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榜追访|《南方周末》“中国首例冷冻人”报道——在“动”“静”之间诞生的新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丨标题:爱,死亡,和中国首例冷冻人
作者:郑丹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5-11-06
一个残酷的故事,可以看到伦理结构和日常生活的逻辑如何在技术冲击下脱落,而驱动这种技术的动力又是来自人性深处:渴望超越死亡、进步主义(相信未来)、唯物论(相信肉体存在胜于相信灵魂不灭)、技术决定论,等等。某种程度上,作者呈现了故事的反转,人性中平庸一面、实际需要和不可知论悄无声息地取得优势,今天以其琐碎甚至小小的不堪,正在与明天和昨天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些是本文可取之处。
Bug也许只有一个,来自于冷冻机构受访者的化名。在这个关于人性与技术不可测性的报道中,这个化名代表一种无聊但确凿的现实,它削弱了这个故事的新闻性,伤害了全文的说服力。
从编辑角度看,发展一条全球人体冷冻技术历史和伦理争议的叙事线,与这个中国故事形成交叉叙事,应该可以挽救这个bug。(资深媒体人、作家夏佑至)
“冷冻妻子等待复活”其实是个旧闻。这件事情从八年前实施“冷冻手术”开始,就一直被媒体追逐报道。当事人桂军民也因此成为了应对媒体采访的“老手”。
“时间”永远是新闻必备的元素。当旧闻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反而会呈现出“新”的一面。因为,世间万物都是在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老牌深度报道媒体《南方周末》在11月初推出了“动静”全媒体栏目,“动”有音视频与互动产品,“静”可细品文字报道。栏目slogan是:动静之间,全息视野。力求为南周近亿用户提供更立体、更深度的报道。
报道发布当天,就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后全网阅读量破亿。作为“动静”栏目的开篇报道,这则《爱,死亡,和中国首例冷冻人》的报道与栏目名称恰如其分。某种程度上,这个早就是旧闻的故事本身代表着“静”,而八年来的变化则代表着“动”。
“静”和“动”之间,新闻就产生了,并变得有了意义。
丨作者简介
南方周末记者郑丹
为什么想做这个选题?选择现在发布这篇报道是设计过的吗?
郑丹:这个选题最开始我们主编发现的,她认为桂军民的故事背后,关乎爱、生命和人对科技的复杂寄托,而且这个事情已经过去八年,应该有很多可以观察到的变化,值得深入挖掘。我和编辑对这个选题也很感兴趣,倒不是猎奇,而是当这样宏大的议题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会催生出什么样的复杂反应。
发布时间确实有考虑。当时正值报纸改版,新开设的“动静”栏目需要一篇能立得住的深度开篇。这个栏目是南周重点报道的新IP,定位是全媒体形态的深度报道,希望可以“搞点动静”。编辑部讨论后,觉得这个故事的情感厚度和议题纵深度,能承载这个期待。
采访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郑丹:出发前,我快速浏览了过往报道,和桂军民通了电话,就买票飞去济南。现在回想,那种“准备不足”反而让我抛掉了一些预设。
真正的准备,是在济南那两周里完成的。采访桂军民的次数,前后至少有7次,并不是每次他都会配合,采访越到后面,他似乎越想避开,觉得该说的都说了。但我总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近他,我也能理解,当一个故事被反复讲述,人会自动穿上“盔甲”。那会儿没别的办法,就是“磨”,想各种办法找他聊天互动,花时间建立信任。
报道里有这么一段内容:“记者都喜欢往你心里挖,往难受的地方说,总想搞一点煽情的。”与媒体交手多次,初见南方周末记者时,桂军民习惯于展示他不容置疑的“复活妻子”的决心。采访对象有和多家媒体打过交道的经验,这一点对你的采访来说是帮助项还是障碍项?
郑丹:说实话,我遇到这么一个性格倔强且深谙媒体操作的受访者是有阻力的。因为过往接受采访的经验,他预设到记者需要什么内容——他与展文莲的过往那些爱情故事和手术之后选择冷冻的原因,并表明他不后悔,坚信未来奇迹会发生。
我是这么理解的,桂军民饱经世事,看透许多,自然也更会保护自己。在他面前,一般很难撬开那层坚硬的外壳,这个过程真是很费劲。我直到第6次采访,才听他承认自己内心动摇过。我说,你知道我等你这句话等了多久吗?
凡事都有两面,媒体报道多了对我也有很大好处,前辈们的报道能让我没采访,就了解清楚事件的发展脉络,帮我省去不少时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没有报道,或此前报道里提及但没展开的点上。
拿到一个选题, 不同记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你当时写这篇稿子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媒体发了报道, 各种信息开始铺天盖地。面对这么多信息, 你是如何选择和使用的?
郑丹:以往的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讲述桂军民和展文莲的爱情故事以及桂军民对冷冻手术的看法,或者更新桂军民与王春霞的动态。
我和编辑也讨论过很多次,增量在哪里?我的编辑谭畅反复问我一个问题,桂军民这8年来的心理纠葛是怎样的? 这才是我们稿子里要体现的增量。
所以最后稿子选择不过多重复众所周知的爱情故事,而是把重点放在他的心理纠葛上。写他的新女友王春霞,也是一个策略。我们不想把她当成一个猎奇的点,而是希望通过她的存在,反射出展文莲的缺席对桂军民生活无处不在的影响,写现在,其实是为了更深刻地回望过去。
为什么在报道中对冷冻机构受访者使用了化名?
郑丹: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官方拒绝受访,我遇到的这位工作人员,是出于个人善意才与我交流。为了保护他的工作不受影响,也尊重他不愿公开身份的意愿,使用了化名。这是一个必要的权衡,虽然对报道的完整性是个小遗憾,但保护信源是更重要的职业伦理。
报道中写王春霞抗拒采访,但后面又出现了她的讲述内容,你是如何说服她接受采访的?
郑丹:我没有刻意地去说服她,那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有天中午吃完饭,桂军民让王春霞带我去找附近的一家酒店,因为我当时提出来想住得离他们近些,结果我和王春霞没找到酒店,回到家还进不了门,没带钥匙的王春霞不想打搅桂军民午休,我就顺势邀请她去我之前住的酒店坐坐。脱离了正式的“采访”场域,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她放松了很多,也说了一些真心话。我们的采访,就仅此一次。
报道中处处是桂军民对展文莲可以复活的期待,但又插入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曾安的内容。为什么这么处理,是想让读者了解到更全面的背景,还是为了文本服务,制造一种爱与技术的冲突感?
郑丹:你提到的两个目的都存在。从叙述上,专家的理性视角与桂军民充满情感寄托的信念,从故事层面,增加爱与技术的冲突感,从科技层面,也有必要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坐标:如果摘下精神寄托的滤镜,人体低温冷冻科技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可行性是怎样的。
其实桂军民也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人体低温冷冻科技,不希望有人因为看到他的报道,就盲目选择人体低温冷冻。他至今依旧对冷冻人能复活抱有希望,但他知道这条路的尽头很长,家属应在足够了解且能承受最坏风险的基础之上,再做冷冻与否的决定。
另外,我们也关于冷冻科技这个主题,写了一篇偏科普的专家圆桌对话稿,叫《“要如实告知复活希望非常渺茫”:人体冷冻实验的难题与争议》,专门帮助读者客观理解这项前沿科技。
写这篇报道时, 有没有自己的情绪在里头?你通常是如何在工作时克制个人情绪的呢?
郑丹:会有个人情绪。这篇稿子从采访到写稿的战线拉到一个多月,中间有很长时间都因为情绪问题无法专注写稿。我也会遗憾,如果当时能够充足利用好这个时间,稿子成色会更好一些。
说到克制,我其实没有特别好的办法。硬性的“克制”有时会让情绪在别处反弹。我的编辑给了我很大空间,允许我暂时放下,去处理别的选题,或者干脆放空,这种“抽离”是有效的。如果同行们有好的办法,也欢迎分享给我。


来源:磨稿子(公众号)

编辑:张家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