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19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尹兴:“乔东回炉读高职”报道引警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11:0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5-8-11 11:03 编辑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电子报 >> 第7版:观点 >> 正文


                                “乔东回炉读高职”报道引警示:不该被轻视的细节
作者:尹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15/8/11 9:32:11



                                       
  □本期点评人: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尹兴

  8月3日,《中国青年报》11版《职业教育》刊发的头条报道《端着“铁饭碗”,内心仍不安——人大本科毕业“回炉”读高职,图啥》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


  在这篇报道中,“乔帮主”不恋“铁饭碗”,“回炉”高职学技术引发网友热议;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则对乔东的身份提出质疑。人大与《中国青年报》之后发布声明称,经核实,乔东系人大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短期培训人员,而非此前报道中所说的人大本科毕业生,《中国青年报》也就“报道求证不够周密”向读者道歉。


  事件暂时画上句号,但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


  在《人大本科毕业生“回炉”读高职,图啥》一文标题中,“人大”“回炉”“高职”这样的字眼博人眼球,看似颇具新闻性,实则因为暗示性太强而缺乏专业性。


  按照《新华汉语词典》的解释,“回炉”意指“重新烘烤和重新融化”,在特定语境中,“回炉”实际上隐含微妙的感情色彩——“特指返工和完全性返工”。一旦“回炉”与“人大”“高职”两个反差较大的词汇联系起来时,不免激发起读者头脑中的“过度联想”,得出“大学文凭不及高职技能”的结论。


  乔东学历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是报道立论的关键信息。然而遗憾的是,记者和编辑仅仅依赖直觉和常识筛检信息,继而才去理解特定语境下信息的意义,最终导致证据无法证明事实的准确,更无法证明解释的合理性。


  反观“乔东回炉读高职”这一报道,确实存在大量需要求证的信息。


  其一,文章指出“2010年本科毕业后,乔东顶着名校毕业生的光环,回到了家乡内蒙古鄂尔多斯”,而事实上,“乔东2007年至2010年间为鄂尔多斯东联现代中学高中生”。


  其二,文中提到:“对曾以高分考取重点本科院校的乔东而言,重拾课本备战高考,并不是最困难的,”而事后乔东高中班主任何老师却证实,“当年高考他考得并不理想”。


  其三,原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入校3年,乔东先后获得特等、一等、二等奖学金。”事后经相关媒体核实:“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矿井建设专业学制为4年,与文中乔东在该校学习3年的事实不符。”事实上,这一信息仅从学院的官方网站上也能获悉。


  需要反思的是,如果记者严格遵循采编规范;而编辑虽然不在现场,但如果能多次核对细节和消息源,这样的情况是否就能避免呢?尤其当新闻是在组织信息以提供深层含义时,我们究竟需要哪些证据?编辑记者又该如何辨别报道中提供的证据是否真的支持了报道结论?


  在互联网语境下,新媒体受众经常抱怨无法接收到准确真实的报道,新闻也被戏称为“匆忙的历史”。不可否认,同新媒体相比,“谨慎报道”的传统媒体和其他低成本新闻的竞争只会愈加激烈。但如果一味迎合受众的心理预期,面对海量信息不能以严谨的态度证据来核实,最终只会牺牲受众对新闻报道和媒体的信任度。


  怀着一颗谨小慎微的谦卑之心,精心拣选新闻、严谨求证事实,这才是避免重蹈“乔东回炉读高职”报道事件覆辙的唯一途径。


  ■话题延伸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一般情况下,记者报道一个普通人,对方说“中山大学毕业”、他单位再说他“中山大学毕业”,记者是不会再找中大校方去核实他的学籍或学位信息。所以,从报道常规和操作习惯看,中青报记者也没啥大错。不过,这篇文章的立意很容易放大成“文凭不抵一技之长”,报道对象又是中国人民大学这所名校的毕业生。记者如果稍微预估下报道可能对人大造成的困扰,也应该做到更准确、更具体的专业原则,对乔东的就读人大新闻学专业的学制、院系、时间和所获文凭做最起码的核实。所以,无论有意为之或无意失误,也都应为自己未尽必要核实义务而反思和致歉。


  《中国教育报》作者杨国营:在媒体最初的报道中,乔东本是一个励志“好故事”的主人公,然而随着剧情的不断反转,励志正剧变成了真假难辨的悬疑剧,最终被证实是一场闹剧:“好故事”基本事实有误。“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新闻工作者的一条重要工作方针。教育舆论场需要好故事,也存在不少好故事,能否讲好,考验着媒体工作者的能力和智慧。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的整个社会都需要好故事,因为它们能够传递社会稀缺的正能量,承载主流价值。然而,如果新闻事件在事实层面存在瑕疵,无疑将削弱其传播价值,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一个立不住的“好故事”,怎能撑起主流价值?损害媒体公信力事小,危害社会诚信体系事大。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5/epaper/d6079/d7b/201508/59128.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