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赖香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6-1-8 13:23:44 | 只看该作者
当周报遭遇“寒流”

现如今,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报纸等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作为传统报纸中一员的周报,自然也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面临着陷入生存困境的危机。

昔日:成长后的繁荣
虽然目前周报处境困窘,但它也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十多年前,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消费能力也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消费品的品牌、质量。城市周报作为传统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社区化、分众化和专业化为方向,主要以所在城市读者为受众,并以提供娱乐时尚资讯和生活消费信息为主要内容,引领消费时尚、服务城市生活,发挥着自己的特色。它作为介乎于日报和杂志之间的特殊品种,它兼具了日报新闻的权威性、服务性和杂志的资料汇集、信息整合的优势,其价格一般也是介于日报和杂志之间,加之印刷精良,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大有物超所值之感,很受人们青睐。
在2005年12月举办的“全国城市周报发展策略恳谈会”上,会议承办方北京《精品购物指南》的总编辑张书新曾透露,该周报在2005年的前11个月一直保持近50%的增长,预计2005年收入将突破2.1亿元;上海《申江服务导报》也在会议上报出喜讯:至2005年11月,该报已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的创收指标。此外,据了解,湖南的《今日女报》、重庆的《渝州服务导报》、上海的《上海星期三》等一批城市周报在经营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经济观察报》、《体坛周报》、《音乐周报》等专业性周报也迅速成长着。据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对全国城市周报长期的跟踪调查,自2000年到2005年的6年间,我国城市周报的广告份额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直到2005年10月,占到3.22%,同比增长15.37%,比报纸平均增长率高了8个百分点。
资深传媒专家姚林先生认为,相对于都市报而言,虽然周报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由于其具有传阅率高、保存久、包装印刷精美等特点,读者忠实度较高,所以具有优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也曾在《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中指出:“面向细分读者市场的定位准确的生活服务类和其他资讯类周报,将成为中心城市新的增长点。”可见,管理部门对周刊发展前景看好。

现状:困境中的挣扎
从去年至今,国内已出现多家周报停刊的现象。2014年1月25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都市报出品的时尚生活刊物《风尚周报》宣布停刊。负责人夏逸陶在停刊通知会上表示“努力争取但尚未成功”;另一家知名周报《理财周报》也没能逃脱停刊的命运:今年4月,《理财周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以李白诗文“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为卷首语标题,告别了传媒界;而近日,隶属于天津日报传媒集团、被称为天津第一时尚生活类周报的《假日100天》也期望通过“换将”以破冰,因为从2014年开始,该报收益状况不佳,广告收入频频下滑。
目前传统的周报在新媒体冲击下几乎都面临着广告收益减少、读者大量流失、发行量下降、市场萎缩等诸多困境。首先是新媒体的崛起分流了周报大量的广告和读者,其原有的忠实读者趋于老化,而新的读者群增长缓慢,其收益大大减小。另外,报纸的运营成本也大幅增加,据相关统计,少数地方报纸的纸张成本增加了近40%。而周报,虽然刊期较长,印刷数量较少,但是对于纸张的要求却是很高,并且需要寻求更高质量的印刷技术。因此,周报的成本一时之间高居不下。再者,由于杂志化、图片化的版面形态对读者有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所以目前大多数周报都更加注重以版面表现自己,然而,这样的内容方式很容易与众多的新媒体内容重合,原来被精美的内容和印刷掩盖下的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在新媒体冲击下日渐显露。对于周报这个问题,有周报品牌客户表示:“相对于印刷而言,屏幕画面还原度无疑更好,况且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觉得走在街上拎着一本厚重的时尚生活类报纸或杂志是一种负担了。”
有分析人士认为,相较于都市报,主要内容为时尚生活类的周报更容易受新媒体的冲击。因为周报的主要内容多与时尚生活有关,在注重内容策划和追求潮流动态的同时,弱化了时效性。然而,兼具高质量的内容与时效性的新媒体很容易与周报形成内容上的竞争。相比之下,较为注重时效性、内容题材宽泛的都市报,情况则要乐观许多。周报困境愈陷愈深。

同种寒流,不同境况
在周报遭遇寒流的同时,同属于传统纸媒的都市报,却有着与之不同的发展光景。
都市报与周报一样,都是以城市居民作为读者定位,不同的是两者的内容定位。都市报以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题材广泛,时效性强,注重信息量、知识性、实用性和服务性,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信力。周报则是以生活服务类信息、时尚资讯和专业类信息整合为内容定位,与许多新媒体内容重合性高,这使得周报在与都市报与新媒体的竞争中不占优势。
在成本问题上,不同于都市报的是,周报除了有排版印刷方面的高成本问题,在采编内容上,也面临着困难。比如,拍一组独家的明星大片,需要邀请明星、租赁摄影棚、雇佣摄影师和化妆师;出席时尚活动,需要大量的差旅费用;有时甚至需要出席各大时装周等高级时尚活动,这都需要大量的费用。另外,在广告上,周报由于受期刊所限,广告的版面数量同都市报相比要少的很多。因此,不仅是成本问题,周报的收益困境也是日益突出。
服务性不够是周报与都市报相比的又一个劣势。媒界人士苏雪菊指出,在新媒体兴起的大环境下,周报仍然走“高端、时尚”的路线,尚缺乏服务性和实用性。《家报》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该报定位于关注家庭生活,始终紧紧把握住了实用性和服务性,并将其成功运用。《家报》成立了“老友乐”俱乐部,义务为这部分人群组织“健康讲座”、“服饰搭配讲座”等系列互动活动,以更好地为老年读者服务,获得读者的认可,赢得了美誉;另外,开拓读者团购版面的举措,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购物实惠,而且也提高了报纸的销量,为自己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这对于目前的周报来说,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如苏雪菊所言,周报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不应仅仅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报道者,也应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
从周报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有过繁荣,当然就有坎坷,遭遇“寒流”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目前尚被滞留其中,我们期待着它会有好的举措以“破冰”,继以昔日的繁荣。
62#
发表于 2016-1-8 13:27:09 | 只看该作者
媒体人离职盘点:转身,他们去往何处

近两年,可谓是传媒界风起云涌的两年,离职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虽然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职、跳槽也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随着一个又一个媒体人义无反顾地离开,曾经风光无比的传媒界,不禁让人忧虑:真的是冬天来了吗?在2015年的末尾,在这个冬天,回望传媒界的这一年,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媒体人的转身。

1月14日,在这2015年的伊始,时任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下称FT中文网)中文网总编辑的张力奋就在自己微博上宣布离职,并表示“未来将专注写作和研究”。张力奋于2003年加盟英国《金融时报》,并创办FT中文网。他曾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10余年,曾任助理电视制作人、国际台中文节目资深制作人、新闻节目制作资深培训师、中文节目新闻时事主编。FT中文网的成功与张力奋多年苦心经营、搭建人脉资源等不无关系。这位“媒体老兵”的下一站,是去往母校复旦大学,担任新闻学院全职教授职务。正如张力奋自己所言:“我是个两栖动物,有大学情结。过去十多年,在两岸三地四所大学做过客座教授。现在重回母校,出点力,报答当年教诲之恩。”

6月18日,《新周刊》前执行主编封新城在微博上晒出手写离职信,宣布全面退出《新周刊》。“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过渡,本人现已全面退出《新周刊》,并加盟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出任运营合伙人兼首席内容官,主管内容生产及视频发展业务。” 封新城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此前,2014年12月13日,在“2014中国年度新锐榜”颁奖典礼上,封新城就已宣布卸任执行总编一职,改任《新周刊》顾问。如今,他已宣布全面退出,和《新周刊》彻底没有了身份上的牵绊。对此,他说道:“我相信,我会从华人文化的角度去寻找和《新周刊》的深度合作。”封新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从来没想过会离开,很不舍与《新周刊》的感情,但是视频、影视领域的工作对自己吸引力更大,更想尝试新的内容,只能忍痛挥别。

7月14日,爱奇艺正式公布,首席内容官马东将于10月卸任,进行视频内容领域创业,并与爱奇艺继续保持长期合作。同日,马东转发爱奇艺公告,并说“YOLO”(You Only Live Once)。9月16日,马东携带自己团队以及新公司在四季酒店正式对外亮相,正式推出创业项目未米传媒。马东任职的近三年来,爱奇艺的内容业务高度发展,独家播出了《来自星星的你》、《爱情公寓4》、《爸爸去哪儿2》等现象级电视剧及综艺节目,还主导出品了《奇葩说》、《盗墓笔记》、《心理罪》等原创内容,获得极好的口碑和收视率。马东在爱奇艺可谓成绩斐然,那他到底为什么选择离开呢?马东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是一个不作不行的人”,人生只活一次,希望尽量的去多体会一些角色,增强心中的幸福感。在8月参与录制的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中马东也自曝从湖南卫视跳槽到央视,再从央视跳槽到视频网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遇到了“行业瓶颈”,第二个原因便是好奇心太强。同时他也称自己是“作无止境”,喜欢往新东西上“作”。

9月9日,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发表了题《生命的后半段》的长微博,宣布自己从央视辞职,加入创投界。与此同时,紫牛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猎豹移动CEO傅盛与张泉灵也于同日宣布正式启动紫牛创业营和紫牛基金。据悉,紫牛基金是一个专注在早期创业的天使投资基金,其愿景是做一支长青基金,不以短期盈利为目的,帮助创业者找到风口。在央视任职时间长达18年之久的张泉灵,之所以选择在42岁之际离开,她解释,是希望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如果,人生停在这里我并不遗憾,如果它还可以延续一倍的话,我应该用什么来填充它?”她给出的答案是,有一个新的开始——“我今年42岁,1997年来到中央电视台至今也有18年了。42岁虽然没有了25岁的优势,可是再不开始就43了。所以,这就是我新的开始。”“我要跳出去的鱼缸,不是央视,不是体制,而是我已经在慢慢凝固的思维模式。”

11月8日,2015年的记者节,在这特殊的一天,南方报系副总裁苟骅宣布离职,并创办“南友圈”。据了解,“南友圈”是一个前南方系媒体人的互助社群,其目标是帮助已经离开或者即将离开传统媒体的人,更好的完成这次角色变换。据悉,苟骅很早就开始在南都内部尝试转型,然而,这种体制内的改革的作用是有限的,结果并没有成功。于是,这一次,他下定了决心,跳出体制重新开路,选择了离职。苟骅认为,这股离职大潮在未来几年内会更加明显,他希望能帮助曾经的同行去更好的完成转变。

不只是这些,在这一年,还有更多熟悉的媒体人选择转身,挥手告别媒体圈:搜狐总编辑吴晨光,前凤凰卫视记者、主持人闾丘露薇,央视《新闻联播》主播郎永淳、《晚间新闻》主播赵普,曾写下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原《南方周末》资深编辑蒋昕捷,因一封“我的胸太大,这里装不下”辞职信走红网络的原九派新闻记者彭玲玲,操盘《南风窗》、《第一财经日报》这些大媒体的总编辑秦朔,曾供职于《新世纪周刊》和《新京报》、发表过《药家鑫父亲坦言不理解儿子》,《奥运梦碎》等一批相当有影响力的稿件原《新京报》知名记者孔璞……
对于这样的“离职潮”,有媒体人不客气地指出,有些媒体的离职人确实既在消费官媒巨大社会声望与公信印象,又在尽最大可能再次消费公众信任谋取巨额商业利益。敬一丹却不以为然,她对媒体表示:“每当有变化的时候,都会带来个人选择,尤其是如此大的变局,没有一个人不在其中。媒体人也会有一些因人而异带来的选择。”对于媒体人离职的选择,南都报系运营中心副总经理栾春晖则认为:“传统媒体曾经戴在头上的诸多光环,以及这个职业的社会优越性的客观存在,使得传统媒体人的流动被关注得相对较多。传统媒体需要阻止这样的离职潮继续下去,顶住互联网的冲击,成功转型。”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说道:“媒体人的离职宣告,背后还是固有的媒体生态正在塌方,新的媒体生态尚在建立中。”“在现代社会变革中,传媒业总能比其他行业中更敏感、迅速地反映变化,同样,其负面影响,也是传媒业首当其冲。”
无论社会还是传媒界,变局都在持续,局中的人,但凡有点想法,都在寻摸方向。就像有句话说的:这个世界一直不变的,就是“变化”。如敬一丹所言:一个“大时代”的来临,总是要伴随着大规模的人才流动。面对“离职潮”这样的大变动,或许最好的心态就是:期待着这个时代带给我们更多好的变化。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