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354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日语是世界第一难学的语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3: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12-03 李匆容/文·图

(看图说明:为带给大家更多直观感知,每篇博文中安排了尽可能多的图片;为避免直接显示图片导致打开网页奇慢的不爽,所有图片均采取文字链接的方式呈献,可在“点击查看图片”处浏览)

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是哪一种语言?很多人说是汉语,特别对于使用英语的西方人来说,汉字是最难写的,所以普遍认为汉语最难学。就连我们自己,也从来没有否定或者怀疑过,汉语最难学。

我到日本后,遇到过不少懂一点汉语的人,我有时出于礼貌夸他们汉语说得好,他们经常摇头,不行不行,汉语太难了。汉语难,的确。英语不难吗?日语不难吗?所以要说难,都难。

那谁更难呢?他们说,汉语更难,日语很简单。果真如此吗?非也!我跟他们一条一条地对比,把他们对比得一愣一愣(为方便不懂日语的人阅读,日语发音尽可能用汉语表示,这样大家就都看得懂了):


一难:日语的多音字太多

凡学日语的人,在学习的第一批单词里面就有“日本”这个单词。那么“日本”的“日”发什么音呢?中文音“哩”。我从此记住了,“日”就是“哩”。但是我很快发现,我白记了,因为日语“今日”却读作“ki哟”,完全没有“哩”的发音了。那同样作为日期的“昨日”呢?却读作“ki落”。“一昨日”即汉语“前天”,日语读作“我脱脱衣”。“明日”的读音就更不同了,读作“阿斯”。“明日”这个词的读音还不止一个,另外一是“阿洗他”。“文化の日”和这些都不同,读作“奔卡落嘿”,“日”读作“嘿”。在“休日”中,“日”又读作了“集资”。更有意思的是“日曜日”,也就是星期日,读作“你妻哟比”,同一个词中有两个“日”,前一个“日”读“你妻”,后一个“日”读“比”。“日”在日语中的发音还不止这些,譬如在“日月”中读“几次”,在地名“八日市”中读“开”等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点击查看图片:“八日市”中的“日”读“开”——kai)。

同样是常用字的“人”,在日语中的读音也有若干个版本。光说“人”,读作“嘿朵”。“人口”读作“金科”,“人”为“金”。“二人”是“湖大里”,“三人”是“三令”。“大人”一共有3种读音,其中一种读作“我拖拉”。“小人”也有3种读音,其中一种读作“可比多”。

像这样一字多音的情况在日语中实在是太多了,譬如:“月”一会儿是“刺客”,一会儿又是“给刺”,有时还读作“嘎资”。“年”一会儿是“嫩”,一会儿又是“脱洗”。“百”一会儿是“黑鸭苦”,一会儿又是“比亚苦”。“山”一会儿是“散”,一会儿又是“雅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点击查看图片:同样是地名,在“富士山”中读“散”,在“和歌山”中却读“雅玛”——yama)。“車”一会儿是“下”,一会儿又是“苦路马”。不胜枚举。

汉语有没有多音字呢?也有,但只是很少一部分,而且一般也就两个音。日语中的汉字却反过来了,多音字占多数,不是多音字的反而很少。而且这“多音”是名符其实的“多”,多数都在两个音以上,有的一个汉字甚至有十几个音。所以我总结了一句话:日语的发音是“日日不同,人人各异”。不知道日语怎么会被弄成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记忆负担。

日本人听我这一说,连连点头,是啊,自己因为早就习惯了,不觉得,但是其他国家的人学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了。这时我进一步告诉他们,在汉语中,所有的“日”都读作“日”,所有的“人”都读作“人”,不管放到什么词中都不会改变发音。记住一个音,就再也不要记第二个音了,多省事、多简单!他们也表示认同,从这一点来说,日语比汉语难学。

我说,难学的何止这一点。


二难:一个日语汉字多个音节

“山本”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日本人的姓,用汉语拼音来读,就是“山本”,一个字一个音节,共两个音节;但是日本人却读作“雅玛摩托”,“山”是“雅玛”,“本”是“摩托”,两个字有4个音节。

这种现象在日语中非常普遍,譬如“思”读“恶魔”,“私”读“瓦他西”,“南”读“咪啦咪”,“冬”读“忽悠”,“机”读“刺骨额”,“卵”读“他抹锅”,“皆様”读“米那杀马”,“友達”读“妥莫大气”,“每日”读“卖力气”,“会社”读“卡一下”,“煙草”读“他罢课”,等等,也是举之不尽。

汉语中有没有一个字多个音节的呢?以前极个别字有,譬如“吋”读“英寸”,“浬”读“海里”。后来为了避免混乱,把这些字弃之未用了,全部统一成了一个字一个音节,使得汉字的发音在字数和音节的对应上变得非常规则。

我说这一点,还真把日本人愣住了,他们想都没想过还有这种区别。也许有人会说,日语的发音系统和汉语不同。不同吗?其实是相同的。汉语拼音用的是罗马字母,日语用的是假名,但是假名的输入还是通过罗马字母这种“拼音输入法”输入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罗马字母的发音系统,和汉语拼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比汉语发音复杂,不可捉摸。


三难:火车皮一样长长的日语表达

从简洁的角度论,汉语就不仅是比日语简洁的问题了,在所有语言中,汉语恐怕都是最干净简洁、最短小精悍的。据说在联合国指定的几种官方语言资料中,同样的内容,用中文表述的资料总是最薄的。

我们说“谢谢”,两个字就表达清楚了,日语“谢谢”的发音却是“阿里嘎多锅炸一马死”。我们说“早上好”,日语却说“哦哈哟锅炸一马死”。我们说“晚安”,日语却说“我压死米娜杀矣”。我们说“多多关照”,日语却说“有落西枯,我呢嘎一洗马死”。我们说“打扰了”,日语却说“我家妈洗妈洗它”。我们说“辛苦了”,日语却说“我刺喀勒杀马得死”。同样的意思,日语很少有字数和音节等于或小于汉语的。很简单的意思,用日语表述起来却是像火车皮一样很长很长的一串。

日语的格词也是令日语“肥胖”的原因之一。譬如汉语说“我走路”,很简洁的3个字,日语却说“私は道を歩きます”。其中比汉语多出的部分是什么呢?很多是格词。在日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是不能直接挨在一起的,必须要靠格词等“虚词”来“介绍”。这有点像古代男女,不能“自由恋爱”,必须“媒妁之言”。这个“媒人”,就是格词等。“路”(道)的格词是“を”,表示“走”(歩)的对象。“走”(歩)也不能单独存在,也要加上“き”。哪怕经过这么一番“牵线”,“道を歩き”还不完整,还要加上表示动作判断的“ます”,才表示“走路”。如果再加上“我”(私),那又要在“我”(私)之后加上格词“は”才能连接起来,表达出“我走路”这样一层简单的意思。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日本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嘴巴噼里啪啦忙个不停,那未必都是口才好的表现,而是日语表达很简单的一层意思,也要动用很长一个句子才能表达到位。这些格词增加的不仅是句子拉长这种麻烦,而是这些格词灵活多变,不好掌握,所以常常令初学者伤透了脑筋。


四难:日语的书写比汉语更复杂

很多西方人说汉语难,主要是难在汉字难写。但是他们忽略了,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不只中国一个国家,至少还有日本!那就让我们看看,到底是汉语的汉字难,还是日语的汉字难。

日语汉字源于中国,按理难度是一样的。但是为了方便书写,汉语汉字已在几十年前进行了简化,减少了笔画;而日语汉字多数还是汉语汉字的繁体字。从书写难度来看,日语汉字比现行汉语简化字要难。

在日语中,除了汉字,还有一些符号,称作“假名”。譬如:の、お、き、む、ろ、つ等等,这些是平假名。除了平假名,还有片假名,如:ケ、テ、シ、メ、ノ、サ等等。这些假名很多取自汉字草书和偏旁部首,譬如“あ”像“安”,“え”像“元”,“に”像“仁”,“ソ”像“丷”,“リ”像“刂”,“オ”像“才”,“イ”像“亻”,“れ”像“扎”,“や”像“也”,“チ”像“千”,“し”像“乚”,“ぬ”像“奴”,“カ”像“力”,等等。

但是你问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日语的中国人,问他们对日语假名的印象,很少有人会将其与汉字联系起来。在很多不懂日语的中国人看来,日语假名就是一堆“乱码”。有一位中国书法家到日本访问,日本学校请他写一幅“笑顏で挨拶”,意思是让学生们笑口常开。其中有4个汉字,中间是一个假名。中国书法家觉得下不了手,因为对这假名畏难。我说,那就把“で”当“飞”来写好了。他运了几口气,最后还是笑着征询学校意见,这“で”不写行不行?所以后来就只写了“笑顏挨拶”这4个汉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点击查看图片:剔除假名后的日语书法)。

西方人可能认为假名源于汉字,中国人学习起来应该不在话下,事实却并非如此。连行书、草书等各种字体都写的中国书法家也对日语假名感到陌生,就更别说其他人了。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日语恐怕是最特别的了。其他国家的语言字符形式都是单一的,譬如汉语,都是方方正正的汉字;英语,全部用字母来表示;俄语、蒙古语、阿拉伯语等,虽然在我们看来也很陌生,但其“歪歪扭扭”得很纯粹很协调很统一。日语却是“文白夹杂”,其中的汉字,其他国家的人看了畏难;其中的假名,却连来自日语母语国家的中国人也畏难了。


五难:没有“四声”区别的日语声调更难

我说了这么多日语比汉语难的地方,然后问日本人,他们觉得汉语比日语难,那到底难在什么地方呢?本来有一些日本人是觉得汉字比较难写的,但因为我把日本汉字比中国汉字更难都“论证”在前面了,所以他们也无话可说。但马上有日本人想起一点,说,汉语拼音的“四声”比较难。

这个的确,经常让日本人拿捏不准。我一日语老师姓“大野”,他懂一点汉语,所以用汉语自我介绍说:我是“大爷”。结果把和我一同学习日语的一名中国小朋友笑翻了天。汉语在这方面倒是有点难,但比日语还难吗?

日语虽然没有汉语拼音那样的“四声”标识,但并不等于就没有音高音低的区别,日语发音同样也是抑扬顿挫的。譬如“34岁”的日语是这样读的:“三九庸杀矣德死”。这几个汉字的发音是比较接近日语发音的,其中一二三四声都有。如果读成音同但声调不同的“散旧喁撒衣嘚撕”,人家就听不懂了,或者不是“34岁”这个意思了。所以日语并不是没有“四声”的区别,只是他们没有把这音高音低标识成一二三四声。

既然有“四声”,但又不标识出来,那到底是不标识出来容易掌握些呢,还是标识出来容易掌握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常说“高八度”,也就是说声音很高。正因为有了“八度”这个量化的指标,所以能够清楚地知道要高到什么程度。汉语“四声”的方便也就方便在这里。日语显然没有提供这种“方便”,所以初学者根本不知道这发音是该要高,还是低?高要高到什么程度,低又要低到什么程度呢?日语像外交官一样“无可奉告”。


六难:长音、促音太“微妙”

既然谈到了发音的问题,我又还想再说几句。

日语除了有声调之轻重,还有发音之长短。大家熟知的“料理”,日语读作“略~理”,“略”音要拖长,这称作“长音”。我在自我介绍我的兴趣爱好时,读作了“略理”,后来日本人还专门给我纠正说,要读作“略~理”。

“料理”发音的长短倒还无所谓,不发长音顶多不标准;但有些日语单词发长音和短音就有区别了,长音是一个词,短音又成了另一个词。譬如“家”的日语读作“倚额”,如果将其读作“倚~额”,那就不是“家”了,而成了“不是”。区别也就在一个的发音拖长了一点,一个没有拖长。

类似的日语单词很多很多,譬如:“世界”读作“色喀衣”,“政界”却读作“色~喀衣”;“扒手”读作“斯里”,“数理”却读作“斯~里”;“大楼”读作“逼搂”,“啤酒”却读作“逼~搂”;等等。汉语是没有这种容易打混的“微妙”区分的。

除了长音,日语中还有“促音”,也就是音与音之间的停顿。如果说长音相当于音乐中延长一拍的话,那么促音则相当于暂时的休止音。譬如“雜誌”读作“咋,西”,中间稍有停顿;如果不停顿,读作“咋西”,则成“座視”了。类似的还有:“実感”读作“几,堪”,“時間”读作“几堪”等等,稍有不慎就会出错;而这些在汉语中都是不存在的。


日语的难——比汉语的难,何止以上这些。譬如:日语中有专门的女性语,也就是专门供女人用的,所以女人在说话时要小心又小心,时刻注意用语的恰当和在男人面前的谦卑。这恐怕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日语的敬语也非常复杂,繁多又繁琐。汉语中也有敬语,譬如将“你”说成“您”就表示尊敬。但日语不仅对人,对物也有敬语,“酒”本来读作“杀客”,但日本人却在前面加了一个“お”,读作了“我杀客”。等等等等。

世界上的语言要说难学,其实都难,但只要用心学,坚持不懈地学,又都不难。我还从来没有听说一个人因为觉得自己国家的语言太难而学不下去,或者在自己国家呆不下去的。所以说“难学”,只是我们畏难的一个借口。但若一定要找这个借口进行一番比较,汉语也不是最难的。

如果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一命题几乎接近是成立的话,那么通过以上对比,我们知道了,日语比汉语还要难学,所以“日语是世界第一难学的语言”之判断则是肯定成立的;汉语倒“屈居”世界第二难学了。


2010.12.1深夜,12.2深夜,12.3上午、下午

(更多在日期间见闻随想文字及图片,欢迎随时访问本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kui浏览。感谢勇义小弟为本文友情上传图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3:20:51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3:21:17 | 只看该作者
是啊,我会一点点日语,日语按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实在太繁琐,看了不少大河剧才逐渐明白这应该是在早期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为了区分每个人地位的不同而形成的。还有日语一层层剥下去真正的核心是它的语法。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3:21:39 | 只看该作者
本人为了锻炼脑力,正在自学日语玩,可惜总晒网,两个月了,五十音图还没记全。
不过文章中说“で”字书法家不敢写却很尴尬,著名书法家玩不转草书??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3:22:14 | 只看该作者
探讨哪国语言最难学没有意义。母语国的人都觉得外国语言难学。
探讨哪国语言有什么优缺点还是有意义的,对于语言的融合有帮助。
汉字的优点是象形,缺点是笔画太多。
日语的优点是音乐感强,因为每个音,要么是元音(あいうえお),要么和元音相拼,一拖音就成了歌,所以,人们感觉日本女人说话跟唱歌似的。缺点是助词(助名词で、助谓词たい、ない、た。谓词即谓语词,只有动词和形容词)在后,“在家”说成“家在(家で)”,“我过去不想见你。”说成“我你见想不过去(私は 以前 貴方に会いたくなかっ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