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255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名言的真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13:3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曾经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帖子:

   
首先,我要严重抗议教育部屡次篡改爱迪生的那句关于“天才”的名言——我们都以为是“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当然,这句话本身并没有被偷梁换柱,但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后面的这句话,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曾经多次把福特叫做“天才”);他对天才持一种“有条件的承认”的态度,即天才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爱迪生承认努力,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而中国的教材上从来只有这第一句,这等于全面否定灵感的意义。


这句话和政治没有任何联系,不会犯中国人的忌讳,为什么会一直遭到篡改,搞的残缺不全呢?我想可能与中国的教育制度精神有关。中国的教育一向是“学海无涯苦做舟”“题海战术”“一切行动听指挥”,这种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制造“整齐划一”的“听话的人才”,它不需要天才,也不承认灵感。政治课本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人的天赋的重要性,片面强调后天努力;当然,我不是说努力不重要,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抹杀天赋。教材给人灌输一种极端的观念,轻视中国有天赋的人才,实在是对中国青少年的一种摧残。

如果说前一句话还与政治问题无关的话,那么对爱因斯坦话语的篡改就纯粹是政治目的了。我们的教材为了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不惜篡改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把一个虔诚相信上帝的人改为了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且看物理教材、政治教材对爱因斯坦名言的联合篡改,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先列出爱因斯坦的原话。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上帝不掷色子。”他这句话是针对量子物理而说的。量子物理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测不准原理,它彻底打破了“决定论”的物理学,而爱因斯坦恰恰是支持决定论的,这与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有关。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狂热的信徒,但他始终相信上帝的存在(不一定是某个宗教的上帝),他认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观念就好象上帝掷色子一样不可相信。这是他的本来意思。
那么,现在让我们看看,教材是怎样篡改爱因斯坦的话的——绝对令你目瞪口呆。
教材说:“爱因斯坦反对量子物理,是因为爱因斯坦觉得量子物理学家承认有一个掷色子的上帝存在,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我的上帝。我真的无话可说了。且不谈西方的科学家是否都是唯物主义者,且不谈爱因斯坦本人究竟信不信上帝,教材首先就把爱因斯坦的话完全颠倒了。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色子”,教材却说:“爱因斯坦说,不存在一个掷色子的上帝”。于是爱因斯坦的有神论原文就变成了教材的无神论段落,我们伟大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教育又取得了一个新的成果。至于爱因斯坦会不会提抗议,这个不用担心,他去世已经几十年了,不会再有人找你的麻烦了。
不过总体说来,最近几年中国教材篡改科学家名言的行为有所收敛,“天才就是1%的灵感……”那句话已经很少有人提了,说爱因斯坦是无神论者的课文也已经被淡化。另外,我还在新的高中生物课本上看到了一段令我大开眼界的话,我惊诧的是现在的课本居然有如此勇气刊载这段“大逆不道”的话,愤怒的则是原先的课本骗了我们这么久,一直不敢把这段话登完。
这段话的主题是这样的:1950年(?),美国在波士顿郊区埋了一个“给1000年以后的人类”的储藏罐,里面有当时人类的一些日用品、科技发明等,还有爱因斯坦写的一封信。过去,我们的政治教材刊登了这封信的片断,主要是说资本主义世界如何混乱,人们丧失了生活的意义云云,总之,爱因斯坦对资本主义绝望了,所以他应该是个社会主义者……呵呵,好象扯远了。
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要称赞新生物教材的作者,他们毕竟是比较有胆量的。在他们刊登的爱因斯坦书信中,可以见到以下段落:“整个人类都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世界笼罩在一片阴影中”……最重要的,是倒数第二句话:
造成这一切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多数人的道德和智慧,与那极少数真正为人类创造价值的人比起来,是无比低下。”
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严重违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英雄史观,是一种藐视人民群众的史观,是一种自大狂的史观,是一种……总之是一种绝对不能接受的史观。如果按照中国课本一贯的作风,肯定给改成:“因为少数大老爷压迫人民,人民的生活才如此痛苦!”可现在的生物教材却默认,多数人痛苦的根源不在别人,恰恰在他们自己——谁叫他们的道德和智慧是如此低下呢?

不管爱因斯坦说的对不对,能够把这句不中听的话拿出来说,就是中国教材的进步。民主要慢慢来,自由要慢慢争取,现在这样子发展下去,中国的教材也不能说是没有希望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些类似的情况?像哲学领域,黑格尔的名言,人们只注意到他说,存在即合理,又翻译为现实的即是合理的;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后面一句,而只有合理的才是现实的。这句话流传至今,误解颇多,不仅可以引出黑格尔的全文,还可以稍做点评。经济学领域,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种名言跟近年社会流行语,出来混,总要还的,等等,都构成人们对因果律的认定。

把这一类的东西集合起来做个集子,大家请踊跃留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13:34:38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13:42:22 | 只看该作者
流沙河对庄子和杜甫特别感兴趣。那天上午谈的最多的就是庄子的“无为”和老杜的“忧患”。流沙河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诠解庄子的“绝圣弃智”“大道自然”,颇有闪光之处。比如他认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无为”实际就是“无伪”,就是不做“伪”事。

    凡事要实事求是,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不要吃饱撑得没事找事,今天搞个“毁林炼钢”,明天整个“平山造田”。这样努力地“为”,纯是劳民伤财的瞎扎腾,还不如“无为”好。具体到做人处事,就是各司其职各治其事,少管别人的家长里短,不要无事生非,肆意妄为,免得害人害己,贻笑于大方……听沙老的“无为”之解,确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13:42:44 | 只看该作者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时而躺在床上,时而在室内外踱来踱去,辗转反侧,反复痛苦地回忆、检查自己的前半生。
    自入仕途以来,对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10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让人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容身于湘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重臣的忌恨,甚至连皇上本人也不能完全放下对自己的猜疑?为什么处处遵循国法、事事秉公办理,实际上却常常行不通?想到这里,曾国藩心里已经满是委屈。
    乡居期间,曾国藩又从头到尾读了《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希望从这些史学名著中窥测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从中借鉴一些有用的东西。然而,这些书他已经读得烂熟,重新翻读,并没有发现新的东西。
    据说,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曾国藩也想到了老庄,甚至还想到了禅学空门。但是,一个以捍卫孔孟名教为职责的朝廷重臣,一个以平叛匪患为目标的三军统帅,能从老庄消极遁世的学说中求得解脱吗?

    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可笑,这表面上看似不能的事情,却偏偏可为。
    因为有要遁入佛门的想法,使曾国藩认真阅读了以前看过,但并不相信的《道德经》、《南华经》等老庄的著述。这些书名为出世之学,但曾国藩重读,却为他的立身处世指点了迷津。
    《道德经》——这部仅仅只有五千言的道家经典,曾国藩从小便能够倒背如流。这次,通过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他终于探得了这部道家经典的奥秘。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达到目的;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即下反而是王,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

    把老子的言论和自己过去的行事做对比,曾国藩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却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全是敌人,前前后后都是障碍。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并且还不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祖父“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的家训,自己竟然理解片面了。曾国藩想到这里,###地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大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觉得胸中的郁结一下子解开了不少。
    读罢《道德经》,曾国藩又拿起《庄子》来温习。这部又称为《南华经》的《庄子》是他最爱读的书;从小到大,也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了,再来读《庄子》,对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著,有了很多共鸣之处。甚至,他还悟出了庄子和孔子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入世出世,应该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既做出轰轰烈烈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境。曾国藩为自己能有这个收获而高兴万分。
    老庄深邃的哲理,如一道梯子,使曾国藩从百思不解的委屈苦恼深渊中解脱了出来,身心日渐好转了。
    从此,曾国藩行动做事,由以前的方正,变为后来的圆通。他把家居的一年多时间,自称为“大悔大悟”之年,他自己也认为前后行事“迥不相同”了。曾国藩对自己的“大彻大悟”既是痛苦的,又是得意的。苦在被迫放弃了自己前半生的信仰与行为;得意在毕竟发现了做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5#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13:42:59 | 只看该作者
北京中华世纪坛,一年一个台阶上,镌刻当年的大事,1968年只有一句话:人民艺术家老舍逝世。怎么死的?没有说。可能觉得是国家之恥。他跳了太平湖,和屈原的投了汨罗江一样,以全人格,以示抗议。
6#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13:44:25 | 只看该作者
“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竞成批判的对象

毛希望在他统治的中国,文化艺术上按他的这个纲领行事,他强调“文艺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创作自由被斥为资产阶级的虚伪口号;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认为和工农兵相比知识分子最无知最肮脏,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改造,永远有原罪感;强调人道主义和人性论是资产阶级文艺理论的集中体现,绝不允许写工农兵在反抗斗争之外的非阶级意识的表现;强调鲁迅的杂文时代已经过去,反对暴露任何革命队伍中阴暗面;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科学民主精神,代之以无产阶级和党的利益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原则。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