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张丽丽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6-1-11 01:08:57 | 只看该作者
书里有你,也有我—读《飘》
以前没有看过,上个礼拜以前的同学发了个电子档的给我,到现在才看完。不知道她们读了没有,或者,也许看过,但没看懂,一开始我也没看懂,觉得它不是一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可以把它当成19世纪中后期美国南方社会的历史教科书;南方种植园的农场主和他们的后代,可以把它当成回忆录。在书中去缅怀那些逝去的辉煌与荣耀,舔着伤口去品味南北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刻骨铭心的痛;投机分子可以把它当成投机指南;不谙世事的年青人,看到了人们对爱情的忠贞与背叛;卫道士看到了女人的放荡和自私;而我,看到的是主人公那痛彻心扉的孤独。
书中的人物无一不是性格复杂而真实,他们永远面临坚持还是放弃、固守还是顺变、理想还是现实的冲突与选择的困境。女主人公斯卡利特(也说郝思嘉)极度自我、自私、冷漠无情,除了她自己和那虚幻的爱情,她不爱任何人,包括她的丈夫和孩子;她极度虚荣、虚伪,在居丧期间不顾社会舆论,一心只想在舞会上出风头;她任性、不择手段,为了报复阿什利(也说卫希礼),她宁愿嫁给不爱的查理,她的第二任丈夫是抢了她妹妹的未婚夫,她为了钱嫁给了第三任丈夫巴特勒(也说白瑞德);但她坚韧、执著、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凭一己之力,重建了塔拉庄园,把全家人从贫穷、饥饿、朝不保夕的困境中拯救出来,重新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她忠于自己的爱情,勇于牺牲,为了信守爱情的诺言,她付出了一切,甚至几乎付出生命。塔拉庄园很幸运,有斯卡利特这样的女主人,使它免于被战火毁灭,而且在战后重现昔日的风采;斯卡利特很幸运,有塔拉这样的家,这样的心灵憩园,这个安全岛。每当她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即使她被全世界抛弃,塔拉照样永远接纳她。就像大力神安泰回到大地母亲怀抱就可以重获无穷力量一样,斯卡利特总在最艰难的关头,躲进塔拉温暖的怀抱,治疗身体和心灵的创伤。同样,巴特勒(白瑞德)也是一个由各种极度矛盾性格组成的混合体。他是本书中最大的投机商,他玩世不恭、放荡不羁、尖刻世故、手腕高超,但他豪放大方,出手豪阔,幽默风趣,内心高尚。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他的情敌阿什利和他的同党;他对斯卡利特一往情深、痴心不改、矢志不移;他得不到斯卡利特的爱而把所有感情都倾注在他们的女儿埃拉身上,只因为他把女儿当成斯卡利特的缩影,并能得到女儿百分之百的爱。而当女儿的意外死亡将这个铮铮铁汉彻底击垮时,观者无不动容。
高尚的阿什利(卫希礼)和他圣女般的妻子梅拉尼(旧译媚兰),也是书中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他们的尊严和荣誉高于生命,他们出身高贵、格调高雅、品德高尚、正直有气节、不妥协、因循守旧、不切实际,守着旧时代的荣耀与骄傲,卑微而有尊严的活着…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些人,说不清对他们是喜欢还是厌恶。作者把人性的光辉与丑恶,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人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无论是美丽还是丑陋。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人性某些侧面的具体缩影和展现。他(她)们渴望的欢乐,也是我们的渴望;他(她)们的悲伤,我们感同身受。书里有斯卡利特、巴特勒、阿什利、梅拉尼,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书里也有你,也有我。
62#
发表于 2016-1-11 01:09:31 | 只看该作者
读《老人与海》
理论的书需要静下心来读,但是很多烦心事来了,就不是那么容易静下来了。我喜欢大海,记得海鸣威的《老人与海》刚出来的时候我每天都是这首歌无限循环,但再好听的,听多了就不那么好听了,没到一个月,我就把这首歌从手机里删了,直到手机下载QQ音乐的时候才又下了下来。高中有篇课文,就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节选,当时那篇课文老师几乎没有讲,只让我们自学,然后我就没去翻过那篇文章,那个时候觉得,不考就不看,考的要多看,可现在有些后悔许多可以看的书还没有怎么翻过,后再毕业时卖给了收垃圾的老爷爷。
但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经历。
渔夫在大海里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却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鱼杀死,期间又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这条大马林鱼只剩下了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一切的肉体都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任人摆布。但是谁又愿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过是一堆毫无利用价值的骨架。
一个悲剧性的故事里,折射出一个“英雄人物”——老人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作为渔夫,捕不到鱼,还能算是真正的渔夫吗?而可贵的还是他却能在第八十五天决心驶向远方的大海去钓鱼,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令我佩服。不论是鱼叉,小刀,短棍。一次一次被鲨鱼带走,但他始终用尽一切手段进行反击,什么也无法摧残他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夹杂在大海的咆哮声中,回响在耳旁。一个人把生命都压上去了,与敌人做殊死的博斗,能不算英勇吗?想像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破坏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义的使者。在人的一身中随时随地都存在这股破坏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环着,喜剧的落幕,就是悲剧的上演;悲剧的落幕,也就意味着喜剧的再度登场。老人将大马林鱼杀死看似是完美的结果,但同时他也还在“酝酿”这自己的悲剧。鲨鱼的袭击,就是应得的报应。在充满悲剧色彩的全书之中,仍有一丝亮点,那就是孩子。孩子带回了老人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没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童心,一份天真,那世界不再总是灰色,就算当时你享有的是最后的晚餐,也不回忘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了。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失败,我们往往就是这样的活着吧。
63#
发表于 2016-1-11 14:36:5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大学,我们的大学
“就这样决定了,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进入大学。”《我的大学》这个开头就足够引起我的注意了,身在大学,却忘不了高考前对于这个象牙塔的种种幻想和期待。
然而,最后却说“这是个冷酷的世界,睁开眼看到的都不是善良的人,现实就是如此。”现实怎会这般残酷,让一切美好都打破!
阿廖沙是多么的渴望能够到大学进行高等的教育,但由于现实的残酷,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在一开始看到阿廖沙的愿望破灭时,看多了电影的我我满以为他会放弃那个在那时看来是多么奢侈而不切实际的愿望,老老实实地做社会的底层,一直碌碌无为,知道死去。但出乎我的意料,他竟将贫民区和码头作为它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包括大学生,初中生以及一些革命者,学到了在正规大学里面永远无法学到的知识,扩展了他的见识面的同时,也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也许,正是阿廖沙的那种坚强以及不畏艰难,勇于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造就了他成就,使他异于其他那些碌碌无为,自暴自弃的人们。
阿廖沙对于他的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当下,他脚踏实地,永不放弃,勤奋学习,勤奋思考,持之以恒;对过去,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曾经努力过并为此而争取过。他曾经在书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苦难的日子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我不奢求别人的施舍,也不苛刻偶玩好运的降临,愈是艰难,愈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智慧”。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
在学校的日子,虽然谈不上苦难,挫折的打击,但总会面临挑战,许多时候甚至无法坚持,又怎么说坚强?可是大学,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社会,各种体会总要慢慢适应,无论面对冷漠,或是忽视,正确面对自己的内心,坚持下去,在这个小小的社会里收获最想要的东西才能成长。
64#
发表于 2016-1-11 14:37:25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书里描述的是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的风潮,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可言。
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开篇用尼采的“永恒轮回”导入,“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男主人公托马斯标榜着自己特定的一套爱情理念,没有感情投入的人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所以他给了自己自由的空间,为他的肉体的放纵提供了可靠的理由。这就是他存在的最轻之处。他所一直奉行的“性友谊”原则让他心安理得的在不同女人之间周旋。他的生命之轻不是对自我生活的放纵,而是在放纵的过程中无法掩饰的空虚。他不需要为谁付出多少,别人也不会向他索要。最后,托马斯和特蕾莎最终在一次车祸中死去。耗尽生命的能量的托马斯最终走向了存在的极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是最终压倒他的却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每一次生命的过程都不可重复,也无可排练,走完了,就是一个无法更改的定格,因此每一次的选择就承担着十分沉重的分量,意义重大并可能影响人一生的顺利或坎坷,幸福或痛苦。托马斯的人生选择——和特蕾莎结婚,选择回捷克,选择乡下生活,每一次抉择都体现着生命之重,可以看出,在他灵魂深处,始终让他牵挂,唯一伴随他终身的一直是特蕾莎。从托马斯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追求意义和原则的生命之重所体验的沉重与痛苦,到结束却以生命之轻得以解脱。轻与重的区别是:同时任何事物只出现一次,这种一次性存在稍纵即逝,具有令人无法承担的轻薄漂浮。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