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查看: 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业需要实在的支持,不需要新闻学论文|斗胆言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8 21:4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我带着‘新鲜的专业知识’从新闻世界来到大学,我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作为一名研究生,我阅读的内容无一能反映我刚刚离开的工作世界。”
这段话的作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教授芭比·泽利泽在其著作《严肃对待新闻》中做出的感慨。我第一次读过这句话后,它就深刻地被刻进我的脑海里。尽管时间和地点都有所不同,但我认为这句话仍然适用于中国(我的独断)。
新京报传媒研究今天推送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媒体系统性变革 学界不能置身局外”,作者是复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他说得很好,现在的“学者们忙于知识的内循环,沉醉于知识的孤芳自赏,与热气腾腾的传媒实践的联系并不紧密,甚至失去了介入生动实践的能力”。
张院长这番话怎么不算是对泽利泽的一种回应呢?但我要再次断言,所谓的“学界立足实践”的话绝对不是第一次说,不仅仅是各位院长书记的号召,甚至也是大学生课堂作业的片汤话。
今天还是人大新闻学院七十周年,张院长也被邀请去做了发言,他写了一篇很好的致辞。与之相反,10年之前有个媒体人就很不会做人。他也直说,“我在业界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不会做人”。结果闹出一点“舆情”,被人称之为“炮轰学界”。
炮声响亮,十年之后,我去某top2高校参加一个小小的活动,结果还被安排表演提问,问题要事前经过安全审查。负责的同学在解释时,很尴尬地说“之前有人大的舆情”。我要为这个媒体人打抱不平,明明是肺腑之言,怎么就成了“炮轰”?除非讲真话就是错的。他点评了许多,好奇的读者可去看原文。
在提到学界和业界的关系时,他讲了一条“学界越来越少对我们业界声援”。内容很简单:学界一方面未能去认真讨论最该讨论的东西,只在安全议题上讲两嘴细枝末节。另一方面,当业界的新闻报道陷入麻烦时,学界只有那么几个老师站出来讲两句话,支援的声量太小。
这位媒体人实在忍不了,吐槽说:“学界如果总是乐于规训业界,怯于抗斥公权,就着实很难让人尊敬。”
回到张院长那篇文章,他提到“传媒业火热的改革实践是一个巨型开放实验室,这里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学界全心置身室内,保持在场状态,深度介入,于实践中出真知,借此,检验我们的理论解释力”。(置身室内?置身事内?)
的确没有标准答案,但不能顶着这么一个说辞忙而不动,学界必须给出一个答案,哪怕是会失败的答案。新闻学界到底怎么样介入生动的社会实践?在我看来,就是如那位媒体人所说,拿出作为学者的担当来,能站出来多讲一句就讲一句,喊喊号子加加油。
不应该忽略的是,“新闻”始终是一些有志之士介入社会现实的途径。在我国新闻历史上,可以说有两个传统,一条是文人论政的传统,如梁启超等人为启蒙救国投身报刊,还有一条是党的新闻实践,不少早期领导人都办过报纸。新闻学界守着新闻业,怎么就没了通过新闻介入新闻实践的能力了呢?还是应该说,新闻是公平的,对那些有话要讲的人都开放,距离远近无所谓。
我也理解,现在公开发言是个需要勇气的行动。放低要求,学界最起码要能在课堂上多讨论火热的新闻实践。除非老师不关注,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实践。最好还能在朋友圈讲一讲、说一说,培养一下学生看新闻的眼光。这些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我应该算比较理解老师了。(我也会越来越理解,越来越放低要求的)
至于新闻学的论文,绝不能说毫无价值,只能说作用有限、功在未来。很多论文在自己学科范围内的用处都不大,对于新闻业更是作用了了。可以允许一些学者自娱自乐,一心只做研究,但如果整体都如此,那就有些太不应该了吧?
新闻业也需要自己争气。一些主流媒体其实根本不重视品牌形象,写那么一些普通人都知道不该写的标题。搞了这么久,还在和营销号混战,专业能力在哪里?一些有力的调查报道好不容易赢了些口碑,转头就被一些不专业的行为败光了。
其实在我看来,新闻业最需要的还是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强力部门的支持。教员曾经说,要“政治家办报”,我觉得这句话其实应该这样理解:当干部的要多关注新闻、用好新闻,而不是简单理解成新闻人要做政治家。
可惜,现在政治家不办报,办文旅。
来源: 成寐的会客厅公众号
编辑:梅镕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