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01#
发表于 2025-6-24 23:00: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和牟丰京


题记 6月21日,牟丰京的通报出来后,我想写点,但没。一则,如果为蹭热度,那就太小见八事了。二则,如果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或落井下石,那就太小人了。为人,做事,写字,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几天来,看了诸自媒体写的牟丰京,不想笑,不想绕,就说说我和他的三次交集吧。亲历。


牟丰京可能出事,传闻我之前就听说了。
但这关我啥子事呢?一个人出不出事,是他的生活选择,哪怕他爹也控制不了,对不。
作为前媒体人,我和牟丰京虽认识,但没深交。
他是重庆报业集团的主要领导,我只是个小编,最多算半个中干,离他差了几个层级,手也够不着,脚也走不拢,我算哪把夜壶呢?
够不着,就算球了。
但有三事,我和他有直接交道。
第一事,他邀我去青年报。
那是他到报业集团任职前,刚从新华社重庆分社出来,筹建青年报。
他请我去加盟。
我俩根本不认识嘛,怎么会找到我?
中间人是李哥。李哥是我文字江湖的朋友,有深交。李哥还推荐了另一个朋友傅哥给牟。
这是20多年前的牟丰京,30出头,一脸干净,满头乌发,不像今天前额已经秃了。
那天,我们三个找了一家茶餐厅坐下。
牟丰京的白衬衫扎腰带里,无肚腩,显得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我对他一下有了好感:那么年轻,那么精神抖擞。才俊矣。
他动情地谈了青年报的前景和可能。我知道每一个像他那样有抱负的青年,都有胸怀天下的理想。
就像马尔歇的诗:只要心中有光,就没什么不可能。
我认真听着,但没动心。
他的理想是高尚的。
但我却没那么高尚,心里只有一条简朴的底线:不能随便跳槽,不能因为我在这边是副职中干,跳过去可以升半格或1格,就见异思迁。
若是,媒体江湖会怎么看你这狗日的?
关键是,重庆某报待我不薄,石姜江陈都很好相处,我跳个锤子呀。
李哥在一旁敲边鼓,动员我,说牟总在辽宁、西藏都干过,采写了大量调查报告,有些中央领导都批示过,“跟着他干,一定更出彩.....”
我相信牟是一个优秀记者。年轻时的冲与闯,正是他比同龄人更胜一筹的地方。但我当过云南知青、药厂工人、商业局秘书,在江湖上也算半根老油条了,他俩再热情洋溢,我也没心动。
末了,只说“容我再想想”。
其实不用多想,没多久,牟就调报业集团了。
他在较场口大元广场24楼,那是集团领导的办公区。
我在5楼,差距遥远。我一次也没去拜访他。
我能跟他说啥子嘛——人家已调集团了,李哥后来也跟着调来了,我若当初去了青年报,肯定就调不回了。
我若恳求牟再把我调回来,岂不成了媒体江湖的变色龙、屁眼虫吗?
还好,我没动心,就用不着在他面前虾头虾脑的。
只是,上电梯前,远远看见他的背影,我就止步,让他上了再说。
终于,不幸,有一天刚下电梯,被牟丰京碰个正着。
他笑眯眯地说,小刀,小刀,我就奇了怪了,你怎么看见我总绕着走呢?啊,怎么不来找我,你怕啥呢?
我尴尬极了,“不是怕啥,我没得啥子事,就不来打扰你了。”
他听后笑得哈了哈的。
以他长期当记者的洞察力,还有啥不懂的?“这个,这个,这个(这是牟的口头禅,不知是不是想法跟不上语速),啊,你别那样想嘛,没事也可以来找我嘛,啊……”
话虽这么说,但我还是一次没找过他。
倒是他来找过我一次。通过电话。算第二事吧。
那时他是日报总编辑、集团老总。我就不提他是啥全国媒体最年轻的正厅级、全国“四个一批”新闻类人才等桂冠了。
我要说的,是他如何对“巴着地皮、贴近生活”的新闻实践与要求。
那时,我已完成重走长征山地6000公里的追寻和刘邓大军入川60周年的现场采访。
牟丰京见了报道后给我打电话说,来给日报的同志们上上课吧,讲一讲如何围绕中心、贴近生活,搞好采访的体会。
在集团,日报是老大哥,我哪敢给他们上课?这不找抽吗?
但牟丰京语气坚定:别推辞,我叫你来你就来,没人敢说啥!
只得从了。
我从“杜绝党八股”入手,讲了自己在采访写作中的浅薄体会。许多如今已是重庆媒体的头面人物,都在下面听着,记着。牟也认真听着。
突然,我觉得是在卖弄了,我有啥资格给他们继续说三道四呢?
便停下来,问牟,“我觉得讲长了,耽搁大家时间了”,意思是:该结束了吧?
牟笑笑:“没事,你继续讲。我不说结束谁也不能说结束”!
这一刻,我看到了牟在集团的威信和能力。
那是他用创新理念和身体力行的新闻作品树立起来的。
讲课结束,走进过道,日报一个小崽儿追了出来,递给我一个信封,是500还是1000元,记不清了。
我推辞。小崽儿说,是牟总的意思,“每个来授课的老师都有的。这是尊重别人的劳动”。
话让人心暖。


第三次,是重庆那段非常时期。
牟丰京率“肖竹”小组紧跟形势,完成着职务行为内的稿件。
坦率说,这样的稿件我很少看,也不知写了些啥,哪怕小组有些成员今天在台上人五人六的。当然那也不算所谓人生污点,职务要求如此,奈何?
某夜,李哥先给我来电话,说牟总有篇稿件上面过不了,“他请你来帮忙修改一下”。
牟总本身就是“上面”了,他上面还能是谁?
未等我想透,牟丰京电话追了过来:“小刀,这个稿件你来改吧!”
口气有点不容分辩。
我问啥稿件。他说就是律师李某一案,书记那里过不了。
我问什么书记。牟有点生气了:还有什么书记?大书记!
我一听懂了。你们都过不了的稿子,我有何德何能可以过?
我回他:李某的案子我搞不懂。
牟:你什么意思?
我回道:我不了解他。我……头是昏的。
牟在电话那边大约静默了10秒,啪地挂了。
公正地说,牟虽然比我高几个层级,但他还算一个大气的人。他并没因这事给我穿小鞋、为难我。
我依然干着某报时政新闻部副主任。
自那以后,我再未见过他,也未通过话。光阴如梭。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直到今年6月21日,看到市纪委的通报。
我为他惋惜。他59岁了,重庆话叫“天亮了流一泡尿”——这不是人生布局划不划算的问题。或涉及理想、信念和人格。
从20多年前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到今天落马,即使是才俊,该怎样独善其身、顺当一生,值得每个在位置上的人,认真想一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没人比杨慎,更懂人与生活的价值了。
认真写下,只求客观;曾经有过,不必再来。



来源:小刀看世界(公众号)
编辑:张席睿



202#
发表于 2025-6-24 23:06:48 | 只看该作者
在言说实践中提炼新的专业知识


          《怎么说 怎么答:全媒体语境中的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刘伯贤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5年5月,58.00元                                                
   ■刘海明
  近日,收到刘伯贤师兄赠送的新作《怎么说 怎么答:全媒体语境中的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以下简称《怎么说 怎么答》)。这是一本从全媒体语境角度研究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的专著,读罢油然而生敬意。刘伯贤长期从事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工作,作为学者型官员,能把言说实践的心得上升到知识创造的高度,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正是一本著作的价值所在。就知识创造而言,本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贡献。
  其一,有助于构建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的知识系统。
  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的实践性强,容易给读者造成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实操性工作跟理论无关,这样的刻板印象是对知识生产的认识偏差造成的。事实上,知性和理性并不产生新知识,知识来源于人们的感性认识,根植于实践中的经验才是知识的来源。经验知识通过理性的审视和实践应用,检验这类知识的真理性。相反,实践方面苦思冥想式的知识生产形成的所谓“知识”,由于脱离实践只能飘在半空,并不具备真正的实用价值。
  《怎么说 怎么答》是标准的经验知识,根植于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这门言说实践的土壤中。该书提供了言说实践方面新的知识,称得上“是一本有助于提高‘言值’的书”(《序言》)。这样的言说知识的价值,建立在可以实践推广的基础上。通览全书,不难发现其有助于重构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的专业知识系统。这样的知识系统不是封闭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关于本书的知识系统,不妨以“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的核心功能”为例。在这部分,作者构建了三个知识要点:其一,“有利于建设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感召力”;其二,“有利于畅通社会沟通渠道,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其三,“有利于创新社会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这样的知识子系统作为知识的“建筑材料”,成为本书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二,积极探索了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的实践规律。
  尊重知识是当代社会的基本共识。不少人虽然看到了知识的美,却没有真正理解知识之美的真谛。真正的知识之美,“美”在解释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言说实践在内的经验知识,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业实践的规律。
  从可以感知的知识系统到探索言说实践的内在规律,知识生产的一小步,实则实现了质的飞跃。对于长期从事言说实践的新闻发言人和舆情回应者来说,要让自己的知识系统符合实践规律,考验的是当事者专业实践和理论实践的综合能力。
  《怎么说 怎么答》的知识系统是作者在言说实践中对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内在规律的积极探索。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力图通过实务探讨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深化对话语表达规律的认识”。这样的探索规律的意识就是理论实践的“指南针”,帮助作者进入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的世界里。在这里,作者发现了“上医治‘未病’”,把华佗长兄的预见性治病救人的理念引入新的专业领域。在这样的世界里,作者发现了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中的13类“问题表达”。每一种“问题表达”是违背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规律的表现。
  其三,有效开辟了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的心理路径。
  当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成为时代的显学,这方面的知识生产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知识生产繁荣的背后,也是一场激烈的智力竞赛,每个有志于探索言说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士都希望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在《怎么说怎么答》中,作者尝试探索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的心理路径。沿着这样的路标,读者不难感受到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不是简单的言说艺术,而是如何建立政府部门和民众双方的心理感应的艺术。
  世界上,最难测度的是人心。洞悉人心者,不论自己置身何处,都不会处于完全的被动当中。尤其是在回应民众的普遍关切时,就等于拿到了解决问题的“参考答案”。研究民心,顺应民心,就没有开不成功的新闻发布会,也没有不成功的舆情回应。言说只有与民意同频共振,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探索适合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的心理路径,需要针对民心的变化对症下药。作者在言说实践中深知心理路径的曲径通幽,阐释了民意的“脾气说”,认为舆论是有“脾气”的,把“脾气”解释为内在规律,因为在全媒体语境中,舆论场域七嘴八舌,众声喧哗,每个个体可谓“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的“状元郎”都是靠自己想象力把感性经验抽象出新的知识和新的知识框架,把规律性的东西形象地表述出来,满足读者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应该说,《怎么说怎么答》就是这种三位一体的新标杆。



来源:光明网
编辑:张席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