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暴雨中“逆行”的京报记者,他们是谁
原创 总编办公室 [url=]北京日报嘚吧嘚 [/url]2025年08月06日 17:25 北京 各位小伙伴,大家好! 自7月24日全市升级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以来,融媒体编辑部坚持雨情就是命令,在全市升级至红色预警后,第一时间派出20余名文字、摄影、视频记者,前往密云水库、延庆转山子村转移安置点、怀柔崎峰茶村等防汛一线采访报道。 后方发布端口与前方密切配合,将记者笔端和镜头中干部群众防汛救灾一线的鲜活画面实时发布,相继刊播《泄流直击!密云水库启动向下游泄流》等16场原创直播,全网播放量超2000万次;陆续推出《直击怀柔抢险最前线:崎峰茶“孤岛”突围记》《暴雨中的147小时——北京市应对极端强降雨防汛救灾纪实》等报道,挖掘怀柔被洪水冲走的村支书尹春燕夫妇、密云“铲车侠”等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进行传播,激发受众情感共鸣,展现了极端条件下的人间大爱。独家原创视频《93岁老兵坚持走路撤离》全网播放量超3000万次,传递正能量,凝聚抢险救灾的强大力量。 截至8月1日,各端口累计发布相关信息3000余条,总阅读量超5亿次。 下面,我们邀请地区、视觉、视频、城市、政法等部门的五位记者,为我们讲讲这次采访报道中的难忘经历。 上一线,见真章! 地区新闻部 陈强 当极端暴雨肆虐京郊,地区新闻部闻汛而动:密云(张佳琪、陈强)、怀柔(王可心)、平谷(朱松梅)、延庆(孙颖)、房山(孙云柯)、门头沟(张骜)……记者们与视频直播部、视觉新闻部的同事并肩,义无反顾地冲向最前线。 在密云,我、张佳琪和视觉部的和冠欣、常一鸣及视频部的李典超组成前线报道组,集合之初就达成共识:此刻退却,愧对记者之名! 密云,北京面积最大区,灾情严重。水库泄流,我们淋着瓢泼大雨架起设备,进行现场直播;道路中断,我们踩着没膝的淤泥,两度挺进北部深山灾区;大山阻隔,我们翻越嶙峋险峰,只为专访勇救乡邻的“太师屯兄弟连”……从水库西北部的冯家峪,到水库东南部的太师屯,我们靠着汽车、铲车、卡车、双腿,倔强地挺进救援一线,4天时间行程超过500多公里,每天只吃1顿饭。 和冠欣、李典超、陈强 密云报道组作品抖音平台播放量突破200万,登上抖音全国榜第二 张佳琪、李典超 前方,是断路、断水、断通信、断电的“孤岛”。河水如沸,裹挟着泥沙咆哮奔腾;塌方、落石如同“悬顶之剑”,沿途危机四伏。如此冒险,值得吗?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坚信:值得!真实的现场最具说服力,越靠近受灾严重的核心地带,越能发现震撼人心的故事。 正是这份执着,让《“托举”冯家峪》的感人瞬间得以定格,让《太师屯兄弟连》的奉献精神得以传扬,让《西火路上抢险设备“绝不熄火”》的硬核力量得以彰显。 同样的无畏,也在怀柔深山灾区上演。今年轮岗到客户端的地区部记者王可心,与视频部亓国梁、视觉部甘南组成的小分队,目标直指失联的“崎峰茶”村。 王可心 进村之路,已不能称之为路——贴着山崖仅存的狭窄沥青带、湍急洪流中湿滑的巨石、洪水掏空地基后摇摇欲坠的半截残垣、悬在头顶的残破房屋…… 深入一线到底有多么重要?同事们不妨再看看《挺进“崎峰茶”》系列产品。镜头不仅捕捉下了惊心动魄的挺进过程,也定格了村民有序转移的珍贵画面,这次堪称“绝境”的深入,在报纸版面上凝结成独家文字报道,在客户端上留下极具冲击力的直播、影像产品。 在平谷、延庆、门头沟、房山……都有同事们奋战的身影。朱松梅原本是要去怀柔支援王可心,半路上得知平谷升级了暴雨红色预警,赶紧改变路线,连夜抵达平谷,用最快时间探访了三个受灾乡镇;孙颖是从新发地蔬菜保供现场出发的,目的地是延庆的深山区,自驾路上,暴雨不断,到了安置点便马上开始采访;张骜前一天晚上刚从延庆灾区采访回来,第二天又马不停蹄来到了门头沟,他与视频部、摄影部同事合作,冒着大雨直播了1个多小时;我跑房山,但身在密云,孙云柯主动奔赴京西南,走进安置点、村庄,探访水利工程,发回鲜活报道。 朱松梅 孙颖 张骜 孙云柯、邵小芸 据统计,各前线报道组总计进行了10余场直播,发布各类稿件近200条。直播、短视频、现场特写、图集、人物专访、连麦……多形态产品从泥泞的前线源源不断传回后方。每一帧画面、每一个字符背后,都是记者们迎着风雨、踏着泥泞、顶着风险的逆行身影。 文字稿是我们的老本行,它是高阶的表达;新媒体是我们的新领域,它是传播力的保证。这次采访,我们深切认识到,无论什么形态的产品,一线永远是生命线!
踏水逆行 不负记者之名 视觉新闻部 和冠欣 采访过2016年武汉洪灾、2021年河南郑州洪灾,经历过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没想到这个闷热多雨的夏天,又经历了这一场洪涝灾害。7月26日晚,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部门主任随即在工作群中开始布置。7月27日一早,我就收拾好装备向雨情最大的密云出发。一开始我想乘坐高铁尽快过去,但高铁停运了,于是改乘980快线公交车。到了密云城区,我与地区部同事张佳琪、视频部同事李典超会合后,直奔受灾严重地区。 当天中午,我们到达第一站石城镇的安置点,拍摄转移到此地的险村群众,采访后我想转乘其他媒体老师的车进入受灾更重的冯家峪镇,但因道路被洪水冲断未能成行。刚好当时得到下午3时密云水库开闸泄洪的消息,我们向当地工作人员打听到了距离泄洪闸最近的拍摄点位,一直开到车辆无法前行处,然后徒步穿过农田和杂草丛生的乱石堆,到达距离泄洪闸口最近的下方河道,拍下壮观的泄洪画面。随着泄洪持续进行,我们脚下的河道水位越来越高,然后雨又下了起来。我们没有撤退,而是开始了泄洪视频直播。直播进行了近三个小时,雨也下了三个小时,大家从头到脚都湿透了,被脚下上涨的洪水赶着往外走。 返程路上,我们遇到了两名老人被洪水困住,他们在的位置距离安全地带数百米,水深过腰,老人只能在车顶上等候救援。接到信息的消防救援人员迅速到达,对现场进行了研判,之后拉来了冲锋舟,救援人员带上救生衣,将舟开进积水深处,分两次将老人解救到安全地带。我踏在积水里,尽可能靠近,全程记录了这一救援过程。
和冠欣 28日一早,我们想方设法进入了冯家峪镇,采访路毁严重的兴阳线和西火路,当时该地区电信和网络信号都中断,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水进行采访。28日下午,我们又赶往太师屯,但因白河行洪淹没桥梁被阻,之后我们又打听到了绕行道路,绕路二十多公里,于入夜时分到达太师屯镇,采访了当地的安置群众。采访结束回城区已是晚上十点多,赶上大雨倾盆,我们又拍摄录制了大雨照片和视频,收到显著的传播效果,当天登上全国热搜,还被中国记协公众号转载。 29日上午,我们前往白河大桥,采访拍摄正在一线奋战的武警官兵。中午,又根据新闻线索再度赶往太师屯,采访了洪水中救人的“铲车侠”等人。 同一时间,视觉部的其他同事也奋战在抗洪采访一线。甘南是7月27日结束了在平谷的采访,拍摄了第一时间转移群众的画面后,听闻怀柔灾情严重,来不及回家,连夜直奔灾情最为严重的怀柔琉璃庙镇。由于灾区里面信号中断,夜里两进两出琉璃庙寻找转移群众,并在安置点连夜进行采访,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在连续几天高强度的采访工作中,甘南一直探访受灾最严重的村庄,正常道路全无,只能靠徒步前往,为了赶上救援现场,不得不在泥泞的乱石滩,数米高的断崖,摇摇欲坠的危房等障碍中奔跑前行,一双新的徒步鞋,鞋底都跑掉了。 甘南 此外还有王海欣、白继开、潘之望、安旭东等部门同事,领取到任务后迅速行动奔赴前方抗洪救灾,就连刚刚入职几天的常一鸣也主动请缨,自己连夜开车赴密云替换连续奋战的同事。
王海欣
白继开 潘之望 三天时间,我们没有浪费一分钟,不是在灾区一线,就是在赶往一线的路上,用自己对这份职业的担当与热爱踏水逆行,不负党报记者之名。 2天16场直播 我们这样创纪录 视频直播编辑部 王雅贤 “国梁,现在怀柔和平谷都需要记者,你选哪个?”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询问。 “我去灾情严重的地方!”亓国梁立马开始收拾设备,随后进发怀柔,与王可心、甘南汇合。晚上10点才艰难进入受灾最严重的琉璃庙镇中心。此刻,几个村正在进行大转移,三人马不停蹄,一路驾车跟着转移队伍前往临时安置点,抵达时已过零点。
亓国梁 “开直播吗?”“必须开!”主编满志禹仍在坚守。凌晨1点,《记者直击怀柔学生军训基地安置点》火速开播,深夜直播间涌入132万观众,弹幕全是牵挂。身体疲劳、大脑却精神抖擞的亓国梁说,这一刻,记者的意义具象化了。 此前,视频直播部编辑记者李典超和崔家宁也已经分别奔赴重灾区密云和延庆。 李典超抵达密云,脚刚站稳,就联合张佳琪、和冠欣在石城镇安置点开启了第一场直播。直播中,传来密云水库泄流的消息,于是一边直播一边和主任、主编沟通,开始准备第二场直播——大雨中,一口气完成两个半小时的直播。李典超没带换洗衣服,区里赞助的一件迷彩服倒是更应景。
李典超 张佳琪 另一边,崔家宁和张骜乘网约车一路颠簸到珍珠泉乡,一路不断发回报道——暴涨的河水、紧张的道路抢修、有序转移的受灾群众……第二天,他们又转战门头沟,大雨中直播探访水务部门应急救援。 崔家宁 张骜 国梁去了怀柔,我也在当天下午从主编刘英文手里“抢下”了去平谷的采访。与朱松梅、白继开会合后,立刻深入黄松峪水库大坝、受灾严重的镇罗营镇、临时安置点以及道路抢修现场。邵小芸则奔赴房山,从体育馆临时安置点到重灾区石楼镇中心学校,再到湍急的马刨泉河畔直播。 孙云柯 邵小芸 2天16场直播,与其他部门高效配合,视频直播部前后方24小时在线沟通协调,完成了这项新纪录。2场超200万、2场超100万……16场直播在北京日报矩阵总传播量超1000万。 与此同时,部门前后方紧密配合,每天发布超80条短视频。全员上阵、随时支援,没有人记得清这几天值了几个班——刚拔完牙的张琪、发烧38.5℃的张墨迪,二话不说就埋头剪辑前方发来的短视频;刚下班的柳爽、陈歆铃、李俊萱,马上又开始上班;白天直播的李典超,晚上也没有休息,和四五个同事一起通宵混剪,短短一分多钟视频,看了几百分钟的素材,剪辑出上百个镜头…… 在抖音站内23万点赞、1800万阅读的“93岁老兵坚持步行撤离”,英雄铲车侠“兄弟连”,“00后来救我们了”……一条条爆款短视频,传递着灾情面前的大爱与坚韧。 29日中午,久违的阳光穿透云层,气象部门宣告这场暴雨告一段落。崔家宁在门头沟特意拍下了这一幕,并动情写道:“雨过天晴,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防汛救灾报道与暴雨赛跑 城市新闻部 孙宏阳 24小时记者,在“七下八上”主汛期,体现得更为突出。气象、水务、应急、公路、部队……强降雨中,城市新闻部各口线记者全天候与暴雨赛跑,将各行业防汛救灾感人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7月23日至29日,147个小时强降雨过程中,骆倩雯采写雨情、预警、分析、释疑等气象稿件超60条。其中,27日、28日两天,日均发稿量达到14条。从早7点,到凌晨一两点,她时刻不离手机、电脑,盯住雨情。暴雨中,首席预报员何其繁忙,骆倩雯见缝插针抢时间、抓机会,独家采写了两篇深度分析降雨原因的稿件,深度剖析这轮降雨的复杂性,稿件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被多个平台转发。 密云水库遭遇了1960年建成以来最大的入库流量,开启了一场史上规模最大的泄流。作为刚接口4个月的水务记者,胡子傲第一次跑汛期就摊上了“大事儿”,不仅要时刻盯着泄流最新进展,还要联系水务局分析泄流原因、作用、下游安全保障这些关键问题,每天合上电脑都是深夜了。密云水库泄流现场采访更是两小时内完成极限采写,让这名“新兵”心跳加速,体会到24小时记者的内涵。 灾情发生后,公路抢通争分夺秒。李博驱车冒雨上百公里,冲向111国道和234国道怀柔段抢修现场,在道路未抢通的情况下,踩着泥水赶赴位于琉璃庙镇的道路断点进行采访。山路狭窄,途中遭遇堵车,从怀柔到琉璃庙就耗费近2个小时,中途接连看到刚从山体上滚下的落石。 李博 部队一启动救灾行动,代丽丽就立刻四处打听奔赴抗洪一线的队伍信息,迅速对接上大部分救灾队伍。一线救援人员总因通讯中断、救灾繁忙等情况,没法传递完整信息,代丽丽只能持续“待机”,将碎片化信息整合,核实现场照片、视频发生的时间地点,滚动发稿。救灾尾声,正逢八一,代丽丽及时撰写通讯《有一种安全感,叫人民子弟兵》,作为北京人民对救灾官兵的感谢献礼。 接到防汛大稿任务后,孙宏阳迅速搜集连续多日的报纸、客户端稿件以及各平台热点话题、高流量视频,与部门主任商议、搭建稿件结构,请示报社领导把握稿件方向,并与部门同事骆倩雯、胡子傲、代丽丽打配合,一边快速组稿,一边补采“缺项”内容。为了尽量提速,每写完一部分,部门主任就先修改、润色一部分,滚动推进。从7月29日午后开始动笔,到完成四千字稿件,半天时间抢出《暴雨中的147小时》。报道刊发后,引起读者共鸣,纷纷“向凡人英雄们致敬”。 7月31日,潮白河水位猛涨,一艘大型采砂船在河水冲刷下失去控制,卡在了首都环线高速潮白河大桥下,并对下游约4公里处的京唐城际铁路桥造成威胁。好在多部门密切配合,将失控船只紧急逼停,排除险情。当晚,王琪鹏就对应急、消防部门进行采访,通过短时间内采访数位现场亲历者,并与在应急指挥中心的时政新闻部记者杨旗进行长时间交流,最大程度还原了惊心动魄的排除故事。《惊心动魄的930秒》见报后,得到了市领导肯定,并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
“你是第一个进来的记者” 政法新闻部 张宇 7月26日,北京大部分地区出现降雨天气,延庆、怀柔、密云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27日0时,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启动防汛一级应急响应。27日晚,报社同意我的请求,第二天去怀柔灾区采访。我立即订了最早一班从朝阳站到怀柔南站的高铁票,接着网上下单了一双雨靴。当时没想到,这双本来应急用的雨靴反倒让自己吃了苦头。 5点起床、6点40分火车出发、7点20分到达怀柔消防支队……28日的采访任务是从琉璃庙镇出发,跟随一队消防员,前往受灾严重的碾子湾村采访,往返需要11公里。这个距离对于经常爬山徒步的我来说,并不算长,但要跟上消防员的速度,还是有些难度。 沿路,天气时晴时雨,我们的脚步因为断路、断桥,时快时慢,“千万不要因为走得慢,错过消防救援的关键画面。”我一边走一边暗自加油,然而,雨靴底只有薄薄一层,刚走出去一公里,脚底已有阵阵疼痛,“忍一忍,新鞋就这样。” 因为还有其他媒体同行,无法完全统一步调,等我们到达半道子村大桥时,已经落后于消防队伍半个小时的路程,看着眼前被冲毁的大桥和湍急的河水,我没有犹豫,顺着一段搭在断桥边的大树根下河,好在河水虽然急但不深,仅没过小腿。过河后,我冲带队的消防宣传员比划,“我先行一步。”
张宇 接下来的路程,我闷着头一直走,好在沿途只有山体塌方,没有无法跨越的沟壑。有村民问我哪儿来的,我说自己是北京日报的记者,他们都颇为惊讶:“你是第一个进来的记者。” 中午11点左右,我终于来到碾子湾村被冲毁的大桥处,幸运地赶上了简易木桥最后一根木头的合拢,我赶紧记录下这一打通生命救援通道的关键时刻,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脚疼和断桥放缓脚步。 回报社后我得知,就在28日同一天,我们部门记者孙莹也紧急跟随市公安局赴密云采访公安民警协助村民转移安置及救灾工作。在可能会受暴雨倒灌的沙峪沟村,孙莹跟随民警挨家挨户敲门确保村民及时转移。在受灾严重的太师屯镇,积水遍布镇街,孙莹又现场采访了太师屯派出所政委朱春华。完成采访任务后,孙莹连夜跟随民警赶回市区,路上遭遇瓢泼大雨,视线严重受阻,且周围已有树木倒伏,好在最终有惊无险平安返回。
来源:北京日报嘚吧嘚 编辑:梅镕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