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其中提及,人们说乡下人“土气”时,总带着藐视的意味。但读下来方才意识——“土”指泥土,在土里种地是乡下人安身立命的本事,土是乡下人的命根。从这片泥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也受到了土的束缚——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就是地方性。即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这种限制下,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地方,人们讲究“落叶归根、终老是乡”,限制了流动性。这也是当今中国“熟人社会”的根基。在土里生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每一个人,了解每一处的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因此,在乡土社会,“规矩”往往比“法律”更有作用。这种特质,已然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习惯。 0211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二章《文字下乡》。费孝通想辨明文字下乡可以实行,但切不能误认为认为乡下人是“愚”的。他坚持乡下人是知识不够,而非智力不够,因为生活环境影响孩子对事物的习得速度:城里的孩子更认字,乡下的孩子捕蚂蚱更灵敏,各有各的优势。 此外,费老还讨论了文字的用处——乡下文盲多的原因是他们无需文字。这更要涉及至中国的高语境文化。即文字难以完全传情达意,需要联系语境理解。因此,书写时要讲求文法与艺术,减少文字的“走样”。显然,文字是现代的工具。而运用口语时,则只需要以表情与动作等辅助语言补充。在面对面接触的乡土社会中,口语显然是最优选择。 社会的语言附着的是多数人共同承认的象征意义,人越多,共同经验越少,语言也越简化。而“行话”“梗”外加动作表情的特殊语言,则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避免轻易公式化,体现在亲密社群中。因此,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多余,连语言都不是唯一的象征体系。提倡文字下乡,应当考虑到实用之处,如何让农民从中得到便宜。 0212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才意识到上一章是从空间上表述(面对面的社群),本章是从时间上表明,即个人的今昔之隔与社会的世代之隔。人类的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个人通过记忆,所习得的文本在片刻情境系啊搭建了桥梁。个人习得特殊的经验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遗业,成为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而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依其生活需要而决定——“苦忆”。传递世代间的经验时,因为时间没有阻隔,全部文化无需文字,只需通过语言在亲子间传授无缺。因此,文字事实上是庙堂性的,并非乡土的。在乡土社会,人们无需使用文字。 0213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四章《差序格局》。前些章讲“愚”,本章讲“私”。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费孝通先生通过“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殊结构。这种格局以“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一种有差等的次序。在这种格局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圈子内考虑问题,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的事务则相对漠不关心。这种“私”的观念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鲜明对比,西方社会更强调团体的边界和集体的利益,而中国乡土社会则更注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这种差序格局也导致了中国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人们在不同的圈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遵循不同的规则和义务。 0214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指出,在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道德观念也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特点。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多以团体为本位,强调个体对团体的责任和义务;而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则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在差序格局中的角色和责任。例如,“孝”是针对长辈的道德要求,“悌”是针对兄弟姐妹的道德要求,“忠”是针对君主或上级的道德要求。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使得每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承担不同的道德责任,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道德观念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0215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六章《家族》。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深入探讨了家族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族不仅是亲属关系的集合,更是一个具有经济、政治和社会功能的组织。家族的延续和发展是通过亲属关系来实现的,家族成员之间存在着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家族的结构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土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家族的延续性使得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但也可能导致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家族的权威和传统在乡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乡土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0216 今日阅读了《乡土中国》的第七章《男女有别》。费孝通先生在这一章中分析了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和分工。在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受到严格的规范和限制,这种规范和限制是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男女之间的分工明确,男性主要负责外部事务,如耕种、狩猎等;女性则主要负责内部事务,如家务、育儿等。这种分工和规范使得男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但也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男女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生理和情感上的关系,更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乡土社会的稳定,但也导致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