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井盐
“七.七”沪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人把战火烧到了整个中国,在南京陷落前金陵大学与众多内地大学一样西迁入川。金陵大学本部迁往成都华西坝,而孙明经所在的理学院则迁到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
其时,沿海一带已被日军占领,海盐断路,日本人和投降派大叫要让中国人不战自亡。为了让中国军民了解中国内陆还有大量井盐可以支持抗战,孙明经受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和金陵大学理学院等委派紧急赶往自流井和贡井。
1938年4月孙明经在自贡拍摄了一部22分钟的《自贡井盐》无声电影拷贝和“还我河山”等一批照片。这些电影和照片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同时也反应了自贡的地质地貌、打井、汲卤制盐以及盐业运输的情况,现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还我河山
自贡釜溪河中等待前往抗战前线的运盐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车盐水的工人
孙明经在拍摄这幅照片时曾望着工人健壮的身躯问道:平时吃些啥子?答:牛肉啰。 一个月吃几回?答:天天吃,不然哪干得动这么重的活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井架和天车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自贡就是一座布满高大井架和天车的小城。这些仅用木棍、竹条和麻绳捆绑而成的井架天车有的竟比当时上海最高的国际饭店还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4、过山架(输送盐卤的笕管和提升盐卤用的升卤站)
1940年孙明经在美国迪斯尼乐园看到过山车时,一下就想起了自贡漫山的过山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5、开凿盐井
在没有电为动力的时代,靠什么打上千米的深井,又靠什么把盐卤从千米的深井中提上来?靠人力和牛力。还有一种装置是直径十几米的车盘(巨大轮子)用十几牛头拉动,以此提升钻头和盐卤。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6、锻凿
自贡人把打井用的钻头叫凿,钻千米深的钻头就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川康科学考察团
1939年,受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之邀,孙明经作为摄影师随川康科学考察团在西康进行考察。考察团分若干组分路前行,孙明经所在的地理组负责考察康定以北、以西的藏区。到达甘孜后县长告诉考察团,前面人烟稀少、偏僻荒凉、道路艰险、气候莫测、土匪出没、野兽横行,考察团经商议之后返回成都。而孙明经却义无反顾,一人背负16毫米摄影机、120相机和大量胶片继续前行,历时近6个月,骑马、步行穿越原始森林、茫茫草原、高山大川,风餐露宿,还要随时提防土匪的袭击,从德格、白玉、义敦、巴安、理化、雅江、最后回到康定。
考察期间孙明经共拍摄了《西康一瞥》等8部短片和2200幅120规格的照片,为我们勾画出了70年前西康的奇异风景和独特民俗。在当时拍摄后不能当场看效果的胶片时代,他在出行前参照当地气候情况预列了几十种曝光组合;在考察后的总结中他深赞“两腿居首功”。孙明经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甘于吃苦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心存浮噪的摄者会带来什么思考呢?
7、泸定桥上留个影
川康科学考察团地理组在泸定桥上的留影,左五为孙明经。摄于1939年,此时距红军飞夺沪定桥仅四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8、背夫背着二百多斤重的茶包过泸定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9、溜索
孙明经的摄影助手范厚勤带着摄影机在康定郊外雅拉沟渡溜索。摄于1939年8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简陋的政府和豪华的学堂
在孙明经的川康科考中他发现一种奇怪现象:简陋的政府和豪华的学堂。政府的办公地简陋至极甚至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而学校大都设在坚固的建筑物内,学生穿着制服,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原因就在于刘文辉的那句话: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省政府率先垂范。
10、西康省政府(今已不在)
省政府大门洞开,可透的围墙,斑驳的石柱,“西康省政府”的牌楼后还用几根木梁支撑着。摄于1939年,康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1、每月一次的国民月会盛况。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摄于康定西康省政府院内
12、雷波县政府
摄于1940年4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3、西康省义敦县县长彭勋在县政府门前
县政府如果没有这两根木梁的支撑也许会轰然倒塌,而县长平和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和不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4、德格县小学师生在学校四楼顶合影
摄于1939年10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5、巴安(今巴塘县)县立小学的捧球队
孙明经曾在巴安路遇一个喇嘛,与之交谈,喇嘛用英语说:“对不起,我不会讲汉语,我们可以用英语交谈……”。孙明经非常震惊,当时的巴安县城人口不到1000人,既有内地学校也没有普及的捧球队还有会讲英语的喇嘛,可见当时政府对教育之重视,当地教育之发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6、巴安(今巴塘县)县立小学藏汉教员合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7、孙明经与极乐顶大刚法师及大勇小乎图克图小活佛合影,左四为孙明经(孙明经自拍)。
摄于1939年8月,康定跑马山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5-29 20:36: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