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91#
发表于 2025-9-26 19:20: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传观察》创刊,从“问号”出发的新刊长啥样?

9月23日,由中国新闻社主管主办的《国传观察》正式创刊。
作为国际传播领域新推出的专业期刊,《国传观察》诞生于国家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受到行业高度关注。
那么,这本期刊为何从“问号”出发?

《国传观察》创刊座谈会(图片来源:中新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舆论场的博弈日趋激烈,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命与责任并重”的关键阶段。
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广泛传播,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我们拥有了更丰富的传播素材、更坚实的话语底气、更广阔的对话空间。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持续炮制“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虚假叙事,利用技术优势和话语霸权设置传播壁垒,导致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仍面临着“三差”困境——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尚未根本扭转,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依然明显,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落差”亟待弥补。
从实践层面看,我们的国际传播仍存在“起点与落点错位、表达与理解脱节”的问题: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务实举措,却被曲解为“地缘政治工具”;传承千年的和平理念,却被污名化为“意识形态输出”;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却被炒作成“债务陷阱”。
这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被曲解”的困境,本质上正是跨文化传播中“学理体系缺位、方法论滞后、价值共鸣不足”的集中体现。
《国传观察》正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创刊号即抛出“国传十问”,涵盖“如何搭建国传新支点”“如何优化国家新叙事”“如何实现传播力的换道超车”等热点议题,展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

《国传观察》创刊号封面

从创刊内容来看,《国传观察》确立了三大核心定位:
一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原点,推动叙事方式贴近国际受众,增强传播亲和力与实效性;
二是以“提升传播效能”为锚点,强化学界与业界的协同,促进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
三是以“问题拆解”为支点,直面一线难点,汇聚行业智慧,探索传播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国传观察》创刊之初便展现出明确的学界业界共建、学用结合的特点。这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传播,中国故事需要更专业更系统的表达。在此背景下,相关期刊在内容建设上也在不断发力,但仍有声音认为,部分传统学术论文和实践严重“脱节”,从业者常抱怨部分研究“不解渴”,没法直接应用到实战中;学界则认为实践领域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提炼,双方就像隔了一层纱。《国传观察》试图搭建桥梁,推动学界业界双向赋能。
栏目设置上,该刊涵盖焦点话题、理论圆桌、传媒新知、海外视窗、实践工坊、国传纵览等板块,也是旨在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经验共享与项目合作,体现“基于实践,高于实践”的办刊理念。


《国传观察》创刊号目录

纵观近年期刊发展趋势,专业期刊正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从单向传播走向平台聚合,而传播话语前置性语言、传播对象国的利益诉求、思维方式差异对国际传播的深度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也要求《国传观察》在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影响因素。
展望未来,该刊提出“三个升维”:
一、认知维度升维:聚焦国际传播思维框架与发展路径的创新突破,跳出单一“传播执行”视角。深入探索受众认知规律、跨文化理解逻辑,通过构建更具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从“信息传递”到“认知共识”的跨越,助力中国故事在国际语境中形成更有效的认知共鸣。
二、研究深度升维:针对国际传播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摒弃碎片化、表面化的分析模式,建立长期跟踪研究机制。围绕跨文化传播壁垒、国际舆论引导策略、多语种内容生产等关键领域,开展持续性、深耕式研究,以扎实的实证数据与深度分析,为行业破解难题提供可落地、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三、实践边界升维:推动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前沿交叉研究,打破国际传播与其他学科、产业的边界限制。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文化创意等领域的融合路径,创新国际传播的内容形态与传播方式;同时加强国内外传播机构的协作,促进经验共享与项目联动,实现国际传播实践的迭代升级与效能提升。
《国传观察》的创刊,不止于一本“新刊诞生”,更是一次从“问号”出发的行业思考与实践动员。我们期待,这本带着“问号”出发的新刊,能真正架起理论与实战之间的桥梁,让学界的系统研究找到落地的“出口”,赋能国际传播提质增效。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692#
发表于 2025-9-29 20:5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都市女报》更名《时代少年报》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公布信息,《都市女报》近日获批更名为《时代少年报》。
《都市女报》隶属于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于2001年9月24日创刊,每周五期,每期48版,采用双面彩色印刷。2018年元月起,《都市女报》改为逢周二、周五出版,每期定价一元。



来源:编采圈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elyyyOlsb7ALLOxjsdltg
编辑:杨泓艳



693#
发表于 2025-9-30 19:20: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把“开门办报”的传统发扬光大 光明日报社召开学术争鸣研讨会

光明日报北京9月28日电(记者郭超、王笑妃)光明日报率先披露并展开学术争鸣的“昆仑石刻”,近日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秦代刻石,并命名“尕日塘秦刻石”。日前,光明日报召开学术争鸣研讨会,邀专家学者回顾此次学术论辩,并总结学术争鸣的价值与意义。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等8位参与争鸣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光明日报自6月8日率先发文披露“昆仑石刻”以来,超过60位专家参与学术争鸣,是光明日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争鸣,被称为“现象级文化事件”。
与会专家认为,这场多学科、多层次、跨领域的学术争鸣,为不同领域学者提供了对话平台,打破了学者之间的认知局限,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推动了书斋里的学问走向大众,展现了学术民主的时代风尚。光明日报有开展学术争鸣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在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赢得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倾心。此次就青海秦刻石这一存在争议而社会亦多关注的文化主题开展学术争鸣,不同意见得以平和陈说、平等争辩,让“真理越辩越明”,切实实现了学术启示、学术促进、学术引领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出光明日报作为思想文化大报的学术担当和社会责任。
与会专家表示,学术研究没有终点。未来,将从刻文内容、文物保护、刻石与秦文化等多角度开展后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
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在碰撞交锋中互相浚发、互相激荡,是学术求真之路的常态。回顾这次学术争鸣,大家于争鸣中见灼识、于切磋中激共进、于论衡中达至理、于砥砺中开新境,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以这次争鸣为新的起点,光明日报将把“开门办报”的传统发扬光大,持续为学界提供更宽广的发声平台。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9日 01版)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杨泓艳


694#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创刊那些事
梁刚建
1993年年末,我正在光明日报评论部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一周写两篇评论,中午在楼道里打乒乓球,甚至下班后用我的夏利车顺路拉一两趟“黑活”挣个油钱。时任《书摘》杂志主编的李春林找到我,向我畅谈了想办一份读书类报纸的想法,他那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大脑与我闲适落寞的心境经过几次碰撞,渐渐擦出了火花。时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同时也是我和春林领导兼挚友的陶恺无条件支持此动议并给出了关键性的指导。考虑到批准一份报纸并非易事,老陶提出与新闻出版署合办,并带着我们与新闻出版署图书司杨牧之司长进行了汇报沟通。我们的理由无非是这样几条,一是倡导读书风气,推动出版繁荣;而当时这类媒体,除了上海的《文汇读书周报》之外,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报纸;二是符合光明日报的读者定位。光明报系中当时已有《博览群书》和《书摘》,再加个读书类报纸会使这个系列充实和丰满;三是图书司担负着管理出版的重任,有个发言平台有利于号令天下,等等吧。牧之司长当即表态,好。考虑到政府机关不好直接合作办报,牧之提出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挂名合办,但实际参与仍是图书司,并指定了图书司于青(现为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担任兼职主编。于青同志在创刊前后除了审稿外,还跑前跑后协调出版社资源和作者资源,居功至伟。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司长就能拍板办张报,也算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效率吧,与当下克强总理推动的一元钱办公司可以相映成趣。
路都打通了,面临的是怎样通过光明日报最高层这一关,因为事情还得在光明日报来做。这样就出现了可以写入读书报创刊史的“香山会议”;说是会议,无非是有五个人利用周末在香山饭店吃了个饭,除了陶、李、梁外,请来了光明日报最高首长、时任总编辑的徐光春同志。这个饭局买单者是我们的老友,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俞晓群(现任海豚出版社社长),他以坚定支持者和潜在广告商的身份参与了此次游说。光春同志本来就是个格局很大的领导,一看有人出面操持,有人愿意给钱,就啥也没说同意了。记得那次还在饭店游泳池一起游了泳,算是事业与共、赤身相见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来具体操盘。春林当时主编着《书摘》杂志,无法脱身;于是我们上报的方案中提出:陶恺兼任总编辑,梁刚建任副总编辑。报告送上去,徐光春大笔一挥就把陶恺的名字划去,同时删掉了梁刚建头衔中的“副”字。这体现了光春同志敢于使用新人的气魄,当然也可能觉得老陶事多别牵扯精力,一张小报你们瞎玩儿吧。这样,我从一个普通评论员一下子当上了所谓副局级总编辑。
这张报纸叫啥名?当时想了好几个,有的太雅,有的则不咋贴切。最终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直白些算了,叫中国读书报。注册过程中被告之,“中国”字样是不能使用的,于是变通一个字叫“中华”。字号有了,要不要请名人来题写个报头?光明日报刚退休的杨佳大姐自告奋勇,说认识佛学泰斗兼书法大师赵朴初,没几天赵朴老题写的报头就送来了。
说干就干。咱虽然是写文章的知识分子,没动手完成过一件像样点儿的实事,但也才四十岁正当年,尚有从头学习的热情,也向往着办成事后的快乐,于是开着辆小破车,走二三环、奔东西单,办刊号、跑执照,串银行、谈邮局,也不知深浅、也不怕挫折,就一路跑下来。当时光明日报支持是支持,但是说好了是不给一分钱的;而办一张报纸,哪样都是需要银子的,包括刻一枚图章,请一餐便饭。于是我先从家里拿了两万块钱,花完了,又从《书摘》杂志借了两万块。这钱还没用完,辽宁教育出版社的第一笔预付广告费15万元就打来入账了。有钱好办事,一应手续随之统统办好。
琐细事办完了,人员咋办?第一个来报到的是光明日报印刷厂一位老师傅的儿子张勇。他不知从哪抱来一台二八六旧电脑,算是自带设备入职,工作是打字员兼行政(张勇同志在报社二十年兢兢业业,后来利用工作之便娶了在报社做校对的西安姑娘苏玲,算是好人得好报,物超所值)。第二位来的大将是光明日报办公室主任何才庆,满脑子奇思异想,经营上连踢带打。举个例子,他在创刊伊始居然拉来了深圳电讯和扬州八宝粥的广告。第三位和第四位来的则是真正的业务骨干,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王小琪,二十年的历程证明,她在这张报纸起到了稳定与核心的作用,她的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无人可比;另一位是来自中国教育报的陈晓梅,是创刊时唯一从事过一线采访的记者,很多新闻选题都出自她的手笔;她离开报社后先后创办和主持了《出版人》和《综艺报》,成为新闻界强人。
另外几位则来自体制外。一位是我大学的小校友王迎,创刊时负责国外文化资讯板块,为了约稿,她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办公室挨着敲门,还真约来了很多学者的稿件。她感觉势单力薄,又推荐了来自河南的英语老师赵武平,赵老师不但外语好,在书的选择上也有独到的眼光,后来的世界级畅销书《哈利•波特》就是他最早发现并引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赵老师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担任副社长,在国际书展上经常看到他的身影。再一位是北京的中学老师赵彤宇,在创刊及随后的过程中,她展现了极强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在报社“广交朋友”的宗旨下一往无前,功勋卓著;赵老师目前是一本中央级双核心刊物的负责人。
最后一位参与创刊的社会达人是肖夏林。肖君是山东人,曲阜师范学院毕业,彼时正以旁听生的身份游走在北大与人大各教室之间,晚上就在男生宿舍里挤一下。不知谁把他推荐来见我,印象是其貌不扬兼口齿不清,但浑身散发着诗人气质和不羁的文学精神。他创刊后组织策划的“二王之争”(王蒙、王彬彬)、“二张之争”(张承志、张炜)充满思想深度和说理精神,是至今让人乐道的文学批评范例,同时也为这张新报纸带来了勃勃生机。
当然也有两位更年轻的新人,都是二十岁出头,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呼延华和北京大学经管系红娟,这两位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身份来的,完全无工作经验但却志存高远朝气蓬勃。我看男生勤快且精明就让他先跑发行。据说他现在还留着我任命他为发行部主任的委任状呢(刚大学毕业就当主任了)。小呼后来不搞发行了改当记者,写出了当时引起业界轰动的几篇大文章如“新华书店店名注册迫在眉睫”,“老牌出版社金字招牌还能打多久”,以至于被人称为“呼头条”。呼延老弟后来专攻图书出版,目前经营着一家有名的图书公司——朗朗书房,这些年来出版了太多的精品图书。另一位美女红娟婷婷玉立,形象可人又是学经营,我就安排她去做广告营销,后来一度占据了报纸四分之一的广告额,也算是我知人善任;当然红娟小姐的文笔亦清新脱俗,她为“人物故事”写的两百字小注,独树一帜,无人能摹仿。
就是这样七八个人十来条枪,聚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开始设计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要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我们的读者应该是哪些人?结论当然都体现在后来的报纸中,有思想,有深度,但也不做庙堂状,用普通知识分子所乐见的文字介绍五花八门的观点和思考;有新闻,有报道,但拒绝耸人听闻坚决反对八卦,用平实客观的文风记述当下的书和出书人、读书人。
为了征询意见和锻炼队伍,1994年3月和5月,分别出版了两期试刊号,在业界引起了波澜,也收获了很多改进的意见。1994年7月6日,《中华读书报》正式创刊并出版发行。前一晚,我签发了八个版的大样后,特意安排发行部藏德来同志送到印厂并嘱咐他坚持到印完。后来听说,老藏同志有很强的经济头脑,凌晨印完后居然带走了几十份新鲜出炉的创刊号,其中还有调墨时试印的十几张样报。他说二十年后这些报纸就值点钱了。
(本文作者系中华读书报第一任总编辑)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何璇祺

695#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创刊那些事
梁刚建
1993年年末,我正在光明日报评论部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一周写两篇评论,中午在楼道里打乒乓球,甚至下班后用我的夏利车顺路拉一两趟“黑活”挣个油钱。时任《书摘》杂志主编的李春林找到我,向我畅谈了想办一份读书类报纸的想法,他那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大脑与我闲适落寞的心境经过几次碰撞,渐渐擦出了火花。时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同时也是我和春林领导兼挚友的陶恺无条件支持此动议并给出了关键性的指导。考虑到批准一份报纸并非易事,老陶提出与新闻出版署合办,并带着我们与新闻出版署图书司杨牧之司长进行了汇报沟通。我们的理由无非是这样几条,一是倡导读书风气,推动出版繁荣;而当时这类媒体,除了上海的《文汇读书周报》之外,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报纸;二是符合光明日报的读者定位。光明报系中当时已有《博览群书》和《书摘》,再加个读书类报纸会使这个系列充实和丰满;三是图书司担负着管理出版的重任,有个发言平台有利于号令天下,等等吧。牧之司长当即表态,好。考虑到政府机关不好直接合作办报,牧之提出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挂名合办,但实际参与仍是图书司,并指定了图书司于青(现为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担任兼职主编。于青同志在创刊前后除了审稿外,还跑前跑后协调出版社资源和作者资源,居功至伟。现在回想起来,一个司长就能拍板办张报,也算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效率吧,与当下克强总理推动的一元钱办公司可以相映成趣。
路都打通了,面临的是怎样通过光明日报最高层这一关,因为事情还得在光明日报来做。这样就出现了可以写入读书报创刊史的“香山会议”;说是会议,无非是有五个人利用周末在香山饭店吃了个饭,除了陶、李、梁外,请来了光明日报最高首长、时任总编辑的徐光春同志。这个饭局买单者是我们的老友,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俞晓群(现任海豚出版社社长),他以坚定支持者和潜在广告商的身份参与了此次游说。光春同志本来就是个格局很大的领导,一看有人出面操持,有人愿意给钱,就啥也没说同意了。记得那次还在饭店游泳池一起游了泳,算是事业与共、赤身相见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来具体操盘。春林当时主编着《书摘》杂志,无法脱身;于是我们上报的方案中提出:陶恺兼任总编辑,梁刚建任副总编辑。报告送上去,徐光春大笔一挥就把陶恺的名字划去,同时删掉了梁刚建头衔中的“副”字。这体现了光春同志敢于使用新人的气魄,当然也可能觉得老陶事多别牵扯精力,一张小报你们瞎玩儿吧。这样,我从一个普通评论员一下子当上了所谓副局级总编辑。
这张报纸叫啥名?当时想了好几个,有的太雅,有的则不咋贴切。最终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直白些算了,叫中国读书报。注册过程中被告之,“中国”字样是不能使用的,于是变通一个字叫“中华”。字号有了,要不要请名人来题写个报头?光明日报刚退休的杨佳大姐自告奋勇,说认识佛学泰斗兼书法大师赵朴初,没几天赵朴老题写的报头就送来了。
说干就干。咱虽然是写文章的知识分子,没动手完成过一件像样点儿的实事,但也才四十岁正当年,尚有从头学习的热情,也向往着办成事后的快乐,于是开着辆小破车,走二三环、奔东西单,办刊号、跑执照,串银行、谈邮局,也不知深浅、也不怕挫折,就一路跑下来。当时光明日报支持是支持,但是说好了是不给一分钱的;而办一张报纸,哪样都是需要银子的,包括刻一枚图章,请一餐便饭。于是我先从家里拿了两万块钱,花完了,又从《书摘》杂志借了两万块。这钱还没用完,辽宁教育出版社的第一笔预付广告费15万元就打来入账了。有钱好办事,一应手续随之统统办好。
琐细事办完了,人员咋办?第一个来报到的是光明日报印刷厂一位老师傅的儿子张勇。他不知从哪抱来一台二八六旧电脑,算是自带设备入职,工作是打字员兼行政(张勇同志在报社二十年兢兢业业,后来利用工作之便娶了在报社做校对的西安姑娘苏玲,算是好人得好报,物超所值)。第二位来的大将是光明日报办公室主任何才庆,满脑子奇思异想,经营上连踢带打。举个例子,他在创刊伊始居然拉来了深圳电讯和扬州八宝粥的广告。第三位和第四位来的则是真正的业务骨干,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王小琪,二十年的历程证明,她在这张报纸起到了稳定与核心的作用,她的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无人可比;另一位是来自中国教育报的陈晓梅,是创刊时唯一从事过一线采访的记者,很多新闻选题都出自她的手笔;她离开报社后先后创办和主持了《出版人》和《综艺报》,成为新闻界强人。
另外几位则来自体制外。一位是我大学的小校友王迎,创刊时负责国外文化资讯板块,为了约稿,她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办公室挨着敲门,还真约来了很多学者的稿件。她感觉势单力薄,又推荐了来自河南的英语老师赵武平,赵老师不但外语好,在书的选择上也有独到的眼光,后来的世界级畅销书《哈利•波特》就是他最早发现并引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赵老师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担任副社长,在国际书展上经常看到他的身影。再一位是北京的中学老师赵彤宇,在创刊及随后的过程中,她展现了极强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在报社“广交朋友”的宗旨下一往无前,功勋卓著;赵老师目前是一本中央级双核心刊物的负责人。
最后一位参与创刊的社会达人是肖夏林。肖君是山东人,曲阜师范学院毕业,彼时正以旁听生的身份游走在北大与人大各教室之间,晚上就在男生宿舍里挤一下。不知谁把他推荐来见我,印象是其貌不扬兼口齿不清,但浑身散发着诗人气质和不羁的文学精神。他创刊后组织策划的“二王之争”(王蒙、王彬彬)、“二张之争”(张承志、张炜)充满思想深度和说理精神,是至今让人乐道的文学批评范例,同时也为这张新报纸带来了勃勃生机。
当然也有两位更年轻的新人,都是二十岁出头,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呼延华和北京大学经管系红娟,这两位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身份来的,完全无工作经验但却志存高远朝气蓬勃。我看男生勤快且精明就让他先跑发行。据说他现在还留着我任命他为发行部主任的委任状呢(刚大学毕业就当主任了)。小呼后来不搞发行了改当记者,写出了当时引起业界轰动的几篇大文章如“新华书店店名注册迫在眉睫”,“老牌出版社金字招牌还能打多久”,以至于被人称为“呼头条”。呼延老弟后来专攻图书出版,目前经营着一家有名的图书公司——朗朗书房,这些年来出版了太多的精品图书。另一位美女红娟婷婷玉立,形象可人又是学经营,我就安排她去做广告营销,后来一度占据了报纸四分之一的广告额,也算是我知人善任;当然红娟小姐的文笔亦清新脱俗,她为“人物故事”写的两百字小注,独树一帜,无人能摹仿。
就是这样七八个人十来条枪,聚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开始设计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要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我们的读者应该是哪些人?结论当然都体现在后来的报纸中,有思想,有深度,但也不做庙堂状,用普通知识分子所乐见的文字介绍五花八门的观点和思考;有新闻,有报道,但拒绝耸人听闻坚决反对八卦,用平实客观的文风记述当下的书和出书人、读书人。
为了征询意见和锻炼队伍,1994年3月和5月,分别出版了两期试刊号,在业界引起了波澜,也收获了很多改进的意见。1994年7月6日,《中华读书报》正式创刊并出版发行。前一晚,我签发了八个版的大样后,特意安排发行部藏德来同志送到印厂并嘱咐他坚持到印完。后来听说,老藏同志有很强的经济头脑,凌晨印完后居然带走了几十份新鲜出炉的创刊号,其中还有调墨时试印的十几张样报。他说二十年后这些报纸就值点钱了。

(本文作者系中华读书报第一任总编辑)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何璇祺

696#
发表于 昨天 21: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现在还有什么报纸值得一读


教员是办过报纸的,《湘江评论》曾经一报难求,成了许多中国近代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刊物。
教员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办报要做到尖锐、泼辣、鲜明。读过的报纸中《南方周末》算得上尖锐、泼辣、鲜明,只不过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不知道这份报纸还在不在。
自己曾经也是一名报人,对于办报也是有很深的体会。报纸是宣传工具,是舆论阵地。教员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这是很多日报的职能,但日报过于严肃,为了更好的传播效果,很多日报都办有晚报。比如《解放日报》下面有《新民晚报》;《安徽日报》下面有《新安晚报》。晚报可以将新闻做得更软一点,可读性更强一点,当然广告的刊登也会更多一些。以前在安徽的一个地级市,报纸的发行量能有二三十万份已经是很了不起。现在一个抖音大V能有千万粉丝,真的是不可思议。
教员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文章中,也提出了一个全员办报的理念。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唯有开门办报,才能办好报纸。读者的投稿和来信,都是对办报的支持。大家共同参与办报,报纸才会更加可读、耐读。对于全员办报,教员还特地举了一个报上常有错别字的例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小事如此,大事也是如此。
说起错别字,也许自己多年办报的经历,对于错别字就特别敏感。错别字关乎报纸的出版质量,报上的一篇文章如果错别字成堆,确实让人无法接受。由于我们那时候,很多的稿件都是手写的,由打字员录入电脑。因此,在录入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报纸在付印之前,总是要校对几遍,确认没有错误了才会印刷。因此,常年的文字工作,让我除了对错别字敏感外,辨识各种手写字的能力也很强。总是有报社的同事,拿来字迹潦草的稿件,让我帮忙看看这是个啥字。
教员当年办报,撰稿、编辑、校对甚至印刷都是自己完成的。撰稿、编辑、校对我都干过,但是印刷没有干过。不过我干过排版,那时候用的是方正飞腾排版软件。版面设计是一种视觉设计,是一种美学。每每自己能排出一个图文并茂、阅读顺畅、清新养眼的版面,就非常有成就感。
当然,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以及现在的新媒体,内容才是最关键的。对于报纸来说,就是要有好稿件和好图片。
当下,还有什么报纸值得一读呢?
来源:车小兵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