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学期刊目录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301#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22:06: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观察》2025年第10期目录


《传媒观察》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管、主办的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欢迎您的关注!
本刊唯一投稿网址:
https://cmgc.cbpt.cnki.net
目录
卷首语
理解县融:打开治理概念的内部空间
/朱春阳
在场·融媒看“县”场
“在场的缺席”:对县级融媒体与乡村关系的考察
/王仕勇  周雪晶
“身居于此”到“连接于此”:县级融媒体的社会建构实践与基层治理范式变迁
/高山冰  梁民达
在地赋能:县融媒介化治理的动态履责与逻辑耦合
——基于 20 个典型样本的效果分析
/王  井  金旭阳
深观察
无时间的时间:媒介时间观的结构变迁及思维转向
——基于 Sora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
/赵双阁  魏媛媛
错位的升级与结构性失序:AI 幻觉主导的信息迷雾风险与分类治理可能
/张梦晗  沈文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
分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创造性实践
——基于李大钊 1918―1927 年讲演的考察
/杨  欣
华夏传播研究
符号互动、媒介秩序与权力展演:华夏礼仪关系生成的传播机制
/杨柏岭
灯下漫卷
没有保证的“公共性”:美国数字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转型
——对于丹·席勒《网络纵横》的葛兰西式解读及当下延伸
/赵月枝  冯韦隽
讲好故事研究
AI 所不能:重构新闻叙事的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
/张立伟
地缘冲突事件中媒体话语权的叙事逻辑与博弈机制
——基于中美菲主流媒体“仁爱礁事件”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徐增展  莫雨岳
卷首语
理解县融:
打开治理概念的内部空间
朱春阳
Understanding County-Level Converged Media :Opening the Internal Space of Governance Concept
Zhu Chunyang
【摘要】
2018年8月,媒体融合进入第二阶段,区县媒体首次成为国家战略焦点。当时政策与研究基础薄弱,七年后,县级融媒体研究已日益丰富,政策与标准也趋于完备。此时核心问题在于:县级融媒体创新的价值坐标究竟是什么?在传统新闻体系中,县级媒体可借鉴上级经验,打时间差获取红利。但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中央和省级经验对县级适配性不足,有效策略尚不明确。这要求县级融媒体必须走向自主创新,不能依赖模仿。体制上,县级融媒体多属公益一类,由财政保障运营,但切除了企业功能;少数归为公益二类,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其激励效能正随垄断壁垒消解而减弱。一些地方提出“一类身份、二类管理”的折中方案,实为两难之选。不如彻底区分事业与产业,破除认知框架,务实推进创新。县级融媒体被寄望参与基层治理,成为技术枢纽。治理本质是多元主体对话、协商与达成共识的过程,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考验数字沟通能力。媒体之功正在于此。应基于过去七年实践,实事求是评估其成效,推动媒介化社会中的治理创新。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自主创新;数字沟通能力
在场·融媒看“县”场
“在场的缺席”:
对县级融媒体与乡村关系的考察
王仕勇  周雪晶
"The Present Absence":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y-Level Converged Media and Rural Society
Wang Shiyong,Zhou Xuejing
【摘要】
在国家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作为国家传播体系向基层延伸的关键节点,承担着信息传播、政策宣导与社会动员等职能,是推动基层舆论引导与服务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在场”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并结合政策文件分析,从空间在场、关系在场、意义在场三个维度考察县级融媒体与乡村社会的互动状态。研究发现,在县域传播实践中,一些县级融媒体出现“在场的缺席”现象:空间层面,技术设施与平台虽已进入乡村,但难以嵌入地方性的日常传播环境;关系层面,制度化、垂直化传播逻辑与乡村熟人-半熟人关系网络的运作逻辑错位,难以形成稳固的互信关系;意义层面,官方话语与本土语境衔接不足,信息在进入村民语境时常被弱化或再解释。“在场的缺席”现象发生的深层根源为制度性悬浮、媒介与乡土逻辑错位及数字鸿沟。县级融媒体需重构与乡村空间的连接,实现结构性嵌入;构筑与乡村的互信机制,实现关系性嵌入;创造与乡村的共生语境,实现意义性融入。这三重嵌入,是提升县级融媒体“在场”能力并促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可探索路径。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数字化乡村;在场理论;媒介化;基层治理
“身居于此”到“连接于此”:
县级融媒体的社会建构实践与基层治理范式变迁
高山冰  梁民达
From Dwelling to Connecting:Social Constructivist Practices of County-Level Converged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Paradigms
Gao Shanbing,Liang Minda
【摘要】
县级融媒体作为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创新治理方式的有力抓手。在内容维度上,县级融媒体通过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意在建构“本地事实”“公共生活”和“模范榜样”,实现数据式治理、展演式治理和引导式治理;在物质维度上,县级融媒体通过平台功能设置,意在建构“使用”的人媒关系、“守望”的人地关系、“相助”的人际关系和“对话”的政民关系,实现服务式治理、参与式治理、互助式治理和对话式治理。媒介逻辑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一方面可以调和基层治理的运动性,导向非强制的治理方式、追求长期系统的治理效果,推动形成柔性治理范式;另一方面可以增益基层治理的连接性,拓展参与渠道、强化主体联系,推动基层治理形成协同治理范式。县级融媒体的社会建构实践彰显了其介入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再造和治理范式变迁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媒介化治理;媒体融合;社会建构主义
在地赋能:
县融媒介化治理的动态履责与逻辑耦合
——基于 20 个典型样本的效果分析
  井  金旭阳
Local Empowerment:The Dynamic Responsibility and Logical Coupling of County-Level Converged Media in Mediated Governance
Wang Jing,Jin Xuyang
【摘要】
媒介基础设施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深度媒介化不再囿于设想,而是走进日常、融于生活。“媒介化治理”已不是新鲜词汇,媒介何以优化基层治理以回应深度媒介化的时代之需,才今时研究之意。为此,本研究在媒介化治理视域下选取20个县级融媒体客户端为观测点,对我国县级融媒体履责情况进行实证评估,发现虽然县级融媒体作为“基层新型主流媒体”,其本身就是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能够较好履行“信息生产与质量”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但不同县级融媒体参与基层治理的责任意识及其表现存在较大差异。除少数县级融媒体能够较好地兼顾“基层新型主流媒体”和“基层社会治理平台”的双重角色外,大部分仍未跳出媒体角色范畴。基于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县级融媒体应通过共生关系构建、合法性再生产、技术-制度互嵌、协商民主的媒介化重构这四个维度,推动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从有机融合到深度统一。
【关键词】
媒介化治理;县级融媒体客户端;治理价值;社会责任
深观察
无时间的时间:
媒介时间观的结构变迁及思维转向
——基于 Sora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
赵双阁  魏媛媛
Timeless Time: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Cognitive Turn in the Concept of Media Time
Zhao Shuangge,Wei Yuanyuan
【摘要】
人类的时间观念经历了自然时间、钟表时间、媒介时间的变迁过程。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媒介的新形态,它塑造的虚实相生将改变传统“一维性、不可逆性”的时间结构。时间属性在物质性之中加入了“虚拟”成分。Sora时间观将发生“解救”“沉浸”“永生”“可逆”的新转向,呈现出“压缩”“碎片”“共时”“即时”的时间特征。Sora时间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时间观念,进而孕育出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形塑整个社会的变迁结构、权力关系。因此,人类在Sora时间维度中要能够以现代性的批判角度去思考时间观念的合理性,做到“独善其身”,谨防人的异化。
【关键词】
无时间的时间;Sora的媒介时间观;结构变迁;思维转向
错位的升级与结构性失序:
AI 幻觉主导的信息迷雾风险与分类治理可能
张梦晗  沈文乾

Misaligned Upgrades and Structural Disorder:Risks of AI Hallucination–Driven Information Fog and Possibilities for Categorized Governance
Zhang Menghan,Shen Wenqian
【摘要】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语言模型驱动下的AI幻觉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引发虚假信息传播与信息迷雾风险的重要源头。本文聚焦“AI幻觉主导的信息迷雾”这一风险形态,通过案例分析与LDA主题建模方法,对中、美、欧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政策文本进行语义聚类与热度分析,提炼出数据操控、透明性失准、舆论多元性冲击等三大核心风险表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该类信息迷雾风险的生成机制,指出由于训练数据源头性污染、治理机制碎片化、技术发展军备化及AI内容辨识困难等多重原因,这一风险体现出由技术偏差向社会挑战的系统性演化趋势。最后,本文提出基于输出可信、多元共治与信任重建三维路径的分类治理框架,探索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的治理可能,为优化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AI幻觉;信息迷雾;风险治理;LDA主题建模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研究
分众传播:
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创造性实践
——基于李大钊 1918―1927 年讲演的考察
  欣
Segmented Communication:Creative Practices in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Yang Xin
【摘要】
李大钊1918―1927年间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他根据对象的差异,采用学术话语、工友账本、市井曲艺等不同的方式,通过分层传播策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传播,并取得实效。研究表明,李大钊的传播智慧在于以受众为中心:用算盘术语激活工人认知、借曲艺形式嫁接市民审美、以学术讨论契合学生思维,使马克思主义扎根生活经验。这为当代理论传播提供镜鉴: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避免机械套用理论,应立足实践,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具体方法,进而促进思想认同。
【关键词】
李大钊讲演;分众编码;传播适配;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实践
华夏传播研究
符号互动、媒介秩序与权力展演:
华夏礼仪关系生成的传播机制
杨柏岭
Symbolic Interaction,Mediated Order,and Power Performance: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Ritual Relationships
Yang Bailing
【摘要】
针对历代中国礼仪研究多侧重典章制度及文本表述的考索,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揭示了华夏礼仪关系生成的内涵及机制。传播学视角下,礼仪就是一种权力符号。礼仪作为一种符号化实践,传递并维持着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礼仪二分与整合的交往动机彰显礼仪符号互动的传播本体地位,“三才两仪”媒介化符号的交往秩序显示礼文化传播网络的立体建构,威仪传播的交往方式反映礼仪权力关系的符号展演,具身传播的知行合一揭示了交往意义的内化路径。华夏礼仪由文字记录走进行动场域,充实着古代中国关系性思维的兼性智慧,彰显着礼文化传播的关系本体论意蕴。
【关键词】
礼仪;交往实践;传播观念;关系本体论
灯下漫卷
没有保证的“公共性”:
美国数字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转型
——对于丹·席勒《网络纵横》的葛兰西式解读及当下延伸
赵月枝  冯韦隽
"Public Utility" without Guarantee:The Conflicted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Capit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Zhao Yuezhi,Feng Weijun
【摘要】
美国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丹·席勒新近出版的电信史集大成之作《网络纵横:一部从邮局到互联网的美国电信冲突史》,揭示了国家、资本与劳工运动等社会抗争网络在塑造美国电信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复杂关系。席勒的历史叙述辩证地表明,在不同时期的冲突交锋和左右力量博弈的过程中,信息/数字资本主义的政经精英持续变幻着自身领导权的历史面貌与联盟策略。这虽然掩盖了私有制下资本无限积累的特殊利益与必然矛盾,但新的冲突仍不断从传播技术的演进中诞生。在数字资本主义的信息联网无远弗届而社会政治裂痕层出不穷的当下,构建包容与团结的社会抗争网络,则显得更为任重道远。
【关键词】
信息/数字资本主义;美国电信史;劳工;领导权
讲好故事研究
AI 所不能:
重构新闻叙事的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
张立伟
Beyond AI Capabilities:Reconstructing the Factual and Human Perspectives in News Narratives
Zhangliwei
【摘要】
人工智能以机器理性,抢夺新闻业的管辖权,即以理性报道客观世界。化解挑战,需要能AI所不能,深入理解人性,扬弃世界新闻业多年所执的人性悲剧观与人性乌托邦观,确立人文进步人性观。通过人类记者的两种视野——事实视野与人性视野,对中国式现代化作新闻叙事,同时实现新闻叙事的现代化。要以人文进步人性观作为自觉的元新闻话语,批量创建新闻业务,以叙事报道陶冶人性。新闻叙事有3种声音:记者的声音、受众的声音、人性的声音,以之回答AI时代之问,拓展新闻业的管辖权,更好迎接AI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
AI挑战;人文进步人性观;两种视野;新闻叙事;陶冶人性;管辖权
地缘冲突事件中媒体话语权的叙事逻辑与博弈机制
——基于中美菲主流媒体“仁爱礁事件”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徐增展  莫雨岳
Narrative Logic and Game Mechanism of Media Discourse Right in Geopolitical Conflict Events
Xu Zengzhan,Mo Yuyue
【摘要】
文章依据费尔克拉夫三维框架理论,借助语料库与语义网络分析技术,对中国、美国、菲律宾主流媒体关于仁爱礁事件的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在事件报道中菲律宾媒体是中国媒体的主要话语竞争对手,美国媒体虽立场接近菲方,但更多扮演辅助性角色。美菲通过报道配合,欲使中方在话语竞争中处于劣势,菲律宾借情绪渲染与国际支持强化“受害者”叙事,而美国借“中立客观”姿态支持菲方。相比之下,中方报道虽立场坚定,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但话语策略技巧性尚待提高。建议未来中方媒体优化表达方式、提升公信力,并加强与东盟媒体合作以提升国际话语竞争力。
【关键词】
仁爱礁事件;批评话语分析;语义网络分析;语料库
墨色·纸本
无题 | 姚君洲 绘 2025年

我常借助水和墨来表达生活中的感想和感悟,这不仅仅是一种水墨的表达技巧,更多的是通过水墨来构建新的多元化视觉语境。
我的绘画多关注历史和当下。人类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几千年,其间有创新、有进步,也有杀戮和倒退,可人类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从没有停息过。但是,生活中又常常使人倍感无奈和无力,其中的往返和重复、焦虑和妥协以及被动的接受等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人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压力不断加大。这一切如何通过水墨语言来表现呢?作品采用抽象的水墨语言诠释了我的思考,运用点、线、面的艺术表达形式,对画面进行了架构上的重组,强化了后现代主义表现风格。如何能够很好地驾驭笔墨语言,使整个画面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个艺术家思考的关键问题。
——姚君洲(徐州工程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附:本刊参考文献示例
GB/T 7714-2015)


著作
①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会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288.
② 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③ Keane J. Democracy and media decad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6.
学位论文
① 傅薇.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② CALMSRB. Infrared spectroscopicstudies on solid oxygen[D].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65.
论文集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期刊文献
① 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9(03):91-113.
② 潘忠党.序言: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06):1-16.
③ Steensen S,Ahva 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in a digital age:An exploration and introduction [J]. Digital journalism,2015,3(01):1-18.
④ Domingo D,Quandt T,Heinonen A,et al.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the media and beyond: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tives in online newspapers [J]. Journalism practice,2008,2(03):326-342.
析出文献
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02.
② Gürsel Z D. US Newsworld:The rule of text and everyday practices of editing the world [M].//The anthropology of news and journal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35-53.
报纸
① 丁文详.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② 刘裕国,杨柳,张洋,等.雾霾来袭,如何突围[N/OL].人民日报,2013-01-12[2013-11-0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1/12/nw.D110000renmrb_20130112_204.htm.
报告
① 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防白皮书: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R/OL].(2013-04-16)[2014-06-11].http:/ www. mod. gov.cn/affair/2013-04/16/content4442839.htm.
②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电子公告
①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 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②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 1.1[EB/OL].(2012-06-14)[2014-06-11].http://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来源:传媒观察杂志(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302#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8 23:02: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大学》2025年第10期目录


本刊特稿
数据之“毒”,感知几何?
——人工智能大模型使用者对“数据投毒”的风险感知研究
周 敏 陈飞扬
【摘  要】数据投毒是指通过向训练数据中注入虚假或偏见信息,进而影响模型的学习过程和输出结果的行为,是当前人工智能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设计2(大模型数据投毒情况:是/否)×2(大模型交互频率:高/低)的组间实验,探究数据投毒对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与被“投毒”大模型交互并未让人工智能大模型使用者觉察,进而引发他们对于风险感知的差异。与大模型互动频率高或低也并不会引起风险感知的变化。然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风险感知产生影响,在被数据投毒与高频率交互的组合条件下,可能引起使用者对数据投毒更高的风险感知。人机信任对交互后风险感知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信任程度越高越容易“轻信”大模型。本研究旨在引起学界、业界和使用者对大模型数据安全的重视,提升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素养。
【关键词】数据投毒;在线风险;风险感知;人工智能大模型
虚拟电商主播的恐怖谷效应
——基于社会在场中介作用的研究
陈 强 裘高阳 闵 晨
【摘  要】虚拟数字人主播在电商直播领域正呈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鲜有研究考察虚拟电商主播的恐怖谷效应与用户接受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实验法(N=200)探讨虚拟电商主播的拟人化程度对用户感知与接受的影响。研究发现,虚拟电商主播的拟人化程度与用户感知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社会在场感在虚拟电商主播的拟人化程度与用户感知之间发挥重要中介作用。本研究构建了虚拟电商主播拟人化与用户感知之间的非线性中介模型,拓展了对恐怖谷效应的理解。
【关键词】虚拟电商主播;恐怖谷效应;拟人化;社会在场
共情还是效率?
——拟人化AI客服在功能型与享乐型消费中的双路径研究
王袁欣 李嘉琪
【摘  要】随着大语言模型、情感计算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持续发展,具备拟人化特征的AI客服在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研究通过在线实验,分别构建功能型与享乐型两类消费情境,系统考察了产品类型在拟人化AI客服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产品类型对拟人化AI客服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在功能型消费情境中,信息质量在拟人化特征与购买意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而在享乐型消费情境中,人工共情则成为关键的中介变量。本研究通过认知与情感双路径模式揭示了拟人化AI客服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在拓展人机交互与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边界的同时,也为企业针对不同产品类型优化AI客服设计与服务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人工智能代理;拟人化特征;信息质量;人工共情;消费者购买意愿
生成式螺旋:大模型的双重属性与走向人机融合的智能传播
吕尚彬 李康跃
【摘  要】当下智能传播面临着传播主体工具化的演进局限,具体表现为“程序基因”线性表达与传播伦理错配,大模型的出现使这两种倾向日趋消解。复杂涌现和人机对齐是大模型的固有属性,前者使表征系统进化为“新常人”,以偶然性突现来击碎智能传播的线性结构模式,传播主体的认知意涵得以强化;后者则从人因学对齐走向“技术道德化”,试图孕育一个机器价值主体,破解智能传播伦理错配的治理困局。二者分别以认知生成和价值生成的方式促逼了智能传播的螺旋式跃升。在此基础上,人机之间由分离走向融合,人机融合传播也作为“隐线域定”的阶段性节点进入了智能传播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大模型;智能传播;复杂涌现;人机对齐;螺旋跃升
从“人机相像”到“人机交流”:机器隐喻、计算机第二性与人机关系本体论探赜
赵海明
【摘  要】机器隐喻存在于人类漫长的社会文化实践,启蒙时期的钟表宇宙观及机械论哲学确立了现代意义的“机器”意涵,形成“人是机器”的经典隐喻。图灵机和控制论呈现出不同于机械论的物质文化属性,推动着机器隐喻从“人是机器”到“机器像人”的话语转变。Eliza效应衍生的“机器可以思考”的另类叙事持续影响人机传播观念,并指涉“机器作为传播主体”的理论假设。然而,这一假设的危险性在于忽视计算机作为本质机器的本体论结构,滑向另一种“去人类”的极端。计算机“第二性”的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生命、心灵、他者和自我的反思,并启示学界将人机传播置于关系本体论的框架中,审思媒介中心主义的传播研究。
【关键词】人是机器;模仿游戏;Eliza效应;人机传播;计算机第二性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作为类型化故事的特稿
——基于《人物》384篇文本的考察
刘 勇  王 鑫
【摘  要】作为兼具新闻与文学特质的跨界文体,特稿实质是一种“类型化故事”。本文挪借“类型化”理论工具,以“故事形态学”为依托,系统考察《人物》384篇特稿作品的文体肌理、结构方式、话语体式。研究发现,由“故事原型”与“新闻图式”两个维度下析出的“元故事”,清晰揭示了内容多样的特稿作品背后存在着相似的“故事形态”与“结构性知识”。新闻叙事单元的结构化组合确保了故事形态的移置性,凝结其中的形式结构与知识结构则锚定了故事中的“结构性知识”。特稿实践即是在真实边界内,将事实材料融入“元故事”,调用“原型”与基本的新闻单元结构叙事,生成具有公共价值的“类型化故事”的过程。这既为观测特稿的结构特征与叙事特质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地图”与“操作指南”,也为探寻联通宏观与微观层次的新闻学“中层理论”提供了关键启示。
【关键词】类型化;特稿;故事形态
从“新名词”到“新媒介”:近代中国“广播”概念的流转与生成
强若琳
【摘  要】“广播”概念之流变,与近代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相契合,暗含对外来技术的认识与想象。“广播”的定名与普及不仅标志着广播成功嵌入中国社会与民众日常,亦潜移默化地形塑了国人的现代媒介观。1923年11月,对译英文“broadcasting”的新名词“广播”正式出现于《申报》,随后在官方法令、无线电专家及民国报刊的助推下于30年代初成为日常概念。史料考据发现,近代“广播”的定名经历了从“无线电”“无线电话”到“空中传声法/无线电传音术”“放送”再到“(无线电)广播”的流转。“广播”之所以呈现此种演变逻辑,实是近代中国社会“西学”“东学”与“中学”交织较量的结果。最终国人采取旧词新用法,借用古汉语的“广播”确立译名,在展现西方技术适应性和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亦准确把握了广播新媒介的价值属性。此后,“广播”作为专指点对面大范围传送信息的大众媒介概念沿用至今。
【关键词】广播;无线电话;概念史;近代中国  
数字社会研究
农村银发族的数字实践与继续社会化
——基于浙江省M村的实证研究
翁之颢 何 畅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持续加速,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和生存状况成为社会普遍关切的议题。受多方因素影响,这一群体内部的数字分化与数字鸿沟问题愈发凸显。其中,农村银发族作为数字社会的特殊群体,鲜少进入大众视野。本研究以浙江省M村为调研田野,考察农村银发族数字实践与其继续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在个体维度,数字实践可以帮助农村老年人建构新的社会角色,摆脱固有标签;在家庭维度,数字实践在促进农村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同时,助其提升家庭话语权和代际地位;在群体维度,数字实践可以帮助农村老年人引领社交转场,积累丰富的社交资本。研究发现,强烈的继续社会化动机能激活农村老年人学习和应用数字技能的潜能,有效对冲自身的经济、技术、资源等不利因素,甚至出现独特的“跳阶实践”现象,这为推进数字乡村与老龄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本视角下的新思路。
【关键词】继续社会化;数字实践;数字化生存;农村老年人



来源:新闻大学(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303#
 楼主| 发表于 2025-11-6 12:51: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目录丨《新闻记者》2025年第10期
目录


理论探索
提丰的幽灵与代码秩序的建构——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的物体间性理论
/ 蓝江
逆向记忆中的记忆载体——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报道(2014~2023)的研究
/ 黄顺铭 张龙赫
数字新闻
技术中介与制度同构:省级党报新闻合法性建构的演进机制——基于H省日报集团的个案研究
/ 王郝爽
数字生活
剥洋葱还是造恋人?——人机互动中的自我表露与亲密关系发展
/ 李雪晴 黄典林 李子怡
从社会支持到数智支持——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支持研究的范式革新
/ 芮牮 姚遥
数字城市治理的社会技术想象——基于203个数字孪生城市的视觉分析
/ 李梦颖 李卓航
传媒法治
网络暴力与舆论监督的法治边界及其合理把握
/ 董天策 周润哲 伍晨阳



来源:新闻记者
编辑:杨泓艳

304#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界》2025年第10期目录


前沿视点作为青年媒介文化的收藏
物质性补偿仪式:青年亚文化收藏实践的物-人纠缠及收藏时钟的嵌入
陈龙 经羽伦
摘要 本文基于伊恩·霍德的纠缠理论,通过深度访谈与物质文化分析,探究亚文化收藏实践中复杂的物-人关系,为理解当代青年亚文化消费提供新视角。研究发现,青年玩家与亚文化藏品之间并非简单的占有与被占有关系,而是通过“依赖”与“依附”形成深度纠缠的辩证关系。亚文化藏品具有“情感补偿与主体性召唤”的功能,与青年玩家形成依赖关系;“收藏时钟”概念揭示了如何利用物的时间性(生命时钟)、操作链时序(项目时钟)及平台算法节奏(平台时钟)共同精密调控青年收藏实践,使其陷入经济、时空与情感等多重依附困境之中,最终这种辩证关系固化为一种“物质性补偿仪式”。
关键词 青年玩家;亚文化藏品;物-人纠缠;收藏时钟;物质性补偿仪式

记忆之所中的“失恋”:基于“场所作为装配体”的个案研究
黄顺铭 王周霖欣
摘要 本文从“场所作为装配体”的视角考察了一座失恋博物馆。这个场所装配体由表意要素丰富的展览区和精心打造的摄影区组成,它也希望建构一种“释怀、疗愈、面向未来”的场所精神。爱情遗留物捐赠者的失恋记忆叙事存在“以爱情遗留物为中心”和“以爱情旅程为中心”两种类型,其捐赠行为的意义建构存在指向自己、对方、博物馆,自己与观众的四种指向性,其捐赠行为折射出“保存式遗忘”和“建设式遗忘”两种形式。观众在看展过程中存在视看展为告别仪式和在看展中怀旧两种典型心理;观众在玩游戏中存在“确认”“游戏”和“证明”三种典型心理;观众摄影存在“记录性摄影”“怀旧性摄影”与“展演性摄影”三种基本类型;观众留言表达了三个基本主题:与前任对话、释怀过去、许愿未来。失恋博物馆作为“记忆之所”涉及地点记忆、失恋记忆捐赠品的物质性、私人记忆的公共化等八个记忆面向。
关键词 失恋;爱情遗留物;失恋博物馆;场所作为装配体;记忆之所

新闻学研究
数字新闻的形制:从封面逻辑出发的实践现象学阐释
骆世查 陈园
摘要 AI文生图与文生视频曾引发新一轮对视觉转向的反思,但少有人指出,任何可视化的文本首先正是凭借封面图为人所触达。封面不仅是数字时代做内容的必要门径,这一具体界面也昭示着朝向通用人工智能趋势的数字文化技术的浮现。本文立足微信新闻的推送封面展开实践现象学考察,以期对微信新闻的特有形制与实践情境作出更精细化的阐释。此外,通过与大众媒介封面的比较,凸显数字封面的独异面貌,进而管窥数字新闻实践的具体媒介逻辑。本文着意化用弗卢塞尔、基特勒等对媒介技术代际转换的哲学书写,基于适量反身实践素材,指出微信新闻封面依“诱导逻辑”运转,凭“并行逻辑”确立意义,它们均区别于大众传媒的“提炼”与“递进”逻辑。研究强调,我们在用微信书写的同时,也是在为微信书写。数字封面的编程实践蕴含一种崭新的终端意识,超脱了文字代码的组织规则,意在造就“表面”的媒介基础设施。
关键词 微信新闻;数字封面;媒介逻辑;实践现象学

传播学研究
从共生到进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文化的非对称演化机理
战迪 方杰云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媒介景观的革新持续突破人类感官界限与叙事想象边界,推动数字生态向深度智能化演进。本文基于技术哲学、媒介环境学与进化生物学的跨学科视角,系统探讨了技术文化关系从“共生”向“进化”的理论演化路径。研究表明,技术自主系统与人类认知需求形成了既受限于生物适配边界、又根植于技术物质基础的递归互构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内容自主生成和分发机制构建了新的文化模因生产逻辑:技术的模块化重组增强自我效能;神经介入撼动人类感知的生物学基础;算法霸权通过数据捕获和行为建模驱动文化进化线路。三重进化动力均深植于人类价值体系的隐性规训与显性治理。当代文明与技术系统在非对称的演化机理中相互博弈与权衡,人类认知革命正加速深描“后人类”图景。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自主性;技术文化共生论;技术文化进化论

具身智能何以具身:技术媒介的本体化实践与现象学考释
—— 探访一种动态化的具身媒介思想
吕清远
摘要 具身智能的发展让智能体以身体的姿态闯入人类世界,也让技术媒介的本体化实践问题走进学术视野。本文从身体现象学的视域出发,考辨了技术媒介在具身实践中的本体地位,还原了技术媒介作为身体直观的现象本质,并揭示了技术媒介本体化实践的具身逻辑。技术媒介作为存在于人类肉身之间的机能主体,通过感官在场、意识显现与行为习得不断构造自身的身体图式,这也使得技术媒介的本体化实践越发呈现出知觉变更、思想转译与惯习定向的具身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发展了一种动态化的具身媒介思想。动态化的具身媒介思想将技术媒介纳入身体本体的现象学分析范式当中,为其赋予了原初性、含混性与自为性的理论品质,进而使其在人机共存的异质网络与多重界域中不断通达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 具身智能;技术媒介;本体化;具身实践;现象学考释

传播与社会

职业需求与技术器用的适配和内化:“接触-感知”因素影响下传媒从业者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采纳意愿研究
邓秀军 赵悦言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传媒行业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影响。合理应对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提升传媒从业者的工作效率。本文在技术接受模型(TAM)的基础上,整合主观规范、任务技术适配度、生产可供性三个媒介技术接触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个媒介技术感知因素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传媒从业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采纳意愿模型,探究传媒从业者生成式人工智能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媒介技术接触对媒介技术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媒介技术感知对传媒从业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媒介技术感知在媒介技术接触和传媒从业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采纳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传媒从业者;媒介采纳;职业需求;技术器用

新闻传播史
尽报界天职:中国首批外派记者与思想界的除旧布新
张振亭 蔡宜静
摘要 外来思想与本土语境的激荡是近代中国思想变革和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方兴未艾的报刊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新旧过渡和选择性迷茫的1920年,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联合外派一批记者远赴欧美与苏俄,快速传递了一战后世界尤其是苏俄的第一手信息,并以亲身在场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与可接受性。由于兼具记者和学者身份,他们的报道在呈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剖析和思想甄选,有利于实现从信息接受、认知重构到思想转型的深层转化。上述转变经迅速扩散后,得到全国性回应。外派记者行动不仅营造了求新求变的社会语境,而且提供了撬动思想变革的文本,还产生了意义和象征,为思想界的除旧布新尽到了报界天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与早期中国化。新闻界表现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对突破当下“西方中心主义”叙事藩篱,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依然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外派记者;思想启蒙;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

博士生新论
弗卢塞尔论媒介:一种媒介批判路径
李慧敏

摘要 “手段-目的”构成了理解媒介理论发展的重要线索,然其在媒介工具论与媒介中心主义的对立中陷入僵局。弗卢塞尔为此提供了创造性的超越路径。他立足于传播中物质与符号的辩证统一,将媒介界定为具有结构能动性的符码运作场域,媒介并非纯粹被动的手段,而是内嵌了特定规则的结构性条件,蕴含自身的潜在目的。通过区分话语型与对话型媒介,弗卢塞尔阐明了媒介在信息保存与传递功能中保留的手段性,及其在信息创造功能中彰显的能动性。他所提出的“媒介柔性”,成为扭转目的与手段的关键枢纽,使得手段与目的在媒介实践场域中流变。弗卢塞尔进一步从哲学层面推导出媒介辩证法,揭示出手段与目的在媒介内部的同一。以“后历史意识”视域,他彻底跃出“手段-目的”这一历史性框架,指出一种超越目的论的人媒博弈共生关系。最终,他确立了一种辩证的媒介批判路径,其核心在于将“人-媒复合体”视为一个动态的张力场域,通过解码其中既协作又对抗的实践关系,揭示人类与技术相抗共生的存在境况。
关键词 媒介;手段;目的;柔性;辩证法;后历史

来源:新闻界
编辑:何璇祺

305#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编辑》2025年第11期目次


来源:中国编辑
编辑:何璇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