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业数据集锦

[复制链接]
321#
发表于 2025-9-29 11:59: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杨泓艳


322#
发表于 2025-9-29 22:59: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4年我国14种报纸利润超过1亿元,诸多报社靠财政补贴运营


近日,《传媒》2025年17期刊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田丽的文章《系统性变革中的中国报业:结构优化与功能跃迁》。


摘录部分内容如下,供参考:
2024年,全国报纸总印数为246.3亿份,发行总量为244.0亿份,定价总金额为345.1亿元,主要指标均呈下降趋势。
2024年,全国党报共计470种,占报纸总数的近五分之一。专业类报纸达588种,较上年略有增加。区域类城市报纸达331种,在总体收缩态势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逆势增长”。
2024年,全国报纸总收入达到710.0亿元,利润总额为49.5亿元,行业整体保持正向运行态势。其中,新媒体业务收入达62.2亿元,同比增长3.4%;新媒体业务利润为9.6亿元,同比增长3.2%。
2024年,全国共有170种报纸年度收入超过1亿元,合计占行业总收入的61%;其中14种报纸利润超过1亿元,合计实现利润42.1亿元,占行业利润总额的85.5%。
其中,《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凭借纸质版稳定发行、新媒体布局以及政务传播与内容IP开发的多维优势,构建起较为稳固的盈利体系。
从利润率指标看,头部报纸的平均利润率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水平,部分专业类报纸的利润率甚至超过30%。

新华社主管的《上海证券报》,系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今天总版面数156版,其中150个版为“信息披露”

新华社主管的《中国证券报》,系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今天总版面数136版,其中120个版为“信息披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证券时报》,系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今天总版面数156版,其中152个版为“信息披露”

2024年,全国专业类报纸整体利润达到40.4亿元,占比高达81.6%,成为盈利主力。
以《健康时报》为例,该报长期深耕医疗健康领域,围绕权威科普、医患传播、康养服务开展内容运营,并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线上义诊、直播科普等服务,2024年新媒体利润同比增长17.0%,成为内容型专业媒体商业转化的代表案例。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报纸具备较强的市场拓展与品牌运营能力,如广东、浙江、江苏三省报纸总收入分别为75.6亿元、57.6亿元、53.8亿元,三地合计占全国报业总收入的26%以上。此外,新媒体业务也实现实质性盈利,广东报业新媒体利润达2.7亿元,居全国首位。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受限于经济体量、人才结构和传播基础设施等制约,报纸经营普遍面临困难。比如,青海、宁夏、西藏等地,报业年收入均不足3亿元,诸多报社仍依赖财政补贴维持运营。
2024年,全国报业从业人员达18.5万人,同比增长2.7%;记者持证率超55%,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达2.5万人,人才结构呈现高学历、高专业化、高平台适应的趋势。
采编、技术与新媒体岗位持续扩张,传统发行岗位则减少13.3%,显示出分工重心正向内容与技术协同转型。然而,薪酬激励机制滞后,人均薪酬下降3.8%,党报降幅最为显著,区域间差距扩大,制约人才流动与创新活力。当前95%以上新媒体人才集中于党报与头部媒体,地市及以下机构“人才空心化”问题突出。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国际传播中心逾120家,其中省级中心近30家,市县覆盖率分别达78%与35%。报业不仅是许多中心的牵头单位,即使在其他部门主导的项目中,也往往作为内容生产与话语转化的关键力量,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中坚地位。
当前,中国报业正处于提质升级的换挡期、拓展赛道的转型期、深化改革的发力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亟须以战略眼光谋划未来,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变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是以推进系统性变革为牵引,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营模式、贯通事企管理、优化结构布局。
二是以实现数智化发展为关键,更好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趋势,提高科技赋能力度深度广度,从报媒向融媒、智媒转变。
三是以建强人才队伍为基础,深化互联网思维和融合传播理念,加强全媒体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是以打造文化服务综合体为方向,推动报纸出版单位迭代产品服务、更新产业形态,从“新闻+”走向“传媒+”“文化+”,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来源:传媒圈
编辑:杨泓艳



323#
发表于 2025-10-1 18:10: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来源:微信分享
编辑:杨泓艳

324#
发表于 昨天 21: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前三季度实洋-2.6%,生活和教辅类图书连续三年正增长|开卷图书零售市场报告


[url=]出版人杂志 [/url]
20251013
1013日,北京开卷发布第三季度图书零售市场数据:20251~9月,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下降1.24%,实洋同比下降2.60%
01
整体零售市场由正转负,码洋同比下降1.24%,实洋同比下降2.60%
20251-9月整体图书零售市场呈现负增长,码洋同比下降1.24%,实洋同比下降2.60%。结合2025年各月同比数据来看,第一季度整体零售市场受到技术热点和爆款影视带动,出现了较高的正向增长。进入第二季度之后,各月零售市场码洋同比均呈现负增长,第三季度作为一年中销售比重最大的季度,各月的下降最终拉动整体零售市场转为负向增长。结合当下的环境来看,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的下降和大众消费态度有关,在不确定环境中,大众首先收缩的是非必需品支出,图书作为非生活必需品,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更为谨慎。
图:20251-9月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增长率(开卷数据)
02
传统渠道持续低迷,内容电商渠道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正向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6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1%,可以说以短视频形式为主的内容电商目前依然是流量的高地。20251-9月,开卷监测各细分渠道中仍仅内容电商渠道正向增长(码洋同比增长率35.15%),平台电商、垂直及其他电商以及实体店渠道持续低迷,码洋同比均表现为负增长。和半年度相比,内容电商渠道正向增速有所放缓,平台电商渠道码洋同比降幅进一步增大,促使整体市场转为负增长。
图:20251-9月不同渠道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增长率(开卷数据)
03
少儿和教辅类码洋规模占比相当,两者合计码洋占比达到57.17%
20251-9月各类图书的码洋构成来看,教辅类是码洋比重最大的类别,为29.08%,同比增加2.60个百分点,也是所有二级细分类中码洋比重增幅最大的门类。其次是少儿类,码洋比重为28.09%,同比增加0.27个百分点。文学和学术文化类码洋比重在6%-9%,其中学术文化类同比下降0.90个百分点,降幅最大,其他类别码洋比重均在5%以下。
从不同细分渠道看,四个细分渠道码洋前两大细分类均是少儿和教辅类。垂直及其他电商和内容电商渠道中少儿均是第一大门类,其中在内容电商渠道中少儿和教辅类码洋比重相当,两者码洋比重合计超过67%;在垂直及其他电商渠道中少儿类码洋比重为27.63%,教辅类为19.10%。在平台电商和实体店渠道中,教辅类均是第一大门类,其中在平台电商渠道中教辅和少儿码洋比重均在26%左右,两者合计为53.60%;实体店渠道中教辅类码洋比重最大,达到32.31%,少儿类码洋比重为15.90%。从四个渠道其他分类对比来看,文学和学术文化类在内容电商渠道的码洋占比低于其在其他三个渠道的码洋比重,而生活和心理自助类在内容电商渠道的码洋比重高于其在其他三个渠道。
04
多数细分版块码洋同比负增长,生活和教辅类是唯二连续三年正增长门类
20251-9月多数版块呈现负增长,同比正增长类别依然聚焦在健康、学习和受热点带动的版块。将时间轴拉长至2023年来看,生活和教辅类是所有二级版块中唯二连续三年呈现正向增长的版块,这再次印证了健康与学习作为强刚性需求的稳固市场地位。
图:20251-9月整体图书零售市场重点二级门类市场码洋同比增长率(开卷数据)
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大众消费者更倾向于为能够解决明确需求或具备强社交话题性的图书付费,以此寻求消费决策中的确定性。整体来看,不确定性与普遍焦虑的社会情绪,为多个图书版块的成长提供了底层动力。大众通过投资教育、提升自我、关注身心健康来构筑生活中的确定感,由此带动了一系列对应图书需求的增长:例如,在求知与学业驱动下,少儿读物与教辅类图书回应了家长与孩子对教育成果的迫切期待;面对职场竞争与自我发展需求,销售、营销及商务类图书帮助用户提升专业能力;而心理自助与生活类图书则助力用户应对压力,建立内在稳定感。
除此之外,伴随社会趋势演变,也涌现出多个具有潜力的热点版块,包括和新技术相关的计算机类图书、契合文化自信浪潮的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需求的银发经济相关题材图书等。这些图书版块的增长,不仅反映了大众用户在当前阶段的实用诉求,也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心态与时代变迁,从不同层面回应了大众在不确定时代中对确定性的内在需求。
图:20251-9月整体零售市场中畅销趋势热点和驱动因素(开卷数据)
05
流量算法驱动下的爆款流星化和碎片化,速爆和长效值得重新思考
畅销书榜单作为图书销售趋势的重要风向标,其上榜图书的更迭频率反映出爆款迭代的速度。以20241月至20259月共21期的虚构、非虚构和少儿类总销量榜前30名数据来看,少儿类、非虚构类和虚构类分别涉及250种、248种和127种图书,品种数量越多,说明榜单重复出现的图书越少。具体来看,少儿类中上榜次数最多为11次,仅有1个品种;而上榜仅1次的品种达94个,上榜3次及以下的品种占比超过80%。非虚构类中,最高上榜次数为20次,同样仅有1个品种,而上榜仅1次的品种达111个,上榜3次及以下的品种占比超过81%。虚构类中有8个品种连续上榜,上榜次数达到21次,上榜3次及以下品种占比为59.1%,低于其他两类。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畅销书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反映出市场已从大众畅销模式转向圈层爆款逻辑,图书的畅销周期大幅缩短,日益成为被营销和流量驱动的快消品
图:20241月三大类总销量榜前30名品种在后续月份留存品种数(开卷数据)
进一步以20241月三大类总销量榜前30名为样本,观察其在后续月份的留存情况,可见留存品种整体呈波动递减趋势。其中,虚构类留存品种相对较多,说明该榜单中常销书仍占一定比例;而少儿类与非虚构类的留存品种下降尤为明显。20241月少儿类前30名图书中,在20242月和3月仍有19种出现在榜单中,但到20244月仅剩2种,至20249月已无重合品种,表明榜单上榜品种已完全更替。这一变化趋势说明,大多数畅销书依赖密集的营销资源在短期内引爆市场,短暂上榜后便被新一轮的营销洪流淹没。
一波流营销策略、即时阅读消费的热力图以及来得猛、去得快的现象,已成为当前畅销书榜单的直观写照。上述数据也为出版行业带来新一轮思考,速爆长效之间的平衡,成为值得行业重新审视的命题。在高度波动的市场中,何谓真正的成功?成功不再仅仅意味着制造爆款,更在于通过精细化运营,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的读者关系与品牌价值,从而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构建超越周期的持久生命力。


来源:出版人杂志
编辑:梅镕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