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卫视全面停掉了商业广告,而改用城市宣传片、公益广告片代替广告的位置,据说是要打造一个“主流媒体、公益频道”。然后各种节目的定位基本上是为了教育人民,包括《天天红歌会》等栏目都重装上阵,致力于让有幸收看其节目的人民受到最好的宣传教育。然后,其他地方的人民就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毕竟中国的电视节目里还有其他选择,甚至我们可以选择不看电视而去上网,再不行就违法装个小卫星天线啥的。 倒不是说我们不想在《书香》里得到文化知识,也不是不想从《重庆好人》当中了解重庆的凡人大事儿,更不是不想从《民生·鱼水情》看到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和感人事迹,就是觉得在如今这样的一个社会当中,有这么一个电视台是件挺可怕的事儿。 一个现代社会里,最起码的推动力就是经济的力量,一个电视台想要把节目做好、能够活下去,就必须要在节目质量上下点儿功夫,然后老百姓才喜欢看,广告商才能投钱给他们。如果一家媒体不用担心广告的问题,只是仰赖这种财政拨款的圈养,做节目肯定是没有什么动力,哪怕是这种如此“主流”的节目,也不会有真正用心的时候。 而媒体的天然属性就是进行监督与信息传播,监督这件事您能指望仰仗着您的拨款来运营的媒体做么?咱就别说现在这种栏目设计基本都是歌功颂德的形态了,就是有几个栏目是真的事关民生而不是那种“鱼水情”的表彰,估计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因为作为媒体,他们已经不再为老百姓服务,而是为了财政拨款服务了。 那么,这样的一家媒体,在媒体属性上的生命可以说就已经结束了,其基本功能相当于当年放送最高指示的村口大喇叭,那东西算是媒体么? 这可以说是一种媒体的异化与退化。异化的地方在于,这等于是另外一种广告,但广告的主体只有一个,在这种状态下,重庆台说是没有了商业广告,但实际上它所有的时段都成为了一种广告,基本相当于全天的购物台,只不过贩卖的东西不太一样罢了。但这种异化的形式,是媒体本身最大的退化。 遥想刚刚过去没有几十年的时间里,曾经有过没有商业广告的日子,那段日子占了1949年至今的一半时间,其中还有10年最为严重、国民经济到了几乎崩溃边缘。那时候的传播除了在形式上与这种玩意儿有所差异之外,其内核并无差异,无论怎么一种表现形态,都是某种宣传工具,要说教育人民那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当然,这种让人惊艳的做法,本身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而更为悲剧的是,在现在这样一个能够有其他选择的社会当中,这种东西要不是强制收看的话,能够有收视率么?在空寂的太空当中卫星发送着信号,而地面上没有多少打算接受这个信号的人。要说商业广告是诱惑你购买、然后再拿钱出来做广告、这个广告等于还是你买单的话,这种纳税人出钱、让后想给纳税人教育而纳税人根本不看的玩意儿,连最基本的效果都是没有。就目前的反馈来看,基本没人打算把这个电视台列为可看的电视台。 所以,这个悲剧的喜剧一面在于,时代真的是改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