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应该是美的!”工人日报社社长这样谈新闻美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20:2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 传媒茶话会
作者:宋婧
好新闻有基本的三标准
什么是好新闻?无数新闻人都曾追问。 工人日报社社长孙德宏告诉《传媒茶话会》:“一篇好新闻,我认为除了坚持最基本的新闻原则,感性的说还得至少有这几点标准:一得先是个事;二得有惊奇感;三得写得干净。这三条,是一篇好新闻的基本品质。” 这几点标准如何理解?
孙德宏以《工人日报》2017年的一篇报道为例,为我们细细讲起: 李全忠、任亚娟夫妇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兰州客运段的普通职工。由于乘务工作的特殊性,夫妻二人不能经常见面,自1995年开始,他们就坚持在笔记本上写下朴实的“家书”。他们写尽了12个本子,留下6820多条留言,超24万字。 2017年3月18日,《工人日报》公民道德版曾以《“见字如面”23年》为题,报道了这对平凡夫妻的故事。2018年春节前夕,中宣部、中央网信办、中国铁路总公司等部门又以《24万字,写就“最美情书”》为题,将这个故事推荐为“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的重点选题。2018年8月,工人日报《“见字如面”23年》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 就像报道中所说:“23年,经历了传呼机、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不同的通信工具,但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比不上‘见字如面’的纯情与质朴。”现在,他们的女儿也成为了沪兰高铁列车上的一名“美丽动姐”,最美的情书,还会继续写下去。 孙德宏告诉《传媒茶话会》:“就这几点而言,这篇稿件做得都很好。首先,事件独立且完整;其次,小夫妻互相说些事算不了什么特别,但这一说一写23年,这就令人惊奇;最后,23年的家事公事,康老师(记者康劲)写得清清爽爽,文字极其简洁。” 已经具备了好新闻的基本品质,如何锦上添花?挖掘到文章的提高点?孙德宏告诉《传媒茶话会》:“这个‘提高点’关键在于采编者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简单地说,对记者而言,这个故事的价值何在?对读者而言,看了这个故事能否有所触动,是否深受感动?” 而这一点,《“见字如面”23年》也做到了。 近日,工人日报社为庆贺新中国成立70华诞与工人日报70岁生日,盘点了自第一届中国新闻奖起,《工人日报》获得所有获奖作品共92篇(组),集齐成册。捧在手中,能感受到,沉甸甸的不是文字,是70年的岁月。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20492/wps3.png

好新闻的终极标准——“美”
谈了好新闻的基础标准,那么,一篇好的新闻报道的终极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 孙德宏告诉《传媒茶话会》:“报纸,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应该是美的。” 那么,什么是“美”呢? “美”,是“漂亮”,是“好看”。这当然不错,但也远不止这么简单。 孙德宏在他的一篇长篇散文《凝望星空,凝望心灵》中站在哲学的角度介绍了何为“美”:谢林强调的人类自由的理想之“美”,是在“有限”中创造出“无限”,黑格尔则把谢林的这一观点,与康德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之“美”综合起来,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孙德宏曾经在他的学术专著《新闻的审美传播》中,用20多万字来阐述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 学界也好,业界也罢,大家一般的认识是:只有那些触动了受众情感的文本或作品才可能感人,才可能令读者心情激荡,与读者产生心灵共鸣。而情感问题事实上正是作为学科的美学所重点研究的核心问题。 “用康德哲学的逻辑推导,我的说法叫做‘美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产品要展现并促进我们人类的那些最美好的理想,是我们要以这样的价值观去捕捉新闻,去采写新闻,去阐释新闻,这样的新闻作品才是有大价值的,才是美的。” 那,新闻传播的美学又是什么? “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实践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本身一定也寄托了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理想和追求,也就是对美的期待。所以,人类新闻传播活动也应当遵循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孙德宏如是说。 在孙德宏看来,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的重要精神实践活动之一,它一定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自己的一切活动。那么它的最高标准,就应该是对人的普遍意义的探究,以及对人的不断超越自我和弘扬生命意义的传播。 “而这样的传播,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之为审美的传播。所以从这角度上讲,可以看到我们当下的新闻学,尤其是理论新闻学和我们的新闻传播实践,作为人类的精神实践活动之一,它应该而且一定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孙德宏告诉《传媒茶话会》。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20492/wps4.png

如何做出“美”的新闻?
有理念,但如何实践?
《工人日报》正是秉承“新闻美学”规律和观念来打磨自己的“精神产品”——报纸,在中国新闻奖设立至今的28年中,他们用年均荣获3.3篇的成绩,回答了这个问题。 2005年,《工人日报》第七版上登出一条一千余字的小通讯:《风雪中,伫立着四个厚道的农民工》,文章大体讲了这么一件事: 几个农民工给一个老板打工,快过年了,老板跑了。有人告诉这几个农民工,老板家里有点东西,你们分分得了,也值几万块。这几个农名工想来想去说,他跑了、不给钱是他不对,但咱们要是拿了他的东西,咱们也不对了,咱不能犯法。 老板的一堆东西就搁这儿,他们四个轮流看着、等着。寒冷的冬天里,这几个人饭都吃不上了,周围的人听说后,送了些吃的给他们…… “以前,欠薪这个话题,是报道中常见的事情。如果仅报道欠薪,或者大家对他们的帮助等等,可能就是一个小作品了。” 但这篇报道获得了“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孙德宏认为其获奖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它在新闻的具体真实的同时,增强了农民工的整体真实,展现了其肯干、勤俭、受歧视之外的另一重厚道、诚恳的社会形象;二是它很好地体现了对农民工群体的尊重和强烈的人文关怀。它通过一个现实中确然发生的具体新闻事件的报道,客观公正地还原了一个社会群体的真实面貌,更弘扬了生命的真爱品质。” 回到当下的困惑中,不论业界学界,都在探讨“报纸消亡”问题。
“新闻传播的出路在于实现审美传播。所谓审美传播,就是我们以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为核心价值的这样一种基本的思想,去捕捉、去采写、去阐释、去报道新闻事实。像《风雪中,伫立着四个厚道的农民工》这样的作品就是有思想内涵的,会较好地影响社会舆论,进而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这样的精神产品,就是有审美价值的。”
“说到底,那些既关注人的物质需求,更关注人的精神需求,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报道,就是美的,就是能感动人的,就是好新闻。这样新闻比较多的报纸就不会亡!”孙德宏说。 《工人日报》带着自己的新闻美学,用自己的声音,影响一群又一群的新闻人。那么,你心中的新闻美学,在哪里?
编辑:高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