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国传观察》创刊,从“问号”出发的新刊长啥样?
9月23日,由中国新闻社主管主办的《国传观察》正式创刊。 作为国际传播领域新推出的专业期刊,《国传观察》诞生于国家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受到行业高度关注。 那么,这本期刊为何从“问号”出发?
《国传观察》创刊座谈会(图片来源:中新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舆论场的博弈日趋激烈,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命与责任并重”的关键阶段。 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广泛传播,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我们拥有了更丰富的传播素材、更坚实的话语底气、更广阔的对话空间。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持续炮制“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虚假叙事,利用技术优势和话语霸权设置传播壁垒,导致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仍面临着“三差”困境——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尚未根本扭转,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依然明显,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落差”亟待弥补。 从实践层面看,我们的国际传播仍存在“起点与落点错位、表达与理解脱节”的问题: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务实举措,却被曲解为“地缘政治工具”;传承千年的和平理念,却被污名化为“意识形态输出”;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却被炒作成“债务陷阱”。 这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被曲解”的困境,本质上正是跨文化传播中“学理体系缺位、方法论滞后、价值共鸣不足”的集中体现。 《国传观察》正是以问题为出发点,创刊号即抛出“国传十问”,涵盖“如何搭建国传新支点”“如何优化国家新叙事”“如何实现传播力的换道超车”等热点议题,展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
《国传观察》创刊号封面
从创刊内容来看,《国传观察》确立了三大核心定位: 一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原点,推动叙事方式贴近国际受众,增强传播亲和力与实效性; 二是以“提升传播效能”为锚点,强化学界与业界的协同,促进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 三是以“问题拆解”为支点,直面一线难点,汇聚行业智慧,探索传播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国传观察》创刊之初便展现出明确的学界业界共建、学用结合的特点。这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传播,中国故事需要更专业更系统的表达。在此背景下,相关期刊在内容建设上也在不断发力,但仍有声音认为,部分传统学术论文和实践严重“脱节”,从业者常抱怨部分研究“不解渴”,没法直接应用到实战中;学界则认为实践领域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提炼,双方就像隔了一层纱。《国传观察》试图搭建桥梁,推动学界业界双向赋能。 栏目设置上,该刊涵盖焦点话题、理论圆桌、传媒新知、海外视窗、实践工坊、国传纵览等板块,也是旨在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经验共享与项目合作,体现“基于实践,高于实践”的办刊理念。
《国传观察》创刊号目录
纵观近年期刊发展趋势,专业期刊正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从单向传播走向平台聚合,而传播话语前置性语言、传播对象国的利益诉求、思维方式差异对国际传播的深度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也要求《国传观察》在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影响因素。 展望未来,该刊提出“三个升维”: 一、认知维度升维:聚焦国际传播思维框架与发展路径的创新突破,跳出单一“传播执行”视角。深入探索受众认知规律、跨文化理解逻辑,通过构建更具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从“信息传递”到“认知共识”的跨越,助力中国故事在国际语境中形成更有效的认知共鸣。 二、研究深度升维:针对国际传播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摒弃碎片化、表面化的分析模式,建立长期跟踪研究机制。围绕跨文化传播壁垒、国际舆论引导策略、多语种内容生产等关键领域,开展持续性、深耕式研究,以扎实的实证数据与深度分析,为行业破解难题提供可落地、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三、实践边界升维:推动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前沿交叉研究,打破国际传播与其他学科、产业的边界限制。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文化创意等领域的融合路径,创新国际传播的内容形态与传播方式;同时加强国内外传播机构的协作,促进经验共享与项目联动,实现国际传播实践的迭代升级与效能提升。 《国传观察》的创刊,不止于一本“新刊诞生”,更是一次从“问号”出发的行业思考与实践动员。我们期待,这本带着“问号”出发的新刊,能真正架起理论与实战之间的桥梁,让学界的系统研究找到落地的“出口”,赋能国际传播提质增效。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