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干货!5万字长文讲透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填写技巧(第四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6 16:29: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干货!5万字长文讲透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填写技巧(第四弹)
第七章
国家社科基金“思路方法”的写作技巧

国家社科基金的“思路方法”部分主要是指“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三项主要内容。

当然也有人把“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拆分成“研究计划”和“研究可行性”来写,这样就变成了四项主要内容。

是三项内容还是四项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把它写的漂漂亮亮的。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具体撰写策略。

第一部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什么是基本思路?
思路思路,顾名思义,就是你想要达成的目标和你达成这个目标要走的路径,说白了就是目的地和路线。

通过你的研究思路,评审专家们才能看清你这个人大脑清晰不清晰,是不是仅仅只是一个想去解决问题的冲动却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策略?

因此这个研究思路,说到底是要考察申报者对自己所要计划开展的这个选题从整体到局部、从目标到方法、从过程到细节、从结构到路径、从难点到措施等一系列问题的把握能力。你的研究思路清晰不清晰,可以说直接决定了评审专家对你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做好这项课题的判断。
由此可见,研究的基本思路在整个申报书当中的分量之重。

基本思路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技术路线图?
我觉得可以参考自科基金申报书的技术路线图来做我们社科基金申报书的基本思路。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第一,咱们社会科学学科当中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有一个问题,就是非常擅长发散性的思维,跳跃性比较强,能够天马行空。这个时候你逼着自己画一个技术路线图,事实上是在逼着自己用最直观、最清晰、最简洁的方式把你的完整思路和想法呈现给评审专家,它有利于帮助我们自己想清楚、帮助专家看清楚我们的研究思路。

第二,还是那句话,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书有7000字的限制。你真以为自己能用两三百字说清楚研究思路么?我觉得不仅仅是难,简直是南上加南。如果你执意要用文字讲,那么也请一定要条理非常清晰的来写。但我还是建议,能用图的时候就用图,能少些字的时候就少写字,把那些剩余出来的字数,用到真正需要它们的地方。

那么怎么画这张基本思路图或技术路线图呢?
首先,要注意区别基本思路图与之前我们所说的整体框架图。这个地方非常容易把二者弄混淆。诚然二者之间有一定的重合度,但在本质上,他们侧重考察申报者的能力却不相同。

整体框架主要侧重于考察申报者对于这个课题整体内容的把握,也就是说,你自己认为这个项目最终的研究成果将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给大家。于是你画了一张图纸告诉评审专家,说您看,这就是我想要建成的那座摩天大楼。专家一看,嚯,真气派!我也挺喜欢!

但是呢,在决定你这个申报书入局之前,专家还有几个问题要问问你:小伙子,这个摩天大楼,你打算怎么盖呢?用什么技术?用什么样的设备?用多少工人?外结构用什么材料?

如果说你的整体框架图还只是个蓝图或者花架子,那么接下来的基本思路或技术路线图就必须得是干货了。前者是理想,后者是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和战略策略。因此,这个路线图不能画的太假大空,因为您前面的框架有可能已经看上去非常飘了,这个路线图要做的就是把那个框架、那个空中楼阁,给它固定住,打好地基、做好建设、搞好包装。因此,技术路线图要做到的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其次,要注意把研究内容和整体框架中涉及到的关键东西想办法嵌入你的基本思路图或技术路线图。这样做的好处是,专家会感觉到你的基本思路图是跟整体框架图一脉相承的,而不是自说自话的两张皮。

但是它又不是把前面的整体框架图用一个不同的图重新表述一遍那么简单。因为这里面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研究哪一部分内容,你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你使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你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你实现的最终效果是什么。

再次,更具体一点,你的这个技术路线图也要讲究结构和层次。再仔细地研究就会发现,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承上启下”作用,上接前文我们说的整体框架,下接后面我们要用到的具体研究方法。因此,这个基本思路图的主要结构就应该是用一条研究主线,把你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串联起来。

最后,那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这张图的问题了。有人会问,画这么专业的技术路线图是不是得需要专业的作图工具?我的回答是,当然专业工具会更好了!但是专业的工具咱们未必常用,未必用得好。有老师推荐用Visio来画图,但我自己就用不习惯,尽管它操作起来已经非常简单了,但我用过几次之后还是放弃了,不习惯,所以在这里也不会特意推荐给大家。

我的建议是静下心来,就用word或者ppt来画你的基本思路图就行了。千万不要迷信什么专业作图工具,脑子是一团浆糊的话,专业作图工具也没用;脑子清晰了,word就足够了。

第二部分,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

最先应该注意的关键词就是“具体”。
社科基金的申报书明确写的是“具体研究方法”,而不是“研究方法”或者“笼统研究方法”。这是啥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你在写研究方法的时候不能太笼统、太含糊、太放之四海而皆准。

你的研究方法也必须是具体到针对你自己申报的这个课题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也可以用到别人的课题上的研究方法。

这里说的具体并不是让你去独创,咱们大部分人都没那个独创的水平;而是让你在写研究方法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让你写的方法看上去不是大而化之的。

比如说深度访谈法,这就是一个谁都可以拿来用的研究方法,你也可以用。但是你在自己申报书中如果仅仅写了我要用深度访谈法,这就显得你是在搪塞评审专家。因为你不够具体。

怎么才能更具体呢?这就要求你针对自己的课题来使用深度访谈法,比如你研究的是重大突发卫生事件语境下的公众恐慌情绪传导机制和疏导策略,那么这个时候你在研究方法当中列出了深度访谈法,你就应该更进一步地去解释清楚,你准备深度访谈谁:比如医生、政府官员、心理学家、传播专家、公众等。这样做,就比较具体地说清楚了你的深度访谈法跟别人的深度访谈法不一样的地方。

当然,还有人觉得这样也比较笼统,那么你就可以更进一步地讲清楚你准备访谈哪类医生,甚至可以具体到什么专业的医生、哪些医院的医生。

这样才能具体,因此具体的意思是说你必须超级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来写你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提到基本思路那部分内容是承上启下的原因,它启的下,就是具体研究方法这个部分。你看,你在基本思路部分说了自己大致的研究路径了,接下来就让你说在这些路径之中,你打算用什么更加具体的研究方法把每一步都走扎实。因此我说这里要具体,因为具体了,才有可信性。

怎么样才能写好具体的研究方法呢?
前面也稍微涉及到了一部分,这里再详细一点讲。

第一,如果你用的是实证方法或者定量方法,你就应该简明扼要地说清楚自己用什么模型、什么统计工具、什么回归分析。如果你用的是质化的研究方法,那么你就应该结合自己的课题、结合相关理论、结合研究路径把你的研究方法具体化。

这里要注意,尽可能避免咱们毕业论文中写的那种泛泛而无用的研究方法,一个本科生可以写文献法,因为他能用的方法也就那么点儿,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就应该避免专门提这种研究方法,当然你可以把它跟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第二,一定要让你的方法看上去非常专业。专业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方法的术语要专业,涉及到的理论和概念要准确,有些英文模型或缩写要写正确,包括字母的大小写等,都要写准确。

当然,切忌研究方法和专业术语的口语化表达,因为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它不像我写这种介绍性的文章一样,怎样通俗易懂怎样写,而是应该用书面化、学术化、理论化的语言和结构把你的整个文本做专业。

第三,就是不要为了方法而方法,而是为了做好整个研究项目而方法。有些申报者想要让自己的申报书更出彩一些,于是就刻意地堆砌很多华而不实的研究方法;也有些研究者写的研究方法跟研究内容没有做到有机的融合,出现了内容方法两张皮的现象,谁都跟谁没有半毛钱关系;还有些申报者一味追求标新立异、新颖独特,而忽略了这些方法究竟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选题。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

有句话说,自古套路得人心,但是请记住千万不要使用这些专家们火眼金睛瞅一眼就能识别你在故弄玄虚的套路。我觉得最好的套路就是用最合适、最实在、最有针对性的具体研究方法,来做好自己的这个选题。所以,在写你的具体研究方法时,一定要做到方法与内容有机结合、高度融合,因为它是为你的研究内容服务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具体的研究方法就好像是对你在基本思路部分画的那张技术路线图的进一步详细解释和说明。

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研究方法这部分应该有点创新。
这一点,我把它放在后面的“创新之处”部分重点来讲,因为创新之处点明提到的三个创新之处之一,就是方法创新。因此,你在写具体研究方法的时候就必须有这么一根弦,心里清清楚楚地告诉自己,后面还要让我写方法的创新呢,我这个具体研究方法这部分究竟有没有全新的或者创新的研究方法?

如果有的话,最好。如果没有的话,赶紧想办法在这部分有针对性地为自己的课题设计那么一两个有点创新味道的研究方法。否则,你后面真不好写了。

第三部分,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

无论是前文所说的,研究计划和可行性算作一个大部分还是两个大部分,都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撰写的过程中二者应该分开写,这样会显得思路比较清晰。

研究计划怎么写呢?
写之前你要搞明白研究计划是个啥。你会发现,这个计划也是对你的基本思路图的进一步完善和解释。具体方法是在怎么研究方面的解释,研究计划则是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方面的解释,说白了也就是你的研究过程或者研究进度。

国家社科基金的基础型研究周期约为3-5年,应用型的研究周期在2-3年,研究计划就是要让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评审专家,你打算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怎么稳步有序地推进你的研究,直到规定结项的日期,你按时结项。

怎么写这个计划呢?我在学习了很多别人的申报书成功经验之后,总结了三种写法:

第一种写法就是分阶段说明法,我的申报书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来写的研究计划。这种方法通常我们会把整个研究进度拆分成几个关键的阶段,比如准备阶段、启动阶段、调研阶段、攻坚阶段、形成成果阶段以及结题验收阶段等,每个阶段都应该有相应的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而所有的阶段的时间加起来基本上就覆盖了你的整个研究周期。注意,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工作,请一定也要像研究方法那样,写具体。当然,阶段怎么划分,完全可以根据你对自己课题的理解来。

第二种写法与第一种写法类似,我把它叫做阶段列表法。依然是划分阶段,但是这种写法更好的一个地方就是它把各个阶段、起止日期以及每个阶段要干的主要工作等事项放在了一个简明的表格当中,这样看上去一目了然,简洁明了。

第三种方法我觉得也很好,我把它叫做进度排期法。这个概念是从我们广告营销领域的广告排期表或媒体排期表而借用过来的。它的好处就是看上去太专业了,一看你就是用心在做这个进度排期表的。下面我在网上搜索了一张示意图,大家意会一下:横轴方面,你可以以月为单位把自己的研究周期分成36个月或者48个月;纵轴方面,你可以把主要的研究工作要点分5大项36小项列上去。什么月份做什么研究工作,就在相应的纵横交叉的方格内填充上相应的颜色。我觉得这种方法也很好,首先这个表你可以把它另存为图片插入到你的申报书中,节约了文字量;其次它的确显得你够专业够认真。

研究的可行性怎么写?
大家注意这个措辞,“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我是这么理解的:研究计划,以及你这个研究计划的可行性。而事实上呢,你的研究计划它一定是项目的整体研究计划,而不是局部研究计划,而且整个研究计划中又必然会涉及到你的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以及重点难点、研究方法等具体事宜。

所以我理解的这个可行性,你要说明白你来研究这个项目,它为什么是可行的。但这里一写,又非常容易与整个申报书后面涉及到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障”部分写重叠了。因此,怎么写好这个可行性就成了比较挠头的一个问题。

我研究了很多朋友的申报书发现大家也都会有这样的小问题,而且不同人写的可行性内容、风格、方式等完全不相同,可以用五花八门这个词来形容。因此,这里我们没有办法给出大家具体的撰写方法,但是总结来看,我觉得可行性的撰写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整体性:后面的研究基础和研究保障主要是针对负责人、前期成果、时间保障、设备保障等具体问题而展开的表述,而这部分的可行性应该更加侧重整个研究计划的可行性来进行表述。但是这种整体性的表述最容易写成形式主义的笼统概括,因此在确保表述涉及整体计划的前提下,一定要有其他几条表述更有针对性地讨论你这个研究计划及其各个阶段主要工作是如何可行的。

现实性。可行就意味着你具备去完成它的现实基础,因此你的表述需要立足于现实:你和你的团队、你所在的机构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如果是负责人的成果,你就放在后面的前期成果去表述,但是整个团队的成果你其实还是有机会在这里展示一下的,这里要注意的是成果可以展示,但活页中团队成员的姓名不能出现。还有一些后面不涉及到的能够支撑你的团队去研究这个选题的其他条件,都可以写进去。

清晰性:就是你的可行性要分成三条或者四条来写,这几条各有侧重地说明你的研究项目分别在哪几个方面具备相应的可行性,告诉评审专家这个事情你能干成。就可以了。

事实上,评审专家看完你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之后,这个项目是不是具备相应的可行性,他已经大致有数了。在这个地方的可行性,就是要几百字的内容较为实在地概括一下,你看,能做,而且能做成。

第八章

国家社科基金的创新之处
预期成果和参考文献怎么写?

第一,创新之处怎么写?

创新之处的要求是“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首先我们来解读创新之处。
很多朋友都反映说创新之处挺难写的,我也有同感。为啥呢?因为我们大家都是成年人,你能想到的选题,别人也差不多能想到,甚至更让人心塞的是,别人都已经做过了,做完了,更重要的是,人家还比你做的多快好省。你说着急不?

那怎么办?为了职称、为了完成绩效,也得硬着头皮来写申报书、写创新之处。但事实上呢,我觉得你的创新之处在你确定了这个选题、确定了这个题目、写好了前面的学术史梳理、研究内容和思路方法之后,它基本上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而当你的键盘码字码到这里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是一个总结、凝练和突出的工作了,因为已经水到渠成了。

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我觉得恐怕不仅仅是创新之处比较难写这么单纯的事情了,更严重的问题可能是你前面的文本写得也不太好。所以,我越研究这个申报书的结构就越会觉得它是环环相扣的,一步一步走到这个地方的,前面做不好后面就不好写,因此每一步都要做扎实才行。

在这里,申报书在解释创新之处的时候又把它拓展成了“特色与创新”,我们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呢?

特色我觉得是个差异化的问题,就是我跟别人不一样,它的要求相对低一点,你并不一定非得绞尽脑汁去搞个新奇特的东西出来,你只要不一样就行了。比如大家都搞融媒体,你说你们去搞东北的,他们去搞西北的,我来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这就是你的特色,尤其是加上少数民族地区之后,你的特色也就出来了。你要问这东西有什么创新之处吗?我个人觉得,它没啥创新,但是它的确有特色。所以我觉得,琢磨一下特色,也是挺好的。

创新就要求高一些了。你得有新东西才行,比如从马车到汽车这就是创新,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也算是创新,你的研究提出了新概念、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都可以叫做创新,创新不但意味着你要跟别人不一样,要标新立异,还得意味着你创新出来的这个东西它能够代表更先进的生产力或者更先进的“解释力”。

接下来我们再来解读一下这几个创新点。
第一个就是学术思想的特色与创新。
什么是学术思想?我个人的理解,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它最起码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你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它是有一套完整的看待工业世界的理论体系的,它的前提、假设、推理、结论以及对于改造整个世界提出来的方法彼此之间是密切关联的。同样的道理,再比如自然科学当中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它也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尽管这其中的很多观点未必全部都是爱因斯坦原创的,但是他站在无数伟大的科学家肩膀上提出了属于他自己原创的思想体系。

这时候大家一听都吓怕了:我们可没马克思和爱因斯坦那两把刷子,搞不出来具有如此巨大威力的学术思想创新,这不就死翘翘了?这时候千万不要紧张,我们虽然没有这么深的造诣,但是也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尤其是咱们青椒。因为你仔细去看看,就会发现,那些改变世界的学术发现和技术创新,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伟人、名人们年轻的时候提出来的,包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咱们往小了说,你我所在的各自学科中的目前已经举足轻重的学者专家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在他们30岁左右的年纪已经提出或者梳理出了一整套相对比较完整的学说体系或思想体系了。

说了这么多,我不就是想说,还在辛苦填写申报书的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或普通教师,无论是在年龄还是在精力上面,都还是有机会创造出一点全新的东西来的。要相信这一点,大家都是成年人,想法和智力不会差太多。尤其是在我们这种应用型的学科当中,青年教师对新技术、新媒体、新思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所以他的学术思想的创新完全有可能。

第二个是学术观点的特色与创新。
学术观点的创新相比起学术思想的创新会更容易一些,因为它可以不必那么宏大叙事,不必非得提出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你只需要对某一个学科问题或社会问题有自己独立的、独到的、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见解就可以。如果你的创新观点在专家们稍微一推敲的时候就不攻自破了,那么这样的课题就不要申报了。

但是在这里你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为了硬凑一些创新的点而抛出一些哗众取宠的观点。当你想要抛出那些容易直接与整个学术圈不同的观点的时候,也要非常谨慎。其实在任何领域,无论是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想要大家接受一个完全不同的理念,总是要费很大的力气,甚至做很大的牺牲。

当然,学术观点的创新如何让评审专家看完之后更容易理解、更愿意接受、更赞同你的观点,跟你的表述策略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第三个是研究方法的特色与创新。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很多时候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针对同一个学科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不同的人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好像盲人摸象那样,尤其是对那些较为宏大的社会问题,不是任何一个学科能解决得了的,因此社会学的研究者摸到了一条腿,经济学的研究者摸到了肚皮,传播学的研究者摸到了尾巴,管理学的研究者摸到了耳朵……

同样的道理,针对同一个问题,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也有可能摸到这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而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思想。我始终觉得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都是在试图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给出一个关于这个世界的合理解释,而怎么解释和阐释这个世界,是有赖于大家各自所使用的方法的。

比如我使用的是田野调查法来研究今天的自媒体如何影响网络舆情,而你使用的是大数据分析法,针对同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可能得出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结论。那么我们两个谁错了呢?有可能谁都没错,也有可能谁都有错,毕竟我们摸到的都只是这个问题的局部。

在这个时候,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允许不同、分歧甚至争论的。因此,它也鼓励大家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得出新的研究结论。所以这个时候的研究方法怎么创新呢?

一个方法是使用那些新技术催生出来的新方法。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神经网络分析等一系列的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相对较新,无论是申报者自己还是评审专家也更期待你能够通过这些新的方法得出一些新的有意思有价值的结论。

另一个方法就是使用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策略。也就是说,你先把自己学科领域较为传统的研究方法放一放,去别的学科搞点新方法、新模型、新技巧过来跟自己的学科问题结合一下。这个套路现在也很流行,交叉一下、跨界一下、融合一下,没准就会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

在写创新之处的时候,还要注意哪些细节的问题?
有老师提出来,创新之处当中列出来的三点特色与创新并不一定非得按照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来写,申报书中给你的提示也仅仅只是一种提示。大家可以按照这个结构来,也可以不按照这三大要点。

这一点我是赞同的,申报书各个板块的提示有这个意思,你可以完全按照它的提示中的要点一一列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调整。

当然,如果你问我,你是怎么写的?我的回答是,我基本是中规中矩按照申报书的提示来写的,学术思想的创新、学术观点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我觉得这么写的好处在于,你不会跑题、跑偏,因为提示就是让你这么写。

我的确看到了一些成功的申报书它也没有按照我说的这么写,因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权衡或适当调整。

也有的老师说,人家给你列的这三条创新之处,你有一条就写一条,有两条就写两条,也不一定非得写三条。

这个道理也是说得通的,但保守起见,我觉得一条或者两条创新之处还是略微嫌少,因此我建议可以写三到五条,而三条则是不多不少刚刚好。

当然,还要注意的地方是,特色与创新这两个层面,可以分开写,也可以融合在一起写,比如,研究方法上的特色,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这是两条内容,你也可以把它合并成研究方法上的特色与创新来写。

创新之处的字数不宜过多,点到为止即可。为啥呢?因为其实你整个申报书的前面很多地方都或多或少的提到过这些创新之处,只是没有更直观地把它们简洁明了地呈现在评委眼前,而这个地方,就为你提供了一个呈现的机会。

第二,预期成果怎么写?

预期成果的要求是“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等。”

成果形式有哪些?
最主要的成果形式就是专著,也就是最后你的结项成果应该是一本书,不需要结项前出版,验收之后再出版不迟。从最终的立项结果来看,申报书填写专著这一成果形式的占绝大多数,比如2018年立项的成果形式,填写专著的有2142项之多,其次才是研究报告,有947项,再次是论文集,有191项,此外还有多项研究成果形式组合的占到数十项到数百项不等。

当然,也有译著、工具书、电脑软件、其他等成果形式,不同的成果形式各有优劣,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斟酌。

首先看专著。它的好处是比较正式,你完成研究之后最后形成了一本正式的学术著作,在后续评定职称的时候你还可以拿它作为你的学术成果,也还是有一定分量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的这项研究的的确确在本领域有着一定的创新性,这本专著就有可能是你继自己的博士论文之后最精华的思想凝结,成为你的代表作甚至学术生涯的最高峰。它完全有可能伴随你的一生。

但是这里要注意,如果你当年的申报书没有要求你给自己的这本专著量化指标,比如列明具体多少万字的专著,那么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给自己挖坑,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手一哆嗦写了个50万字的学术专著。千万不要这样,否则你真到结项的时候,去搞50万字出来不但鸭梨山大,而且欲哭无泪。

其次是研究报告。它的好处是易操作,十来万字就能搞定了。但是我觉得基础性的、理论性的研究还是不要写研究报告,它更适合那些应用性的、对策性的研究。你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或者产业问题提出非常有现实实践意义的观点和对策,这时候研究报告或许会更适合。

再次是论文集或者系列论文。系列论文的数量不宜太多或者太少,我觉得以10篇左右为宜,多了你自己累得慌,少了评审专家看不过去。还要注意论文的级别,不宜太高或者太低,太高了你说我全部发SSCI或者C刊好是好,但是难度太大;太低了没有分量。建议可以写核心期刊及以上级别,不要把自己限定死,必须发5SSCI5CSSCI或者10篇中文核心,这样限定死了最后自己没有余地了,后面会死的很惨。

其他的成果形式大家根据自己申报的课题酌情而定,只要适合就是最好的。

使用去向怎么写?
使用去向就是你最后研究出来的这个成果将会被拿来用做什么用途,也就是它得有实际的效用,不能研究完了就束之高阁了。如果你的东西没用,那就在立项环节就把你砍掉了。所以哪怕字数不太多,也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诉评审专家,我做完这项研究,形成的成果它是有着明显的用处的。

那么这些用处都有哪些呢?事实上无外乎以下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学术用途,你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了专著了、论文了、报告了,它如果有较大的思想创新和观点创新,那么肯定是可以用于本学科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理论拓展的,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用途。

第二种就是政府用途,尤其是那些有非常强烈的现实关怀的研究项目,比如你研究的三农问题,那肯定是要为党和国家、中央和地方等各级相关部门建言献策的,你的研究成果最后要转化为现实的政府政策乃至具体措施,帮助各级政府解决现实的难题。

第三种就是产业用途,尤其是那些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和研究项目,它与产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的产出成果也将为产业发展提供非常实用的指导性建议。

第四种就是其他用途,这些用途可能会根据不同的项目而各有侧重。大家在写的时候不一定非得按照我所说的这几条来写,但是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成果在不同层面的不同使用价值有哪些。

预期社会效益怎么写?
预期社会效益就是你的成果投入到上面所说的不同领域使用之后,将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益。这跟前面的使用去向是相关联的,前者说的是你用到哪里去,后者说的是用完之后疗效怎么样?因为还没有真正投入使用,所以你只能说它的预期效益如何。

预期效益这里,可以适当往理想化里写一写,但是千万不要把牛皮吹大了,吹的太大容易陷入假大空的境地。

大致来看,预期社会效益可以与你上面写的使用去向一一对应来写。当然也可以按照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等不同方面来写。具体的写法没有什么模板,但基本原则就是它应该有较为明显的预期效益才行。

第三,参考文献怎么写?

参考文献的要求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中外参考文献。”

这里要注意两个字“主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没必要把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列上,假如你列一百条参考文献,一条20个字,你自己算算,2000字就出去了,哪里有这个篇幅给你列文献啊?

所以要记得拣主要的列,千万别把你在前面学术史梳理那部分涉及到的全部文献都堆过来。这样一定是费力不讨好的。

而参考文献怎么列,其实我觉得完全可以参考我在前文文献综述部分提到的几个原则,中外结合、新旧结合、大小结合等原则。这里不多赘述,但是有几个小细节还是要叮嘱一下,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筛选“主要”的参考文献。

第一就是注重参考文献的经典性,它应该包含与你研究的课题密切相关的经典性专著或论文,否则的话,专家一看,你连这么经典的几篇文献都没有涉及到,你怎么去研究这个课题?

第二就是注重参考文献的典型性,它应该包含你研究的这个课题相关的,在你们这个圈子里有这较大影响力和发言权的主要专家们的文献,你研究这个课题不可能绕开的那些专家的文献。具体的原因和策略参照我前文说过的文献综述部分。

第三就是注重参考文献的时效性,它应该包含近几年乃至当年的最新的且具有较大影响因子的参考文献,否则全都是陈旧的参考文献就显得你不专业了。

在掌握这几个原则之后,有很多朋友会问,中文文献放前面还是英文文献放前面?文献的顺序应该怎么排列?文献的格式应该怎么写?

我觉得大家不要过分紧张这些东西,你只要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而且专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是按照这么顺序来写的,那就可以。不用纠结究竟谁先谁后的问题。最好呢,中英文文献分开来排列。

还有就是很多申报者关心文献格式怎么写,我觉得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中文文献格式要一致,英文文献格式要一致。那就可以了。


来源:新传学苑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pNQNF_rPguNcfiRLWz5-A

编辑:陶鹏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