“叫魂”恐慌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传统文化中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则为恐慌的传播提供了文化基础。这一章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叫魂”事件的成因,让读者对这一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0302

今日阅读了《叫魂》的第七章。孔飞力先生在这一章中探讨了“叫魂”恐慌对清朝政治体制的影响。乾隆皇帝对“叫魂”事件的强硬处理,不仅反映了他对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也暴露了清朝政治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在清剿“叫魂”妖术的过程中,各级官员为了迎合上级,纷纷制造“成绩”,导致大量无辜人员被冤枉,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孔飞力指出,这种“文字狱”式的清剿行动,虽然在短期内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从长远来看,却削弱了清朝政府的公信力和治理能力。这一章揭示了“叫魂”恐慌对清朝政治体制的冲击及其深远影响。
0303

今日阅读了《叫魂》的第八章。孔飞力先生在这一章中总结了“叫魂”事件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随着清剿行动的持续推进,“叫魂”恐慌逐渐平息,但事件的余波仍在持续。孔飞力指出,“叫魂”事件虽然最终得以平息,但它所揭示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清朝盛世背后的危机,也预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转型。通过对“叫魂”事件的深入剖析,孔飞力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阅读《叫魂》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18世纪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孔飞力先生通过对“叫魂”事件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也让我们对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9#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10:06:50 | 只看该作者
0304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前言部分。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后期受美国政府委托,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目的是帮助美国更好地了解日本,以便制定对日政策。书中以为象征,揭示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即日本民族性格中既有爱美、尚礼、喜新、服从的一面,又有黩武、好斗、顽固、不驯的一面。
0305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一章。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性与背景。作者指出,日本是一个文化具有独特双重性的国家,这种双重性在中得到体现。同时,作者强调了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在分析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观察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来理解其文化特征。
0306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二章。本章聚焦于日本人的战争观念。作者分析了日本在二战中的战争行为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指出日本的战争观念深受其传统文化中对荣誉、忠诚和集体主义的强调影响。这种观念使得日本在战争中表现出独特的战斗方式和对胜利与失败的态度,也为理解日本在战后的转变提供了文化背景。
0307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三章。本章探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作者认为,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它体现了日本文化在面对西方压力时的适应性和变革能力。通过明治维新,日本成功地从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化国家,这一过程中日本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家族观念等传统因素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现代化模式。
0308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四章。本章深入分析了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作者指出,等级观念在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它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家庭、职场、政治等。这种等级制度既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同时,作者还探讨了等级制度与日本人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
0309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五章。本章主要讨论了日本人的风俗习惯。作者通过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礼仪、节日等方面的描述,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特征,如对和谐的追求、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等。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10#
 楼主| 发表于 2025-3-26 10:08:12 | 只看该作者
0310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六章。本章聚焦于日本人的道德观念。作者将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进行了对比,指出日本人的道德观念更多地受到社会舆论和他人评价的影响。在这种文化中,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往往以维护自身和家族的名誉为首要目标,而对个人内心道德的反思和自我约束则相对较少。
0311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七章。本章探讨了日本人的教育方式。作者认为,日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国民的集体主义精神、纪律性和责任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也可能导致个人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不足。此外,作者还分析了教育在日本社会等级制度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0312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八章。本章深入分析了日本人的自我训练和修养方式。作者指出,日本人通过各种形式的自我训练来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忍耐力和自律能力。这些训练方式包括传统的武术、茶道、花道等,它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和道德的修炼。这种自我训练的文化传统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心态。
0313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九章。本章主要讨论了日本人的家族观念。作者认为,家族在日本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亲属关系的集合,也是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基本单位。家族观念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责任、义务和相互扶持,这种观念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着他们的婚姻、生育、继承等方面的行为。
0314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十章。本章聚焦于日本人的儿童教育。作者分析了日本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教育方式,指出日本的儿童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纪律性、服从性和集体意识。这种教育方式从儿童时期就开始,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塑造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作者也探讨了这种教育方式对日本社会的长期影响。
0315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十一章。本章探讨了日本人的义理人情观念。作者指出,义理人情是日本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体现了日本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通过履行义理和维护人情来维系社会关系和秩序,这种观念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0316
今日阅读了《菊与刀》的第十二章。本章主要讨论了日本人的名誉观念。作者认为,名誉在日本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家族和社会的荣誉。日本人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名誉,包括遵守社会规范、履行义务和避免羞耻。这种对名誉的高度重视在日本人的行为和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