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写作的“无解敬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1 19:1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就近些年新闻评论的发展来看,一个若隐若现的脉络,是问题意识弱化,建言意识凸显。随着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一些极端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大幅减少,相关新闻也随之减少,狭义的“问题意识”也面临弱化,另一方面,随着“理性”“建设性”等观念的普及,不少写作者也下意识在评论写作中着重突出“建言意识”,认为“建言”就是体现“建设性”。
顺着评论写作“建言意识”这条线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评论写作“重分析轻建言”,“重批评轻建言”,不少写作者并非专业人士,有一种“文人论政”的热情和公共参与的自觉,文章末尾常见的一句话是“呼吁相关部门引起重视,尽快解决”,至于是哪些部门,如何解决,问题解决之前如何过渡,出现问题如何救济,立法层面如何公共参与,写作者也不了解,只是在“认知”层面把道理说明白,至少没有特别关注“实践”层面的“下一步”。
现在的评论写作,作者的“建言意识”逐步强烈,当然因素很多,既有“观念水位”上涨的因素,很多人或许意识到评论写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还需要再往前迈一步,也有评论写作者群体逐渐“高知化”的因素,专业出身的作者往往结合深度研究和长期关注,会提出若干中肯而有针对性的意见。也有媒体与作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专业的意见”变得有需求、有市场。
这也是评论写作从“大众化”逐步走向“专业化”的一种写照。而问题也恰恰在于此,何为“专业”,哪些人才算“专业写作者”?该看重那些职称、职务、身份等“专业性”的因素,还是更看重“专业的声音”?在“专家之死”成为热门话题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更是扑朔迷离。更进一步思考,评论写作的文本中提出的“建言”,该如何看待?
在阅读大量的评论写作文本后,我遗憾地看到,评论写作的“专业性”也逐渐出现分野,一方面不少专家学者的“建言”开始“抽象化”,伴随着时不时的引经据典,上升到一种哲学层面来探讨,本身无可厚非,但过于“抽象”,将可能偏离问题本身,另一方面,一些业余写作者的“建言”呈现“形式化”,开笔“一、二、三、四”,动辄“首先、其次、再次、然后”,貌似面面俱到,实则很容易流于表面化,浅尝辄止,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述过于分散,不仅可能导致表达效率的弱化,也可能让评论游离于问题之外。
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针对国际关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称,多研究原理,少搞政策建议;多学习“不会的”,少反对“不懂的”;多追求“专业的”,少沉迷于“时评的”;多信奉学术标准,少在意网络社会标准。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评论写作,何况本身也点明了“时评”,至少也说明“时评”这种文体的局限性,难以承载“建言”之重。
这种现象或倾向,有一个观念认知的前置条件,即万事万物皆有解。客观地说,“有解思维”是一把双刃剑,“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确实能让一些懒惰者、懈怠者“动”起来,但也在现实中演变为一种职场化的“狼性思维”,进而演化为一种社会文化。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另一种观念进行平衡,就是“无解敬畏”。具体到评论写作中,就是要警惕出现那种“放下笔,老子天下第末;拿起笔,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这句话,据考是已故作家二月河所说,原意是从事文学创作,作者要有那种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气魄。在评论的“建言”中,这种气魄则容易滋生一种幻觉,认为万事皆可评论,诸事皆能建言,至于是否有效,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倒在其次。
新闻界有句名言,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其实就是一种“敬畏文字”的精神,有了这种敬畏,才会更审慎。正如孟子所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章句下》)写作者有所“不建言”,而后可以“有所建言”。何为“不建言”?
一种是“确实无解”——某些时候,某些问题确实“无解”,一方面是人的认知有未达之处,另一方面,事情在不断发展中,需要动态地、辩证地去看待,或写某些“建言”在此刻有针对性,换个时段就无效,或者某些“建言”从这个角度看有道理,而换个角度看可能就不甚了了。这就需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越是以为志在必得,越是以为真理在握,越要引起警觉,可以通过“沙盘思维”进行预演。
另一种是“不知有解”——术业有专攻,要么长期关注,要么集中研究,否则,写作者要有“无解敬畏”,慎重在不熟悉、不擅长、不专业的领域“建言”,轻则看不出“门道”,张嘴“外行话”,不懂装懂,人云亦云,东拼西凑,到头来成为“正确的废话”,沦为笑柄,重则误人视听,影响决策。比如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掌声一致通过的决策,才是最危险的。表面看,似乎大多数人同意,就是“好决策”“好方案”,其实这只是体现一定的“民主性”,而非科学性,一个好的决策,必然是经过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进行淬炼,然后再下判断。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机构,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咨询顾问的原因所在。
总之,评论写作可以有“建言意识”,但更要有“无解敬畏”;要摈弃所谓的“国师心态”,尊重事实,尊重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律,保持对真理、事实和未知的敬畏,保持一种留有余地的理性谦卑。
来源:王小杨评论笔记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