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驻外(战地)记者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25-6-10 09:39: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直播中警察开枪!澳媒记者中弹,新华社记者也未能幸免
一线记者,活成了战地记者的样子。
在洛杉矶爆发的暴力抗议第三日,澳大利亚9News记者劳伦·托马斯在现场报道时,遭遇了堪比战地记者的惊险一幕——一名执勤警察近距离向她开枪,发射橡皮子弹。
现场画面显示,托马斯手持标有“9News”字样的蓝色话筒,正面对镜头进行直播,一名警察突然将枪口对准她,随后开火。镜头迅速晃动,托马斯发出一声痛呼。幸运的是,她没有受伤,直播也紧急中断以便她和摄影师安全撤离。
9News发表声明称,托马斯和摄像师目前安全,并将继续进行报道工作。
此事在澳大利亚引发广泛关注。绿党参议员莎拉·汉森·杨表示震惊,要求总理阿尔巴尼斯向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严正交涉:“美国执法机构对澳大利亚记者开枪,完全不可接受,必须立即给予解释。”
她强调:“新闻自由是民主的基石。总统必须听到我们的抗议。”
不止托马斯,新华社记者也在现场遭遇攻击:一名记者被催泪弹击中手臂,摄影报道员左腿中橡皮子弹,出现红肿伤痕。
抗议起因是美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等联邦机构于6日、7日大规模逮捕疑似非法移民,引发与当地社区的激烈冲突。7日,特朗普在加州州长并未请求支援的情况下,宣布调派2000名国民警卫队进驻洛杉矶,8日已有300人到位。
当新闻现场成了“火线前沿”,记者安全与新闻自由再次成为全球新闻业关注的焦点。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82#
发表于 2025-6-25 23:09: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凤凰女记者战地日记丨伊朗报纸头版全是胜利的口号,我一时无语

编者按:最新一轮以伊冲突发生之际,凤凰卫视驻伊朗女记者李睿坚守前线发回报道,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伊朗德黑兰的紧张局势,展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这场被当地人称为“没有战场的战争”,正深刻重塑着战争的定义与平民的生存现实。
6月25日,是停火的第一天。昨晚我终于睡了一个整觉,一夜没有高射炮声,没有爆炸,久违的安静让我都有点不太适应。不用害怕和担心的睡觉,这可能是对普通人最正常的,连这我都觉得特别久违特别珍惜。早上四点醒来,看了看新闻,回了几条短信,又睡了过去。七点醒来时,还是感到特别疲惫。过去这12天战争期间,一直神经紧绷,现在松弛下来,反而从内到外都感到疲乏。


今天伊朗报纸头版全是胜利的口号:“我们迫使敌人停火”“伟大领袖与勇敢人民万岁”“德黑兰的天空又干净了”。看完这些,我一时无语。


我给摄影师穆森打电话,他昨晚已经带着老婆孩子从老丈人家搬出来回自己家住了。我提议出门采访市民的停火感受。他说现在伊朗文化和伊斯兰指导部不让外媒上街,警察太多了。据说伊朗抓了七百多个间谍,在德黑兰就查获了一万架小型无人机。在这样安全紧张的氛围下,很难感受到战争真正结束了。
我们秘书曼达纳在美国探亲,她问我感受,我说终于可以睡一个安静的整觉了。她说他们在美国也一样,一直担心伊朗这边的家人。她也终于可以回德黑兰了。
我在伊斯法罕的同学,这些天带着家人孩子躲进了附近的乡村。战争爆发后她一直给我发信让我去和他们待在一起。我问她感受如何,她发语音说,听到停火的那一刻,就像被一桶冰水从头淋下,冷得发僵、无法呼吸。她说,因为我们普通人期待的是其他的东西。我们普通人一直在花钱给国家,比如警察安全部队,另一方面至少在经济方面也没有对我们备好条件。国家没有给我们安全,也没有给我们经济上福利。但现在战争打起来,我们知道这个国家会被打得千疮百孔,再交还给我们。至少我们期待会有别的样子。但是没有想到就这样结束了,我们期待的那些并没有发生。
她又写了一个信息给我,上面写着:“你是否有过那种感觉?被冰冷的水猛然浇头,冷得僵硬?我的感觉就是这样——麻木、虚弱、无法呼吸。停火又意味着什么?我们打过去六个小时,他们轰炸我们十二个小时,然后一声令下,停止!可我们的国家已经遍体鳞伤。这一次,我们知道除了榨取我们的利益之外,美国这样的外国还必须从我们的矿山、石油和天然气中获取利益……我们需要团结起来。我们的亲戚、家人或朋友都没有死亡。我也祝愿其他人心灵幸福。尽管国家满目疮痍,惨遭劫掠。我们需要团结起来。让我们的孩子跳舞、玩耍、鼓掌。让我们在泪水中对我们的孩子微笑。他们是生命的继承人”。


我打电话给伊朗妈妈问我同学说的是什么意思,她说因为现在网络监察很严格,大家都不敢乱说话。大家还是困在困局里。这是很多伊朗人的心态。 我问她,难道战争结束不是好事吗?她叹气,说这并不是真正的结束。今天伊朗议会又表决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伊朗原子能组织还说将继续推进核计划,欧洲都开始发声,说伊朗很快就能造出核弹。她担心,这可能只是更大冲突的间歇。
我说,为什么非要宣布出来让别人抓住借口?不能悄悄做吗?伊朗妈妈说,没有办法,他们就是只有这样说才能迎合国家的主流声音,但也不知道他们是人民的敌人还是人民的朋友,总是把所有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他们更在乎的是意识形态,而不是人民的安危。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无能为力。
说实话, 虽然是停火,我却没见到太多人真正高兴,没有听到家附近开party或放音乐,住宅区附近一片安静,甚至很少有行人和车辆经过。我们今天得到指导部外媒司的通知,可以安排我们拍摄国家电视台被炸毁的大楼,今天下午市中心广场上会有胜利集会和音乐会,我们外媒获准拍摄。想着这场面也是够分裂:一边在大张旗鼓地集会庆祝胜利,一边有人悄悄落泪。
我的心情说不上好坏。是的,停火让我得到喘息,但太多的惊恐、悲喜交织,怎么可能因为一句“停火”就瞬间抹去?我的心,依然沉重。网上有很多传言说领袖已经走了,不知道是真是假,直到现在领袖也一直未现身,也让人有点心慌。希望这场战争后,伊朗能保持社会稳定,同时要痛定思痛、重新审视所有的政策,勇敢地做出变革。



来源:睿眼观伊朗(凤凰新闻)
链接:
https://ishare.ifeng.com/c/s/v006F6eI0j3oBJgG7IQdnK7VZ32C9u6zIFzmE5QsU8TAsYrpCowoJEpqQbWo0egXwq7c?spss=np&channelId=&aman=efW934p4e4Ta3blc0ch89euce4b7a0jed2F5d8E1cc&gud=97Q878j746
编辑:张席睿



83#
发表于 2025-6-28 22:3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独家对话: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被乌克兰无人机袭击始末

当地时间6月26日下午,正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采访的凤凰卫视驻俄罗斯记者卢宇光一行,遇到乌克兰无人机袭击。
卢宇光头部受伤后,随即被送往救助站处理伤势,之后已转送往库尔斯克市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尽管医生建议他留院继续治疗,但63岁的卢宇光仍返回前线采访。


遭袭时现场情况如何?被袭后还经历了什么?
6月27日,凤凰卫视授权传媒茶话会独家对话卢宇光。27日晚间,卢宇光向我们还原了事件经过。
突袭瞬间:无人机俯冲投弹,头部受伤血流不止
卢宇光,有着20多年的战地报道经验,俄乌冲突爆发后,就进入战地一线报道。3年多来,他穿梭于前线,目睹并记录过俄军T72B3主战坦克被炸、炮塔飞上天几十米等战争场面。
“冲突双方不得攻击合规记者。”这是国际惯例,也是战地记者的“保命符”。
但是,曾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俄乌冲突等战地报道的记者卢宇光,怎么也没有料到,身着防弹背心,胸前身后均印有“PRESS”这一媒体标识的他,仍然会受到袭击。
事情还得从6月26日的一次采访说起。
下午1点,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南部的苏贾地区(距俄乌冲突前线约几公里),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一行,正在采访返回家园的难民。
这本应该是一场安全的报道。
但当卢宇光站在一个村庄前的指示牌前出镜做报道时,突然,一架FPV(“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装有摄像头,操作员通过佩戴的头戴显示器或者看着屏幕操作)从一米多的高度跃升,向他所在位置实施俯冲攻击、投弹。
“FPV无人机,最高时速达到175公里。我们根本来不及躲闪。当时现场特别混乱,我和团队的摄影师以及周围的人都在四处躲避。”据卢宇光介绍,无人机投掷的炸弹量虽不大,但爆炸瞬间他的头部便血流不止,鲜血浸透了下巴和衣领。
一名路过的俄军摩托车手发现了受伤的卢宇光,他随即呼叫救护车,将卢宇光送往附近的一个野战医院包扎。
随后,卢宇光先是被俄军转移至库尔斯克的一家军事医院。在进行包扎、登记时,库尔斯克州州长赶到,又将他送到当地最大的综合性医院。
入院后,检查过程异常 “复杂”,“一般检查十分钟就能完事儿,但这次检查时间特别长,而且反反复复”。
受到如此重视的卢宇光感到惊讶,“我觉得没什么大事,就是头皮碰了一下,缝了几针而已,坚决反对转往莫斯科”。卢宇光态度强硬地拒绝了。
在卢宇光拒绝转院莫斯科后,现场陷入长达半小时的决策僵局。
据卢宇光回忆,当时主治医生、库尔斯克州州长、莫斯科紧急救援队队长、俄军军方人员当即召开闭门会议,这半小时内,外面的卢宇光如坐针毡。
“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是俄军夏季战役的重要战场,作为观测俄乌两军前沿战争态势的记者,我不应该撤出这个地区。”卢宇光讲道。
在签署“拒绝住院,责任自负”声明后,卢宇光离开了医院。带着伤,他再次返回到前线进行新闻采访。



然而,卢宇光回到新闻现场的时间是短暂的。
6月26日晚上10点,当地警察携担架敲响了卢宇光的宾馆房门,“他们给我看了证件亮明身份,说必须回医院,旁边还有紧急救援部队的人强调说他们要对我受伤的这件事儿负责” 。
当晚深夜11点,卢宇光又被送回医院。当地医生解释称,需要对卢宇光进行七天观察,以防出现脑血肿压迫神经导致瘫痪的情况。
目前,因伤势观察需要,卢宇光再次入院接受观察,凤凰卫视也要求他停止工作。
前线采访经历:危险常在,记者身份不是 “保命符”
实际上,在冲突地区,战地记者的人身安全保障受国际条例保护:
2015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的相关决议中规定了有关保护武装冲突地区记者的内容。决议明确提到,记者在冲突地区被视为平民并得到保护的前提。
但他身着防弹背心,胸前身后均印有“PRESS”媒体标识,卢宇光仍然受到乌克兰无人机的袭击。
“在战场上仅凭记者标志根本无法保证安全。”卢宇光告诉传媒茶话会,战场瞬息万变,敌方人员可能伪装成记者执行战斗任务,所以仅凭记者这个单薄的身份标识来保护自己,完全不可能。
真正的“保命符”是战地记者必须具备的军事常识,包括熟悉各种火力射击的效果及距离、判断战斗状况的胶着程度以及常规性的救护知识。
卢宇光提到,2023年下半年以来,针对记者的袭击在俄乌两军交战区域时有发生,不少俄罗斯记者因此伤亡。“我有很多朋友战友,丢胳膊少腿甚至去世的都时有发生。”
卢宇光感慨:能活下来,也离不开单位领导对于记者生命安全的重视——宁可不要独家新闻,也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目前,因伤势观察需要,卢宇光再次入院接受观察。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俄罗斯《消息报》最新报道,针对卢宇光在俄库尔斯克州遭乌克兰无人机袭击受伤一事,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表示,俄方已按恐袭罪刑事立案。  
目前,乌克兰方面暂未对此事做出回应。



来源:传媒茶话会(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84#
发表于 2025-6-29 23:21: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闲着没事,说说刚刚受伤的卢记者

在库尔斯克受伤的记者卢宇光

昨天文章说乌克兰苏梅局势,顺便说了一下26日在库尔斯克受伤的战地记者卢宇光。没想到的是,大家对我顺便说的卢记者感了兴趣,对我说的苏梅局势倒不太关心。既然读者感兴趣,那我就满足读者们的要求,继续说说卢宇光。
昨天文章留言中,有读者朋友指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他不是记者,他只是宣传员。我回答说,他的职业就是记者,但未必是一位职业记者。
第二个,我在文章里说,即便对这位记者此前报道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忘了大国传统里的慈悲情怀,须知伤者为大的古训。
读者朋友们对“伤者为大”多有指责,说中国古训里没有这一条,只有死者为大。
我何尝不知道没有伤者为大的古训?我说的是,人家都受伤了,就饶过他吧。其中当然有意制造了一个曲笔,引发联想,有的人懂了,有的人没懂。
关于这位卢先生,自从俄乌战争打响以来,受众对他的战地新闻多有微词,当然也因为特殊身份,拥有大量热心读者。公开谈论卢记者,就新闻环境来说,还不是时候。今天说他,是在不适当的时间,戴着镣铐跳一回。他的硬伤,我得避免。我尽量做到新闻公正,请大家读文过程中,理解并原谅。
受伤经过
卢宇光自己说,26日,他正在库尔斯克地区准备报道战乱边境地区平民生活时,遭到乌克兰无人机袭击,头部受伤。包扎后,他仍站着告诉塔斯社,他来这里是为了让人们关注该地区人民的困境,而西方记者却不见踪影。卢宇光猛烈抨击乌克兰政府:“对记者如此下手的人,对其他人又有何不可(又什么做不出来)?”
有媒体对卢宇光受伤情况描述得更详细。说卢宇光团队身着带有“媒体”字样的防弹衣,采访车也喷涂有“PRESS”标识,且已提前向俄乌双方通报坐标。然而,一架乌克兰“海狸-4”型自杀式无人机仍径直冲向卢宇光,在其右侧3米处爆炸,弹片击中其头部。经诊断,他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及顶叶脑挫伤。
据卢宇光先生自己介绍,摄影师没有受伤。
他被送往库尔斯克地区某医院进一步治疗。
无人机失准?
这是昨天在我的文章留言里争论过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无人机不仅识别得了记者,而且一定认识卢宇光其人。无人机比对识人的能力,强于自然人的眼睛。
因为他的出镜率很高,乌克兰前线士兵监视器里,一定早已投放了卢宇光的各种照片,以便无人机手识别。
无人机投弹,在他左右3米处爆炸,这是放他一马的意思,因为无人机盯上的人,几乎无法生还,何况近在咫尺的摄影师毫发无损。
有人又问:乌克兰为什么不下狠手?答曰:怕引起国家间博弈。
澄清身份
时间:28日。
地点:俄罗斯库尔斯克军医院。
来源:抖音视频。
以下是视频中卢记者的介绍:
今天是星期六,老卢在库尔斯克军医院,由于这里是军事部门,属于保密的地点,为了防止被炮击,所以呢不能经常使用手机。今天是特别的允许,要录一段。感谢成千上万的粉丝对我的问候,但是在今天,我真是在平时没有这个时间和没有这个兴趣来做这些事。因为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之后,有很多的粉丝(有很多的人)来抹黑咱们政府,所以在今天呢,我要特别地强调一下,我是中国籍。给大家看一下,这是老卢的护照,平时啊,我真没这个功夫和没有这种精力来搭理这些人。哎,这是老卢的护照,看清楚了啊,中国籍。仍然,到现在为止没有被凤凰卫视开除(出示床头带有凤凰卫视标识的话筒)。
传奇婚姻
以下资料来自公开网络。
卢宇光先当兵,1978年被部队推荐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当了电视人。他到过伊拉克,到了车臣,他的爱情与婚姻,就发生在俄罗斯境内。
采访过程中,他认识了特种兵马克西姆,马克西姆向卢介绍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
在格罗兹尼,他们乘坐的车发生了爆炸,卢宇光醒来,发现马克西姆被炸身亡。卢没受伤,是因为马克西姆扑下身子掩护了他。
事后他寻找马克西姆的爱人报恩。马克西姆的爱人叫玛丽娜·阿列克塞依夫娜,是电视台主持人,后来两人产生感情结婚。所以,卢宇光是俄罗斯女婿,凤凰卫视驻俄罗斯记者。
人生简历
以下资料来自公开网络。
1962年5月1日出生于杭州。学习成绩不好,逃学做过晒盐工。后来当了海军,1978年被部队推荐上大学。“尽管在资格考试中他的数学和语文成绩都不及格,但由于能发出俄语中的一个音,他被推荐到辽宁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俄语”,毕业后在俄罗斯办过报纸,渐渐成为一个新闻人。
作品争议
主要是他采访地域单一,不符合新闻作品的平衡原则。因为新闻作品要求公正平衡,所以,卢先生即便再怎么出生入死,也无法完美塑造一位合格记者的形象。



来源:李未熟擒话(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85#
发表于 2025-7-3 22:48: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华社驻耶路撒冷记者王卓伦:战地没有“女性”


原创 王卓伦 [url=] [/url]2025070220:37 北京 标题已修改
613日凌晨3时,一阵尖锐刺耳的手机警报将我从睡梦中惊醒——以色列对伊朗发动先发制人的突袭。很快,伊朗以大规模导弹袭击进行报复。在我所负责报道的以色列,导弹从伊朗接连不断发射过来。而在战火的另一端,伊朗也深陷重压,艰难支撑。12天的激烈交火,死伤惨重。
一个又一个导弹来袭和紧盯动态的不眠之夜,将我再次推入这个剧烈震荡的局势中心。
今年是我在中东工作的第五年,在巴以地区工作的第四年。这样因突发事件而彻夜无眠的夜晚,我已记不清经历多少次了。尤其是202310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600多个日夜仿佛在不断重演:我目睹了太多刻骨铭心的瞬间,却也常常感到自己的记忆被无情磨平。每天面对的内容似乎都非常同质化:战况简报、警报弹窗、伤亡数字和军方声明,日复一日。而那些与战地新闻紧密相关的时间节点,也成为记录工作轨迹的坐标。
624日,应急和救援人员在以色列南部贝尔谢巴的导弹袭击现场开展工作(新华社/发)
从最初踏上中东土地时的相对平静,到亲历几十年来最惨烈的哈以冲突、目睹黎以边境局势骤然升温、记录与也门胡塞武装有关的交火愈演愈烈,再到如今以色列与伊朗规模最大的军事对抗,我一步步走进持续燃烧的地缘旋涡。从31岁到36岁,在很多人看来可以安放青春与生活的年华,我选择了这片充满伤痕的土地。
“你一个女孩子,真勇敢!真不容易!”“你一个女孩子,快回来吧!”
坚守战地几年来,这是我经常听到的声音。近期随着以伊局势急速恶化,我又收到不少这样的留言,这让我不禁问自己——战地女记者的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还是一种被赋予特定想象的角色?
几年前申请驻外工作时,我毫不犹豫地想,应该选择“酷一点”的地方——像新华社的许多前辈那样,去记录一段复杂的历史。如今事实证明,见证了最激烈的战火、最复杂的局势,这些经历几乎像又读了一次大学。不同的是,课堂是废墟,教材是战事。那些奔波与煎熬、汗水与热泪,甚至深夜里独自默默崩溃的时刻,都深深刻进了生命体验中。
2022224日晚,我抵达耶路撒冷。那一天,恰逢俄乌冲突爆发,世界另一端硝烟骤起。而走进的这座城市,也从未真正平静过。夜幕下的耶路撒冷街头,流动着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气息,仿佛随时可能被打破。几天后,我在街头听到几声枪响,后来证实是有人持枪袭击。而这样的事件,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控制的许多区域内,频繁发生。
“巴以冲突”这个说法常被提起,现实中远不止大规模交火。事实上,在我抵达巴以地区后的几乎每一天,小规模的袭击和暴力都在持续发生。而2023107日爆发的这场大规模冲突,只是长期积压的矛盾剧烈爆发。从那天至今,战火已经燃烧了600多天,造成5万多人死亡。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伤亡数字,都已超过二战后的历次中东战争。
我完整经历了巴以地区近年来的历史性事件,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关键节点。在战火中,记者不只是记录者,他们敲下的文字和拍摄的影像,也为这个世界的战火记忆增添了新的一笔,成为历史的书写者。
以伊局势持续升级中,许多人在漫天流星雨般的导弹火光中跑向防空洞时,我戴上防弹头盔,逆行冲向无遮挡的平台,按下记录键并冷静解说;当大量外国人选择撤离以色列时,我手脚并用爬上一栋居民楼的顶层——只为看清导弹重创的整栋楼体、全面了解街区的坍塌。我的另外两名男同事也是如此。
在此次以伊战火开燃的前几天,我恰好重读了新华社前辈、同样也是战地女记者的邵云环烈士的遗作——《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她写道:“我们已经习惯了常常在午夜以后响起的爆炸声,每天晚上就像‘等楼上的另一只靴子掉下来’一样,等待那一声令人心悸的巨响。”
只有身处战地,才会更真切地体会这种感受。每当收到导弹即将来袭的警报,内心的等待便开始了——那是一种紧张、压抑、无法掌控的焦虑,是一种“知道它会来,却不知道它何时来”的煎熬,让人彻夜难眠。
2025615日,王卓伦在特拉维夫南部巴特亚姆地区爬上一栋居民楼顶,现场报道伊朗导弹来袭(图片来自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在战地的几年,我收到很多问候,听到最频繁的四个字是“注意安全”。其实,比起肉眼可见的危险,更难熬的是难以摆脱的精神折磨。那是一种没有尽头的紧绷,一种无法深度入眠的日常。哪怕在梦中,炮火的阴影也时常挥之不去。
巴以冲突爆发初期,我多次前往距离加沙地带最近的以色列城市斯代罗特。那时战事胶着,整个斯代罗特成了一座“鬼城”。夜幕降临,我的车成了城市中唯一的移动灯光。道路状况极好,因为没有别的车辆;城市寂静无声,因为人们都躲在家中。
当我独自从边境驾车返回耶路撒冷,快到市区时,已是国内时间的深夜。母亲睡前放心不下,拨来视频。她发现我在开车,便说不打扰我了。我却说:“你陪我一会儿吧。”远远望去,居民楼里万家灯火,而我的前路一片空旷。
那时,我已多次赶往火箭弹的袭击现场,每次出发前都告诉母亲:“放心,这是最后一次了。”但这次被“抓了个现行”,她也只好苦笑着说:“你还有多少个‘最后一次’?”
事实证明,此后的确还有无数个“最后一次”。战火持续至今的600多天里,每天巴以时间的傍晚,也就是国内的深夜,我总会在家庭群里留下四个字:“今天挺好。”我知道,这样父母才能安心入睡。
也许早就习惯了我久处“战争状态”,因此这次以伊局势急速恶化中,父母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焦虑。这种沉默的信任,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欣慰。我知道,他们始终在默默地为女儿骄傲,也尊重和支持我的决定。
记得在2015年,我刚工作一年时,恰逢白俄罗斯战地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记录了大量战争中的女性声音。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里面充满了灾难环境下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情感与细节。这本书还有另一个译名《战争中没有女性》。战争不分性别,战地没有“女性”,那里只有人——面对废墟与命运的人,记录历史、见证真相、奔赴现场的人。(作者单位:新华社耶路撒冷分社)
来源:中国记者
编辑:梅镕缨



86#
发表于 2025-7-3 23:09: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50703唐师曾:退休新华社记者,不是通稿,一个人的自媒体!戦地记者,扶助三农!

独家深入,诸神附体。自摄自嗨,一镜到底! 拍摄不涉密、叙事不煽情、35mm不剪裁、一镜到底不剪辑!

戦地记者,亲临现场,光天化日,实证分享!只到场,没立场!

北大国际政治系的知识、新华社战地记者的见识、Old soldiers never dieOld photos never lie

曾经枪林弹雨 ,如今吃喝玩乐 。国航头等舱,高铁商务座……
来源:唐师曾微博
链接:
编辑:梅镕缨



87#
发表于 2025-7-26 09:54: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法新社驻加沙记者“濒临饿死”

法新社称其驻加沙记者“濒临饿死”






当地时间7月21日,法新社记者工会发布声明,称其在加沙地带的最后一批本地记者正面临“饿死”的危险。
声明称,法新社目前在加沙共有10名本地合作记者维持一线报道。由于持续封锁,他们“几乎断粮断水”,甚至已有记者家属因饥饿去世。
该机构指出,尽管法新社仍按月支付薪酬,但由于加沙金融系统瘫痪,记者无法提取现金用于购买食品与药品。该机构呼吁各方紧急干预,避免出现记者因饥饿殉职的悲剧。


来源:中国记协
编辑:杨泓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