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681#
发表于 2025-7-11 16:58: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全国 1732 家报社,每天出约 1.13 亿份报纸,平均每 12 个中国人一份

时代的巨大变化,有时候会体现在一些不大起眼的事物上,让人意想不到。
今天看到鹤城晚报账号发的一篇文章,介绍了现在的报纸出版、订阅问题,一下子勾起了我对看报时代的回忆,想想过去之热,看看现在之冷,变化真是太大了。
报纸的从热到冷,充分反映出时代的巨大变化,当年很难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不过,鹤城晚报这篇文章的题目有点问题,似乎说不通。你来看看这个题目,《如今报纸已无人问津,报社却还在大量印刷,到底是哪些人还在看?》,是不是有问题?
我认为这个题目说得矛盾了,既言“无人问津”,何谈“哪些人还在看”?


这题目可能另有深意吧,且不管它,重要的是文章内容,竟然感慨万千。
文章介绍说: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 1732 家报社依旧在正常运转,每日约 1.13 亿份报纸如雪花般印刷而出,平均每 12 个中国人面前,就会摆放着一份报纸。
我看到这里很受震撼。我知道现在报纸还没消失,但是真没想到,发行量依然这么大,每天1.13亿份,平均每12人一份。可是,生活中我几乎看不到有人看报纸。
想当年,我刚参加工作那些年,单位的报纸一来,就被大家抢着、分着看了,看完了还相互传讲、交流。那时候,还盼着报纸来呢,特别想了解国家、国际大事。新闻联播虽然也报国家国际大事,但没有报纸上具体,尤其是涉及到国家政策,还是报纸上来得全面。
我那时候还有个剪报的习惯,当时把新华日报上的“新华箴言”剪下来集册,现在还收藏着。还有一个同事,拿废报纸练毛笔字,可能因为不要花钱,他练字一点也不进步。


后来,说不清具体从何时开始,反正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前,实际上看报纸的渐渐少了,到了智能手机兴起后,直接没人看了。但是报纸还是得订,这是政策。
一直以来,报纸来了直接放传达室,门卫也不看,邮递员拿来什么的一沓,就是什么样的一沓,一层一层往上码,根本没人去看,最后全都卖了废纸。
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且比报纸传递信息更快、更多,多种角度,再也不是从前的单一视角了,带给人更多思考。不仅如此,还能参与讨论,表达自己观点。
我身边,我所接触到的范围内,没有一个人看报纸了。时代变化如斯,令人不胜感慨。所以当看到鹤城晚报提出的下面这个问题,我也不禁感到好奇:
当大众的目光纷纷聚焦于手机屏幕时,这些报纸究竟流向了何方?又为何能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顽强求生?
是呀,报纸流向何方?报社如何生存?


据鹤城晚报介绍,现在订阅报纸的主力军,是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主要也应该是国有企事业单位。
不过,鹤城晚报下面这句话,我感觉有两个词语用得不恰当:
为了让职工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政策,深入开展政治学习,订阅报纸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途径。
看出来哪两个词语了吗?
“及时”,报纸哪里还能及时呢?报纸至少得之后一天。而手机上可能只是一两个小时就传遍了。
“不可或缺”,真的不可或缺吗?有了手机,什么信息获取不到?能上报纸的,就能上网,又不是内参。
上图蓝线才道出了真实原因,也就是我前面说过的,主要是政策,是制度,是使命。不这样不行。
《人民日报》80%是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订阅,这都是公款订阅。


除了主力军,还有一少部分,是流向了一些服务性行业,比如酒店大堂的咖啡桌上、机场候机区的座椅旁、高铁站的候车大厅里,也会订有报纸。
鹤城晚报写到这儿时,下面这句话很有意思,似乎大有深意:
报纸以一种安静而又贴心的姿态存在着。
某酒店大堂经理奚敏透露,他们酒店每日会在大堂和餐厅投放 20 份不同类型的报纸,涵盖了《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还有财经类、生活类报纸。
类似的这些场合,确实偶尔也会有人看看,打发时间。
此外,还有图书馆与阅览室里,也会为读者准备报纸。
文章最后介绍的一点,令我有点诧异。文章说,现在还有 8% 的农民保持着定期阅读报纸的习惯。说实话,这真是我没想到的,我们这里可能太落后了,我从来没有看到农民读报。
文章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颇具浪漫色彩的农民读报图:
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在农家小院休憩之时,翻开报纸,字里行间蕴含的政策信息,或许就能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指引。
田间地头,劳作之余,看看报纸,多么美妙啊。这简直就是新时代的田园诗,生活就是这么美好。文章作者想象真是丰富。


来源:读鬼笔记(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682#
发表于 2025-7-15 22:36: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工人日报》创刊76周年!生日快乐!

海报制作:曲欣悦

今天是2025年7月15日,《工人日报》创刊76周年。
与新中国同龄,76年来,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工人日报》,始终在记录共和国的新生、发展和壮大,与时代同频共振。
同时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工人日报》始终代表亿万职工群众说话、挖掘报道各级工会改革创新成果。
忆往昔峥嵘岁月,恰少年风华正茂。祝《工人日报》生日快乐!

1949年7月15日创刊号

1949年10月1日《工人日报》

毛主席亲笔题写报名
1949年6月,当时的北平有三份报纸——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大众日报。
毛主席觉得,三家报纸大体雷同,有一份人民日报就够了,北平解放报和大众日报可以不出了。
当时主持全国总工会工作的副主席李立三同志向毛主席提出,北平及各大城市只办一份报的这个原则基本上是对的,但有必要“办一份群众报、办一份工人报纸”。它的编辑方法、新闻内容、新闻来源、发行办法,都应该与大报不同,专门以工人读者为对象,根据工人群众的要求对工人群众进行教育……毛主席听了李立三同志的意见后说:“如果真正能够办成这样,我就同意!”
经过毛主席同意,大众日报被接过来改为全国总工会的机关报。
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1949年7月15日,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版的办给全国职工看的报纸诞生了!毛主席亲笔题写了报名:“工人日报”。


一纸风行76年
穿透新闻现场
抒写道义文章
记录历史脉动
风雨浸润沧桑岁月

1966年1月3日,工人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

1995年5月17日至19日,工人日报刊发《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寻找时传祥》《铁人留下的试题》《面对孟泰的雕像》。

2004年6月19日起,工人日报开设专栏《劳动者的权利与尊严》。

2008年4月28日,工人日报北京奥运会报道。

2025年4月27日至28日,工人日报推出《百年铸辉煌 奋进新征程特刊》庆祝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

2025年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凝神回望
那一张张泛黄的底片
穿过历史的尘埃
诉说着
一份报纸的担当与情怀
从铅与火
到光与电
再到数与网
关注三工 三工关注
我们从未改变
……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席睿



683#
发表于 2025-7-25 21:25: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6家媒体在这个会谈自家创新举措

截至2024年,全国报纸共开设831个一级独立域名的新闻网站,852个手机客户端,9393个公众账号,用户总数为104.9亿……这组《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4年度)》中的数字,让媒体人更直观地了解到中国报业深化融合发展、推进传播矩阵建设、提升全媒体生产传播质量的新成效。
2024年至今,全国报业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守正创新、奋发作为,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第四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以“推进系统性变革、实现数智化发展”为主题,汇聚中国报业精英,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凝聚力量、推动发展,共促报业开新局、谱新篇。


强化内容建设 以创新表达促进分众化传播
“中央级报纸创新形式实现精准传播,行业报纸依托专业优势开展滴管式宣传,地方级报纸深耕在地化叙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主题宣传报道格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田丽发布《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4年度)》时分析,2024年中国报业突出精益求精,优质内容供给,效能持续提升。
“人民日报社推进系统性变革始终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紧扣内容建设这个根本,将组织好文章、生产好内容、实现好传播作为最关键环节。”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向与会者重点介绍了人民日报社今年以来对内容的三个新要求:内容质量要有新高度,向着新高峰努力;内容呈现要有新气质,向着烟火气贴近;内容传播要有新范式,向着“自传播”进化。
徐立京说,《人民日报》近年来坚持微观切口和宏观叙事有机结合,在推出《微镜头》《微观察》等品牌栏目的同时,又打破常规,创新版面语言,聚焦重大活动细节,见微知著,展现大道、大国、领袖风采。人民日报社还提出“提高质量、改进文风、贴近读者、引人入胜”的办报理念,要求全社采编人员强化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不断丰富内容为王的新内涵。
“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品牌的产业锤、思想的产品锤’等用户服务驱动内容生产传播模式。”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张坤回顾道,中国青年报社将AICG等技术赋能内容平台建设全过程,以“青言青语”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以“青波指数”等自主科学创新效果评价机制。中青校媒现已构建覆盖全国2000多所高校大学生成长平台,联系校园媒体超过6000家,逐步健全了大学生通联队伍、海外青年人脉资源渠道。
中国日报社实施领航工程,以第一频道和X平台第一账号XMoment为突破重点,深入实施频道植入,取得可喜成效;同时,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协作机制,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机构常态化合作,打造核心观、研习录、习近平名言警句等融媒矩阵,向世界生动展现习近平主席的大党大国领袖风范。
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介绍,2024年中国日报社向全平台发布核心报道近3.6万篇,传播量达32.9亿,同比均增长9%。X平台第一账号发稿量、浏览量、互动量分别是2023年的2.1倍、3.6倍、4.4倍,粉丝量翻番,吸引众多国外政要参与互动。
“我们积极转作风、改文风,推出了《调查与思考》《政策面对面》等栏目,组建了一支独立于常规采编部门之外的潮声内容战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姜军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新栏目、新作风、新机制为抓手,推出并持续迭代“第一视点”专栏。其总传播量已超21亿,成为省域层面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故事的全新探索范例。同时,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在互联网标注坐标做好引领,推动《政已阅》《涌金楼》《有风来》等新媒体栏目在纸媒端亮相,促进报端融合,逐步实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阳光少年报》则是从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教育需求出发,把重要的国家大事、复杂的时政热点、正确的价值导向讲给孩子,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们是办给少年儿童的新闻故事报,既要考虑新闻的专业性,又要兼顾儿童的趣味性,让孩子所学的基础知识与现实世界得以有效链接。”大象新闻副总经理、阳光少年报社长黄宁说。
构建多元立体体系 拓展国际传播外延
中国报业近年来加大力度构建全方位、多语种、立体化的对外传播体系,注重全球叙事,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2024年,全国报纸海外总发行量达190万份,覆盖用户近10亿。外文网站用户3.9亿,外文客户端境外下载占比超70.1%,涵盖英语、法语、西语等7种主要国际语言。境外社交媒体账号达1598个,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融合时代,好内容要有好技术加持,更需要多元渠道运营。”曲莹璞介绍,中国日报社加强自主可控平台建设,英文客户端全球累计下载量达4500万,依托全球站点接力机制,在中国重大新闻英文报道中屡次成为全球首推首发。同时,优化海内外社交媒体运营,根据不同平台调性提高运营脸谱、X、TikTok及抖音、小红书等海内外社交平台水平,其中脸谱主账号粉丝数达1.16亿,居全球媒体账号第2位。中国日报社还注重对垂类账号矩阵的个性化运营,着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让自带流量的中国故事借力社交传播,吸粉“破圈”。
中国青年报社在聚力国际传播上有着独特的方式。张坤介绍,中国青年报社近几年平均每年承办近百场中外青年外交活动,推出了一系列青年特色鲜明的国际传播精品,初步构建了海外互联网账号、海外直投、KAB全球青年创业项目等海外影响力媒体矩阵、渠道和平台;积极参与承办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已成为内外宣同步、加强国际传播的第一方阵主流媒体。近几年,中国青年报社不仅有计划地打造了一支近百名在国际传播方面能征善战的可视化全媒体精兵,还重视全员文化素养提升和内外宣同步探索。比如,开展了“五四”青春晚会、华服日、非遗晚会、百所高校“校博联展”等海内外青年参与的活动。
中央级报纸的新媒体账号在重大国际舆论议题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地方级报纸开展的国际传播也各具特色、富有成效。
《Let’s Meet》(《渝见》)是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制作,每周三、周六在重庆卫视播出的中英双语栏目。如今,该栏目已经从国际传播融媒栏目升级到网络TV平台,实现了生态升级。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王亚向与会者介绍了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近年来进行国际传播的情况:基于电视,又超越电视,突破广电与报业壁垒,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建立了多主体参与的国际传播矩阵,构建起“卫视+网站+客户端+海外媒体账号矩阵”四位一体的对外传播平台。目前,“Let’s Meet网络TV”可提供24小时直播流,已在iChongqing海外网站、Bridging News客户端上线,并在斯里兰卡媒体镜报网站(Mirror)开设了专属频道。王亚表示,通过开展媒体服务、智库支撑、国际公关、海外展会、行业资源对接等多领域的服务,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已经形成了十大经营产品线,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根基。
已是全国青少读物头部品牌的《阳光少年报》也将目光投向了海外。黄宁介绍,《阳光少年报》推出的“新时代中国故事全球少年共读计划”首个中英双语图书项目即将上市,面向港澳地区及海外市场的中文繁体版报纸也在筹备中。

加快智能化转型 以体制创新推进系统性变革
中国报业近年来加大力度构建全方位、多语种、立体化的对外传播体系,注重全球叙事,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2024年,全国报纸海外总发行量达190万份,覆盖用户近10亿。外文网站用户3.9亿,外文客户端境外下载占比超70.1%,涵盖英语、法语、西语等7种主要国际语言。境外社交媒体账号达1598个,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融合时代,好内容要有好技术加持,更需要多元渠道运营。”曲莹璞介绍,中国日报社加强自主可控平台建设,英文客户端全球累计下载量达4500万,依托全球站点接力机制,在中国重大新闻英文报道中屡次成为全球首推首发。同时,优化海内外社交媒体运营,根据不同平台调性提高运营脸谱、X、TikTok及抖音、小红书等海内外社交平台水平,其中脸谱主账号粉丝数达1.16亿,居全球媒体账号第2位。中国日报社还注重对垂类账号矩阵的个性化运营,着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让自带流量的中国故事借力社交传播,吸粉“破圈”。
中国青年报社在聚力国际传播上有着独特的方式。张坤介绍,中国青年报社近几年平均每年承办近百场中外青年外交活动,推出了一系列青年特色鲜明的国际传播精品,初步构建了海外互联网账号、海外直投、KAB全球青年创业项目等海外影响力媒体矩阵、渠道和平台;积极参与承办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已成为内外宣同步、加强国际传播的第一方阵主流媒体。近几年,中国青年报社不仅有计划地打造了一支近百名在国际传播方面能征善战的可视化全媒体精兵,还重视全员文化素养提升和内外宣同步探索。比如,开展了“五四”青春晚会、华服日、非遗晚会、百所高校“校博联展”等海内外青年参与的活动。
中央级报纸的新媒体账号在重大国际舆论议题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地方级报纸开展的国际传播也各具特色、富有成效。
《Let’s Meet》(《渝见》)是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制作,每周三、周六在重庆卫视播出的中英双语栏目。如今,该栏目已经从国际传播融媒栏目升级到网络TV平台,实现了生态升级。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王亚向与会者介绍了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近年来进行国际传播的情况:基于电视,又超越电视,突破广电与报业壁垒,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建立了多主体参与的国际传播矩阵,构建起“卫视+网站+客户端+海外媒体账号矩阵”四位一体的对外传播平台。目前,“Let’s Meet网络TV”可提供24小时直播流,已在iChongqing海外网站、Bridging News客户端上线,并在斯里兰卡媒体镜报网站(Mirror)开设了专属频道。王亚表示,通过开展媒体服务、智库支撑、国际公关、海外展会、行业资源对接等多领域的服务,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已经形成了十大经营产品线,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根基。
已是全国青少读物头部品牌的《阳光少年报》也将目光投向了海外。黄宁介绍,《阳光少年报》推出的“新时代中国故事全球少年共读计划”首个中英双语图书项目即将上市,面向港澳地区及海外市场的中文繁体版报纸也在筹备中。
“我们创新全媒体呈现,以频道制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系统性改革。”曲莹璞介绍,中国日报社深化技术引领,启动AI伴生行动计划,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生产力体系,在人工智能驱动的传播新场域赢得了优势。通过打造“崑崙”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国际传播平台,构建可沉浸、可交互、可分享的文化体验空间,而数字员工元曦出镜的《中华文明探源》《一城一街》等视频传播量超7亿。
中国青年报社在前两轮“融媒小厨”和“可视化融媒云厨”基础上,正在推进新一轮可视化“人机协同智慧生态”系统性变革。张坤介绍,中国青年报社现已形成“报、网、端、微、抖”协同联动、一体发展、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矩阵,主力军全部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模式,并完成新文化业态基本构建。同时,中国青年报社在“数智记者矩阵”基础上,创新打造跨部门跨专业的“蜂巢型组织架构”——“六边形小组”,并深度整合AI技术与采编业务流程,逐步实现从“人工主导内容生成”到“人机协同智慧生态”的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浙江不断探索“人工智能+传播”的应用场景,以全省融媒体传播大脑技术底座为牵引,推动全省媒体“同上一张网、共享一朵云”,打造“潮新闻”“Z视介重大传播平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潮新闻改革为牵引,整合部门资源,强化用户思维和内容聚合,向互联网全面转型。“我们进一步进行扁平化管理,实行社长、总编双挂帅。”姜军介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将潮新闻原有25个部门整合为12个中心和4个职能部门,建立更加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组织架构。
而《阳光少年报》实行的行政级别与管理级别双轨运行,激发了年轻员工、业务骨干的积极性。“我们对发行投递机制进行了彻底的电商化改造,全流程借助数据管理自动化以及现代物流手段,并搭建了售后运营系统。”黄宁说,《阳光少年报》参考现代企业制度、互联网电商企业经营架构,搭建了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体系,使订阅报纸成为一次便捷舒适的网购。
“当前,中国报业正处于提质升级的换挡期、拓展赛道的转型期、深入改革的发力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田丽表示,中国报业应以推进系统性变革为牵引,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营模式,贯通事企,优化结构布局;以实现数字化发展为关键,更好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趋势,提高科技赋能力度、深度、广度,从报媒向融媒、智媒转变。


来源:传媒瞭望
编辑:杨泓艳


684#
发表于 2025-7-28 21:29: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羊城晚报恢复知名言论栏目《街谈巷议》

《街谈巷议》重回大街小巷。从715日开始,羊城晚报在报纸头版恢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言论栏目《街谈巷议》,“羊城派”客户端同步推出视频版本。

《街谈巷议》诞生于1980215日,位于《羊城晚报》头版,载微型评论,是羊城晚报的名专栏。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报人许实以“微音”为笔名,主笔该栏目长达23年,其鲜活犀利的笔触将街头巷尾的民生热点升华为深入浅出的“烟火评议”,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街谈巷议》因其贴近现实、直面人生、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享誉全国的民生评论典范。


《街谈巷议》重回大街小巷。从715日开始,羊城晚报在报纸头版恢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言论栏目《街谈巷议》,“羊城派”客户端同步推出视频版本。

《街谈巷议》诞生于1980215日,位于《羊城晚报》头版,载微型评论,是羊城晚报的名专栏。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报人许实以“微音”为笔名,主笔该栏目长达23年,其鲜活犀利的笔触将街头巷尾的民生热点升华为深入浅出的“烟火评议”,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街谈巷议》因其贴近现实、直面人生、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享誉全国的民生评论典范。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客户端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JkJInf_va6spQaGwAqliQ
编辑:何璇祺
685#
发表于 2025-8-1 23:41: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河报推出创刊30周年特刊


今天,大河报推出创刊30周年特刊,并在头版发表题为《三十而新 》的文章,全文如下:
三十而新

蓦然回首,岁月峥嵘。展望未来,万象更新。
三十而立。
卅载风云激荡,沧海桑田。报业形态,传媒格局,已然翻天覆地。
然,从铅字风骨到数字洪流,从一纸风行到一键从容,深植于代代大河报人血脉的文化基因,镌刻于大河报各色作品的精神品格,始终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而今,我们整装再出发。
三十而新。
三十,是永葆赤诚的“理想十八岁”,热血未凉;三十,更是精神与品格真正成年的序章,肩有担当。
初心为炬,砥砺前行。我们笃信长期主义,坚守理想高地。
驾驭AI浪潮,善用算法利器,勇破时代壁垒,大河报已然汇入数字时代的澎湃新潮,融入传媒变革的深刻变局。
三十而新。
我们将永葆闯劲,倍增慧力,向“三十更勇”进发,朝“三十更为”前行!
本报编辑部


来源:编前会(微信公众号)
编辑:何璇祺

686#
发表于 2025-8-9 20:2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男友道歉信登上《深圳晚报》:亲爱的许小姐,再一次恳请您宽恕
87日,《深圳晚报》6版右下角刊发了一则《道歉信》,看内容,应该是男子写给女友的。具体如下:
当天,《深圳晚报》5版右下角还刊登了一则《结婚启事》,具体如下:
《深圳晚报》近期头版


来源:长江朱建华
编辑:梅镕缨




687#
发表于 昨天 21: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钱江: 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当天,陈伯达交代何燕凌去北大调研——1966年“文革”初期人民日报记事

1.7月下旬8月初,陈伯达与江青最默契的那些天
7月下旬10天里,62岁的陈伯达会同江青四到北京大学,或看大字报,或“调研”,或参加万人大辩论会。还去了别的几个大学,这个密度颇有些惊人。他在群众场合多次讲话。进入1966年7月,延至这年8月底,他和江青的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段。此后就不行了。

    1966年7月29日《人民日报》1版,这篇社论是陈伯达听到毛泽东的一句指示而组织撰写的。   
具体说来,在北大之外,陈伯达还去了北京广播学院(7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7月27日晚)、北京轻工业学院(7月29日),7月30日与江青出席在人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院万人大会。
与此同时,陈伯达还在主持起草8届11中全会公报,几次修改。他判断,在即将举行的全会上,“二线”“一线”将迎面相撞,不可避免。
前几天毛泽东和“中央文革”成员谈话中说了一句:“可以搞点儿观察员,进行调查研究。”
陈伯达心有所感,判断全会召开当日在北京大学必有反应,必有文章可做。为此指示人民日报派出精干编辑记者在8月1日当天前去北大“调查研究”。

何燕凌(1922-2022)摄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

2. 到北大调研任务交给了何燕凌等九人
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报社委任与陈伯达联系的评论组组长何燕凌(当时还是人民日报编委)身上,奉命带领8人前往北大调研。半个世纪过去,他还保存着当年去北京大学时报社为他开出的介绍信,上面盖章并写道:“北京大学:兹介绍本社何燕凌等九同志(党员)前往你处”,后面的字手写:“了解文化大革命运动情况”。

何燕凌保存的1966年8月1日去北京大学“调研”的人民日报编辑部介绍信,笔者判断,介绍信上的笔迹是何燕凌的。

然而,时光磨损了人的记忆,本文作者得到这份介绍信时,何燕凌前辈对那天和哪些同事同行?在北大找了什么人?有什么调查结果?等等,全然记不起来了。
这倒也印证了历史文献的价值,何燕凌虽然记不起8月1日那天在北京大学寻访到了什么,但是他保存了几天后8月4日的一纸《总编室通知》,说明当时陈伯达重视人民日报事务,既抓要领,有时也会管到具体的编辑事务。陈伯达下了指示,报社是要落实的。
3.  “总编室通知”保存下来了
这纸《总编室通知》文字不长,照录如下:
   
1966年8月4日
总编辑室通知
七月十六日,陈伯达同志看了人民日报的版面和一些大标题以后作了重要指示,其中指出,报社同志要学习群众的語言。伯达同志說:“工农兵群众在批判资产阶級、批判黑綫人物中,有很多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語言。如在批判‘清官’时說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銀',就是对‘清官'的最生动最概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結論,是劳动人民一代又一代从被剝削、被压迫的生活实踐中得出的結論。引用群众的語言,往往比引經据典还要中肯。要吸收群众的知识、群众的經驗、群众的語言和他們对历史所作的結論,来丰富我們的历史唯物論。”
为了貫彻执行伯达同志的指示,唐平铸同志要求报社同志:随时留心收集群众的語言,发現了就記在卡片上,汇集到一个地方,加以精选,編印出来,变成大家共同的精神財富。有些不一定能直接引用,但是可以启发人們的联想。日积月累,生动的思想和語言多了,文章就可以写得生动了。
为此,希望全报社各部門的同志,特別是编辑部各部門的同志,立即行动起来,每天在阅读群众来信、来稿,阅读文件和各地报紙时,把新鮮、生动的群众語言分別摘录在卡片上,由各部門指定专人汇总。交总编辑室办公室統一整理,編印后发給大家。这是有关办好报紙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希望全体同志经常地认真地做起来。
对上面这段通知可以作点补充:上述陈伯达对编辑事务的一番话,是7月16日夜半时说的,讲完之后他该下班了,临时又说了四个字:“天天向上。”
这句话被记录下来了。

   20世纪60年代初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陈浚

4. 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批斗副总编辑陈浚
陈伯达、唐平铸参加八届十一中全会去了,在他们身后,8月的人民日报办公大院动荡不宁,从8月2日至8月4日,连续3天召开大会,批斗副总编辑陈浚。
这是斗争“四大家族”的统一部署,按照吴冷西、胡绩伟、陈俊、王泽明的顺序依次开展批斗。6月里批斗重点是吴冷西,7月出了“黑画事件”,批斗胡绩伟就成了主调,进入8月就挨着陈俊了。
陈浚(1917-2013),浙江杭州人,和人民日报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他在1937年12月离开短暂就读的“长沙临时大学”(因抗战南迁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联合大学,是日后西南联大的前身),投笔从戎,向北奔赴抗战前线。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当年10月入党,参加《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创办,先后任编辑、编委。他的同事中有许多人后来参加了《人民日报》的创办。
抗战胜利后,他进入东北,任牡丹江日报社长兼总编辑。解放后任东北《劳动日报》社长兼总编辑。195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先后兼任总编室、记者部、国际部、理论部主任。
在高潮中持续批斗“四大家族”,是7月23日报社文革小组布置的。批判吴冷西一个月有余,渐渐没有新材料了,于是要求整理胡绩伟、陈浚副总编辑和党委书记王泽民的材料。随后,批判对象将向副总编辑王揖、安岗、李庄扩展。
对陈浚的批斗是折磨人的,第一天的批斗会整整持续4小时,从“海瑞罢官”到“二月提纲”,再到删改军报社论,此中事态翻复,动辄得咎,批判者将陈浚视为彭真、吴冷西的“得力干将”,归入“反党”黑帮。此时的陈浚必然是百口难辩。批斗者不断上纲上线,批他“投靠苏修、与赫鲁晓夫干杯,反党卖国”云云,又使他不能不辩。
3天下来,时年还不满50岁的陈浚精疲力竭,却看到自己的罪名越来越重,为投身革命以来从未领教。第三场批斗大会后,陈浚“觉得脑子空了”,难以控制自己,不禁心绪难平,趴在桌子上大哭一场。
(未完待续)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